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緊張的意思的成語

形容緊張的意思的成語


1如釋重負 [ rú shì zhòng fù ]

解釋 像放下重擔那樣。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輕鬆愉快。

出處 《穀梁傳 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

2談虎色變 [ tán hǔ sè biàn ]

解釋 色:臉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一談起老虎;嚇得臉色都變了。後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緒緊張。

出處 宋 《二程遺書》第二卷上:「真知與常知異。常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眾。」

3坐立不安 [ zuò lì bù ān ]

解釋 坐著站著都不安寧。形容煩躁、緊張的樣子。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4惴惴不安 [ zhuì zhuì bù ān ]

解釋 指擔心害怕(惴惴:恐懼、擔憂的樣子)。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臨於穀。」

5迫在眉睫 [ pò zài méi jié ]

解釋 迫:緊迫;睫:眉毛和眼睫毛。已經逼近眉毛和眼睫毛之間。比喻事情十分緊急;已到眼前。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幹我者,我必知之。」

6大驚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釋 色:神色。大為吃驚;臉色失常。形容極度驚恐。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麵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7局促不安 [ jú cù bù ān ]

解釋 局促:也作「侷促」;或「跼促」;拘束;不自然。形容舉止受約束、不自然、不安靜的樣子。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12回:「昭公雖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禮稍減於昔日。祭足亦覺跼蹐不安,每每稱疾不朝。」

8忐忑不安 [ tǎn tè bù ān ]

解釋 心裏七上八下安定不下來。忐忑:心神不安定。

出處 清 吳趼人《糊塗世界》第九卷:「兩道聽了這話,心裏忐忑不定。」

9驚魂未定 [ jīng hún wèi dìng ]

解釋 驚魂:受驚嚇的心靈。形容受驚嚇後;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

出處 宋 蘇軾《謝量移汝州表》:「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遊縲絏之中。」

10迫不及待 [ pò bù jí dài ]

解釋 迫:急迫;待:等待。急迫得不再等待。形容心情非常著急。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且係酒後遊戲,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不奏聞請旨。」

11心驚肉跳 [ xīn jīng ròu tiào ]

解釋 擔心災禍臨頭;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極其恐懼。跳:發抖。

出處 元 無名氏《爭報恩》:「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12心驚膽戰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解釋 形容內心極度驚懼恐慌。戰:發抖。

出處 元 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第三折:「一個個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軟,不由我不心驚膽戰。」

13惶恐不安 [ huáng kǒng bù ān ]

解釋 惶恐:驚慌、害怕。驚慌、害怕得不得安寧。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下》:「人民正營。」唐 顏師古注:「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14急不可待 [ jí bù kě dài ]

解釋 急:緊急;迫切;待:等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急切難耐。

出處 清 蒲鬆齡《聊齋誌異 青蛾》:「逆害飲食,但思魚羹,而近地則無,百裏外始可購致。時廝騎皆被差遣,生性純孝,急不可待,懷貲獨往。」

15瞪目結舌 [ dèng mù jié shé ]

解釋 睜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

出處 清 黃軒祖《遊梁瑣記 顧嘉蘅》:「群知為廣文子,異而詢之,瞪目結舌不能對。」

16驚心動魄 [ jīng xīn dòng pò ]

解釋 原指作品文辭優美;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後形容令人震驚、感動、緊張之極。

出處 南朝 梁 鍾嶸《詩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17千鈞一發 [ qiān jūn yī fà ]

解釋 鈞:古時的計量單位;以三十斤為一鈞。一根頭發上拴著千鈞重物。形容萬分危急的情形。

出處 宋 程珌《程端明公洛水集 丙子輪對劄子》第11卷:「肆我祖宗得請於上帝,假手韃靼,連歲屏除,岌岌之千鈞一發矣。」

18一觸即發 [ yī chù jí fā ]

解釋 觸: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開弓等著射出去。比喻事態發展到了十分緊張的階段;稍一觸動就立即會爆發。

出處 宋 張詠《乖崖集》:「鯸鯣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19打草驚蛇 [ dǎ cǎo jīng shé ]

解釋 打草時驚動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懲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擊懲處;使乙感到驚慌。後多比喻行動不慎不嚴密而驚動對方。

出處 宋 鄭文寶《南唐近事》:「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為好事者口實焉。」

20戰戰兢兢 [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解釋 戰戰:恐懼得發抖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1驚弓之鳥 [ jīng gōng zhī niǎo ]

解釋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情況就惶恐不安。也作「傷弓之鳥」。

出處 《晉書 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22風聲鶴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釋 唳:鶴鳴聲。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出處 唐 房玄齡《晉書 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23觸目驚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解釋 觸目:眼睛看到;驚:震驚。眼睛看到;內心感到吃驚。形容事態嚴重;令人震驚。也作「怵目驚心」、「驚心怵目」。

出處 清 林則徐《頒發禁煙治罪新例告示》:「爾等更當觸目驚心,如再觀望遷延,以身試法,則是孽由自作,死有餘辜,毋謂言之不早也。」

24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解釋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大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

25膽戰心驚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釋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三折:「見他時膽戰心驚,把似你無人處休眠思夢想。」

26畏首畏尾 [ wèi shǒu wèi wěi ]

解釋 比喻作事膽子小;顧慮多。畏:畏懼;害怕。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雲:‘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27理屈詞窮 [ lǐ qū cí qióng ]

解釋 理:道理;理由;屈:短;盡;窮:窮盡。理由站不住腳;無話可說。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禦人耳。」

28心有餘悸 [ xīn yǒu yú jì ]

解釋 指可怕的事情雖已過去;心裏還感到害怕。悸:因為害怕而心跳。

出處 柳洲《風雨桃花洲》:「談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趙老大心有餘悸地說:‘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莊稼全毀了。’」

29心急如焚 [ xīn jí rú fén ]

解釋 心裏急得像著了火一樣。形容心情極其焦急。焚:燒。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7回:「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30張口結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釋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不能說話。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由於緊張害怕而說不出話來。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舌,麵紅過耳。」

31劍拔弩張 [ jiàn bá nǔ zhāng ]

解釋 弩:古代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張:弓上弦。劍拔出來了;弓拉開了。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也引申形容文藝作品的氣勢遒勁。

出處 南朝 梁 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

32七上八下 [ qī shàng bā xià ]

解釋 形容心神不安的驚惶樣子。

出處 宋 宗杲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第21卷:「方寸裏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誌。」

33不動聲色 [ bù dòng shēng sè ]

解釋 動:變動;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也作「聲色不動」、「不露聲色」。

出處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34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釋 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慌的狀態。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酋踐尊號,哀喜交並,不知所措。」

35十萬火急 [ shí wàn huǒ jí ]

解釋 形容事情緊急到了極點。

出處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的腦府連發十萬火急的電報警告全國。」

36喜從天降 [ xǐ cóng tiān jiàng ]

解釋 喜事從天上掉下來。形容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好事;也指為此特別高興。

出處 元 馬致遠《青衫淚》:「貴腳踏賤地,使下官喜從天降。」

37誠惶誠恐 [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解釋 誠:確實;惶:害怕;恐:畏懼。原指封建官吏給皇帝上奏章時用的客套話;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現形容尊敬、服從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懼不安。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杜詩傳》:「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38心煩意亂 [ xīn fán yì luàn ]

解釋 心情煩躁;思緒紛亂。形容內心煩悶焦躁。煩:煩躁;意:心緒;心思。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複見,竭智盡忠,蔽鄣於讒,心煩意亂,不知所從。」

39手足無措 [ shǒu zú wú cuò ]

解釋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40刻不容緩 [ kè bù róng huǎn ]

解釋 刻:片刻;容:容許;緩:延緩;耽擱。一刻也不容許延緩。形容形勢十分緊迫。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胎前產後以及難產各症,不獨刻不容緩,並且兩命攸關。」

41提心吊膽 [ tí xīn diào dǎn ]

解釋 吊:懸著;不塌實。心和膽好像懸起來;不塌實。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17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願。」

42心膽俱裂 [ xīn dǎn jù liè ]

解釋 嚇破了心和膽。形容受到極大的驚嚇。俱:都;裂:破開。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大37回:「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

43驚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解釋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不知如何是好。形容驚恐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出處 《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44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釋 毛:頭發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樣子。毛發豎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懼驚駭。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45急急忙忙 [ jí jí máng máng ]

解釋 因為著急而行動加快,匆匆忙忙。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回:「且說魯達自離了渭州,東逃西奔,急急忙忙。」

46坐臥不安 [ zuò wò bù ān ]

解釋 坐不穩;睡不安。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

出處 《壇經 行由品》:「房中思想,坐臥不安。」

47趁火搶劫 [ chèn huǒ qiǎng jié ]

解釋 趁著別人緊張時去撈取私利或害人。

出處 郭沫若《尚儒村》:「兵隊來了,有錢的請外人的紅十字會來貼張保護的封條,沒有錢的便趁火搶劫。」

48如坐針氈 [ rú zuò zhēn zhān ]

解釋 像坐在插著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處 《晉書 杜錫傳》:「言辭懇切,太子患之。後置針著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

49金鼓齊鳴 [ jīn gǔ qí míng ]

解釋 金鼓:古時軍隊演習、作戰時用以助軍威、壯聲勢的金鍾和戰鼓。金鍾戰鼓一齊鳴響。形容戰鬥激烈;士氣高昂。

出處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聲氣也。」

50畏縮不前 [ wèi suō bù qián ]

解釋 畏懼退縮,不敢前進。

出處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七卷:「唐子方始彈張堯佐,與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公,,則吳奎畏縮不前,當時謂拽動陣腳。」

51箭拔弩張 [ jiàn bá nǔ zhāng ]

解釋 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出處 周而複《上海的早晨》第四部:「馮永祥看他們箭拔弩張,形勢不妙,趕緊站起來,走到他們當中。」

52驚慌失色 [ jīng huāng shī sè ]

解釋 見「驚惶失色」。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為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53急不擇言 [ jí bù zé yán ]

解釋 急得來不及選擇詞語。形容說話十分急迫或緊張。

出處 魯迅《華蓋集 忽然想到》:「‘急不擇言’的病源,並不在沒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時候沒有想。」

54心急火燎 [ xīn jí huǒ liáo ]

解釋 心裏很急;像火在燒。急:焦急。

出處 清 吳璿《飛龍全傳》:「那管院的太監,心燎意急,一籌莫展。」

55緊鑼密鼓 [ jǐn luó mì gǔ ]

解釋 鑼鼓點敲得很密。比喻公開活動前的緊張的輿論準備。

出處 劉紹棠《狼煙》:「綠樹蔥蘢的太子鎮裏,傳出一陣陣緊鑼密鼓的喧響。」

56捏一把汗 [ niē yī bǎ hàn ]

解釋 因擔心而手上出汗。形容非常緊張的心情。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64回:「範訇等在關上,看見督戎追斐豹,慌捏一把汗。」

57硝煙彈雨 [ xiāo yān dàn yǔ ]

解釋 硝煙:爆炸後產生的煙霧,指戰爭;彈:子彈。硝煙濃密,子彈如雨。形容戰場炮火非常激烈。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33回:「那些日軍剛離了硝煙彈雨之中,倏進了酒綠燈紅之境。」

58汗流滿麵 [ hàn liú mǎn miàn ]

解釋 形容極度緊張或非常勞累。

出處 魯迅《彷徨 傷逝》:「況且她又這樣地終日汗流滿麵,短發都粘在腦額上;兩隻手又隻是這樣地粗糙起來。」

59心驚膽顫 [ xīn jīng dǎn chàn ]

解釋 見「心驚膽戰」。

出處 《秦並六國平話》上卷:「城前發喊,驚得趙王心驚膽顫,文武諸將倉皇無計。」

60動魄驚心 [ dòng pò jīng xīn ]

解釋 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後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

出處 清 姚衡《寒秀草堂筆記》第三卷:「秀水所稱,光彩煥發,動魄驚心。」

61輕鬆愉快 [ qīng sōng yú kuài ]

解釋 指人的心情很放鬆、歡欣快樂。

出處 毛澤東《文彙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說是輕鬆愉快,這句話具有人們常有的禮貌性質。」

62喘息未定 [ chuǎn xī wèi dìng ]

解釋 急促的呼吸還沒有平穩下來。指還沒有休息、恢複的時間。喘息:呼吸急促。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七回:「方才進步,喘息未定,隻見前麵塵起,叫殺連天。」

63屏氣懾息 [ bǐng qì shè xī ]

解釋 暫時止住了呼吸。形容心情緊張或注意力過於集中的情狀。

出處 唐 盧肇《上王仆射書》:「今乃不意遇聖君賢相,以仆射為日月照臨,多士莫不屏氣懾息。」

64不遑暇食 [ bù huáng xiá shí ]

解釋 沒有時間吃飯。形容工作緊張、辛勤。

出處 《書 無逸》:「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孔穎達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複語。猶雲‘艱難’也。」一說,沒有閑暇時間從容地吃飯。

65心驚膽寒 [ xīn jīng dǎn hán ]

解釋 同「心驚膽戰」。

出處 明·李日華《南西廂記·飛虎授首》:「心驚膽寒,渾身上淋漓雨汗。」

66寢食俱廢 [ qǐn shí jù fèi ]

解釋 覺也不睡,飯也顧不上吃。比喻極其焦慮不安,或學習、工作極其緊張。

出處 宋·洪邁《夷堅誌·沈見鬼》:「夏六月,真若赤目,腫痛特甚,寢食俱廢。」

67弩張劍拔 [ nǔ zhāng jiàn bá ]

解釋 比喻雄健。亦作「劍拔弩張」。

出處 明豐道生《真賞齋賦》:「昔者周穆巡狩,至乎壇山,吉日癸巳,親題材石間,弩張劍拔,虎跳龍盤。」

68佩弦自急 [ pèi xián zì jí ]

解釋 弦:弓弦。身佩弓弦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樣緊張。比喻警惕自己的缺點、錯誤,避免重新出現。

出處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69毛發皆豎 [ máo fà jiē shù ]

解釋 豎:直立。汗毛和頭發都豎立起來。形容極度恐懼、緊張的樣子。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回:「猛然間聽的呼呼風響,楊忠覺得毛發皆豎,連忙起身,手掣寶劍。」

70毛發倒豎 [ máo fā dǎo shù ]

解釋 倒豎:尾端朝上直立。汗毛、頭發都豎起來。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緊張。亦作「毛發皆豎」、「毛發盡豎」、「毛發為豎」。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0回:「騰讀畢,毛發倒豎,咬牙嚼舌,滿口流血。」

71瞪眼咋舌 [ dèng yǎn zé shé ]

解釋 睜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同「瞪目結舌」。

出處 康濯《臘梅花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們幹那新鮮事兒的氣魄很快就鎮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72汗不敢出 [ hàn bù gǎn chū ]

解釋 嚇得連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緊張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73拔刃張弩 [ bá rèn zhāng nǔ ]

解釋 刃:指有鐸刃的兵器;弩:用機械發箭的弓。拔出刀,張開弓。形容戰鬥前的緊張氣氛。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下》:「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張弩。」

74驚心吊魄 [ jīng xīn diào pò ]

解釋 見「驚心動魄」。

出處 清·無名氏《懼內供狀》:「將登山臨水,總是驚心吊魄之場。」

75屏氣斂息 [ bǐng qì liǎn xī ]

解釋 指因心情緊張或注意力集中,暫止住了呼吸。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8回:「瞿耐庵道:‘太太說得是,說得是。’連連屏氣斂息,不敢作聲。」

76寒心酸鼻 [ hán xīn suān bí ]

解釋 寒心:心中戰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裏害怕而又悲痛。

出處 戰國 楚 宋玉《高唐賦》:「感心動耳,回腸傷氣。孤子寡婦,寒心酸鼻。」

77神色倉皇 [ shén sè cāng huáng ]

解釋 倉皇:驚慌,慌張。指在緊急的情況下,神氣和麵色緊張驚慌,失去常態。

出處 明 餘邵魚《東周列國誌》第二十四回:「臣觀其神色倉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

78神色張皇 [ shén sè zhāng huáng ]

解釋 張皇:驚慌,慌張。指在緊急的情況下,神氣和麵色緊張驚慌,失去常態。同「神色倉皇」。

出處 清 張春帆《九尾龜》第七十六回:「正在無可奈何,隻聽得樓梯上一陣腳步聲音,當差的已經回來,和那先去的李升一同走了進來,神色張皇,滿頭流汗。」

79急張拘諸 [ jí zhāng jū zhū ]

解釋 形容局促不安、緊張慌亂的樣子。

80急處從寬 [ jí chù cóng kuān ]

解釋 在緊急情況下並不緊張。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五回:「沙僧聽說,厲聲道:‘好!好!好!正是粗中有細,果然急處從寬。’」

81寒毛卓豎 [ hán máo zhuó shù ]

解釋 汗毛都豎立起來。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別緊張害怕。

出處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見者寒毛卓豎,舍利佛獨自安然。」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