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躲避的成語

形容躲避的成語


1敬而遠之 [ jìng ér yuǎn zhī ]

解釋 敬:尊重;遠:不接近;之:指對象。尊敬他又不接近他。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2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解釋 後退九十裏。比喻為避免衝突;向對方作出回避或讓步。舍: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裏。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3避而不談 [ bì ér bù tán ]

解釋 有意回避;不去談論。

出處 徐遲《一九五六年特寫選>序言》:「尖銳的矛盾,避而不談,或加水衝淡了。」

4躲躲閃閃 [ duǒ duǒ shǎn shǎn ]

解釋 躲避閃開,以免遇到某些情況。亦形容遮遮蓋蓋,支支吾吾,不坦率,不直爽。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九回:「三人於是躲躲閃閃,聯步而行。一麵走著,看那國人都是端方大雅;再看自己,隻覺無窮醜態。」

5避君三舍 [ bì jūn sān shě ]

解釋 舍:古代計量單位,1舍=30裏。指退讓和回避。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君三舍。」

6不避斧鉞 [ bù bì fǔ yuè ]

解釋 斧鉞: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鉞之類的兵器。形容將士英勇無畏,或烈士忠義不屈。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充國傳》:「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

7東躲西藏 [ dōng duǒ xī cáng ]

解釋 指到處躲避藏匿。

出處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

8東閃西躲 [ dōng shǎn xī duǒ ]

解釋 閃:側身急避;躲:躲避。形容四處躲避。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1回:「盧俊義挺著樸刀,隨後趕去,李逵在林木叢中東閃西躲。」

9東藏西躲 [ dōng cáng xī duǒ ]

解釋 形容為了逃避災禍而到處躲藏。

出處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槍刀劍戟都潎樣。」

10高飛遠走 [ gāo fēi yuǎn zǒu ]

解釋 形容離開某地,逃避到遠處去。

出處 """《後漢書 卓茂傳》:「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

11高飛遠集 [ gāo fēi yuǎn jí ]

解釋 製擺脫不利的環境,躲避到遠防去。

出處 語出戰國 楚 屈原《九章 惜誦》:「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女何之?」漢 東方朔《七諫 怨世》:「欲高飛而遠集兮,恐離罔而滅敗。」

12高飛遠遁 [ gāo fēi yuǎn dùn ]

解釋 製擺脫不利的環境,躲避到遠防去。同「高飛遠走」。

出處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辭院》:「事不宜遲,趁早高飛遠遁,不要連累別人。」

13避煩鬥捷 [ bì fán dòu jié ]

解釋 指避開煩難而比賽簡捷。

出處 清 薛福成《選舉論下》:「惟小楷試貼,一望可知優劣,不能無偏重之勢,避煩鬥捷,流風相師,久之而考者閱者,皆忘其所以然。」

14躲災避難 [ duǒ zāi bì nàn ]

解釋 躲:逃避;避:避開。閃躲與逃避災難。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今日權且去滄州躲災避難,早晚天可憐見,放你回來時,依舊夫妻完聚。」

15臨難不避 [ lín nán bù bì ]

解釋 避:回避。到了危難之時並不躲避。形容勇敢膽大。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

16不辟斧鉞 [ bù bì fǔ yuè ]

解釋 斧鉞: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鉞之類的兵器。形容將士英勇無畏,或烈士忠義不屈。

出處 《漢書 趙充國傳》:「不敢避斧鉞之誅。」

17一雷二閃 [ yī léi èr shǎn ]

解釋 形容躲避迅速。

18避之若浼 [ bì zhī ruò měi ]

解釋 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汙了自身。

出處 《孟子 公孫醜上》:「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也。」趙岐注:「與鄉人立,見其冠不正,望望然,慚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汙己也。」

19銷聲匿跡 [ xiāo shēng nì jì ]

解釋 不出聲;不露麵。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露麵。銷:消失。

出處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遊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20避重就輕 [ bì zhòng jiù qīng ]

解釋 避重:指避開要緊的事;就輕:指抓小事情。避開重要的而揀次要的來承擔。也指回避要害問題;隻談無關重要的方麵。

出處 宋 劉摯《忠肅集 侍禦史黃君墓誌銘》:「民始不以多男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輕相去。」

21遠走高飛 [ yuǎn zǒu gāo fēi ]

解釋 向遠處走;向高處飛。多指擺脫困境;尋找光明的前途。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卓茂傳》:「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

22盛氣淩人 [ shèng qì líng rén ]

解釋 淩:欺壓。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氣勢逼人。

出處 清 曾國藩《求闕齋語》:「今日我以盛氣淩人,預想他日人亦盛氣淩我。」

23無理取鬧 [ wú lǐ qǔ nào ]

解釋 鬧:吵鬧;搗亂。沒有道理;故意吵鬧、搗亂。

出處 唐 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鳴聲相呼和,無理隻取鬧。」

24丟盔棄甲 [ diū kuī qì jiǎ ]

解釋 盔:作戰時用的金屬防護帽;甲:作戰時穿的金屬防護衣。為了逃命;把盔和甲都丟掉了。形容打敗仗時逃命的狼狽情形。

出處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三章:「他在辦公室裏被各種意外情況搞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的樣子。」

25臨陣脫逃 [ lín zhèn tuō táo ]

解釋 脫:離開。臨到上陣打仗時卻逃跑了。指貪生怕死;沒有膽量。

出處 清 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不是半途潰散,便是臨陣脫逃,那是不關我教習的事,在乎你們自己未雨綢繆的。」

26溜之大吉 [ liū zhī dà jí ]

解釋 溜:趁人不注意偷偷地跑掉。吉:吉利;吉祥。偷偷地跑掉為妙。指溜掉了事。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8回:「幫他幾個,其中一班勢利小人,早已溜之大吉。」

27抱頭鼠竄 [ bào tóu shǔ cuàn ]

解釋 竄:逃跑;亂跑。抱著頭像老鼠一樣迅速逃跑。多用來形容受到沉重打擊狼狽逃跑的樣子。

出處 宋 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夫陸賈,天下之辯士,吾前日遣之,智窮辭屈,抱頭鼠竄,顛狽而歸,僅以身免。」

28鬼鬼祟祟 [ guǐ guǐ suì suì ]

解釋 迷信的人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形容行為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1回:「別叫我替你們害臊了!你們鬼鬼祟祟幹的那些事,也瞞不過我去。」

29逃之夭夭 [ táo zhī yāo yāo ]

解釋 原形容桃樹枝葉繁茂。後來借「桃」諧「逃」的音;用作逃跑的詼諧說法。

出處 《詩經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30來勢洶洶 [ lái shì xiōng xiōng ]

解釋 動作或事物到來的氣勢很厲害。

出處 丁玲《風雪人間》上卷:「接著便是來勢洶洶地展開了追查一封寫給黨中央的所謂反革命的匿名信,稍事迂回,便牽扯到我。」

31暗箭難防 [ àn jiàn nán fáng ]

解釋 暗箭:從隱蔽的地方放出來的箭;防:防備。從隱蔽的地方放出來的箭很難防備。

出處 《古今雜劇 劉千病打獨角牛》第二折:「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我暗算他,搬將過來,則一拳打倒那廝,救你父親。」

32支支吾吾 [ zhī zhī wú wú ]

解釋 亦作「支支梧梧」。謂說話吞吞吐吐,含混躲閃。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怎麼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33養精蓄銳 [ yǎng jīng xù ruì ]

解釋 養:保養;精:精神;蓄:積蓄;銳:銳氣。保養精神;積蓄力量。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4回:「且待半年,養精蓄銳,劉表,孫權可一鼓而下也。」

34落荒而逃 [ luò huāng ér táo ]

解釋 離開大路;逃向荒野。形容戰敗後狼狽地逃走。也比喻處於尷尬窘迫境地時狼狽而去。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玄德望見‘地公將軍’旗號,飛馬趕來,張寶落荒而走。」

35不辭勞苦 [ bù cí láo kǔ ]

解釋 辭:推辭。雖然勞累和辛苦也不推辭。形容工作勤奮努力。也作「不辭辛苦」。

出處 唐 牛肅《紀聞 吳保安》:「今日之事,請不辭勞苦。」

36勢不可擋 [ shì bú kě dǎng ]

解釋 來勢迅猛,不可抵擋。也說勢不可擋。與「勢不可當」同義。

出處 《晉書·郗鑒傳》:「群逆縱逸,其勢不可當,可以算屈,難以力競。」

37大敗而逃 [ dà bài ér táo ]

解釋 指吃了敗仗慌張逃跑。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9回:「鬥了多時,李孝逸被餘承誌一槍刺在腿上,大敗而逃。」

38高傲自大 [ gāo ào zì dà ]

解釋 自以為了不起,極其驕傲,看不起別人。

出處 毛澤東《學習和時局》:「各種業務專長,都可以成為高傲自大輕視旁人的資本。」

39排山倒海 [ pái shān dǎo hǎi ]

解釋 排:排開;倒:翻倒。推開山嶽;翻倒大海。形容來勢猛;聲勢浩大;力量強大;壓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出處 宋 楊萬裏《病起喜雨聞鶯》詩:「病勢初來敵頗強,排山倒海也難當。」

40冷若冰霜 [ lěng ruò bīng shuāng ]

解釋 若:好像。冷得像冰霜一樣。比喻對人對事十分冷淡;沒有一絲熱情。有時也指麵目或態度嚴厲;使人無法靠近。

出處 清 劉鄂《老殘遊記續集》第二回:「笑起來一雙眼又秀又媚,卻是不笑起來又冷若冰霜。」

41倉皇無措 [ cāng huáng wú cuò ]

解釋 見「倉皇失措」。

出處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判土地》:「次日崇之至,值河泛漲,中流失楫,舟人倉皇無措。」

42避其銳氣 [ bì qí ruì qì ]

解釋 其:他的;銳氣:勇猛的氣勢。避開敵人的旺盛氣勢,等敵人疲憊鬆懈時再狠狠打擊。

出處 春秋·齊·孫武《孫子·軍爭》:「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43避強擊弱 [ bì qiáng jī ruò ]

解釋 指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打其疲弱的。

出處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奔走之間,可以知其虛實強弱,然後避實擊虛,避強擊弱。」

44東躲西跑 [ dōng duǒ xī pǎo ]

解釋 躲:躲藏,避開。形容四處逃散,分頭躲藏。形容極為驚慌。

出處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回:「這番遇了秦叔寶,裏外夾攻,殺得東躲西跑,南奔北竄。」

45避難趨易 [ bì nán qiù yì ]

解釋 指避開困難的而揀容易的做。

出處 見「避難就易」。

46避禍求福 [ bì huò qiú fú ]

解釋 指避開災禍而求取幸福。

出處 《後漢書 袁紹傳》:「臣不敢畏憚強禦,避禍求福,與進(何進)合圖,事無違異。」

47避禍就福 [ bì huò jiù fú ]

解釋 避開凶險,趨向幸福。

出處 先秦 商鞅《商君書 定分》:「萬民皆知所避就,避禍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48大杖則走 [ dà zhàng zé zǒu ]

解釋 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親用大棍子打他時,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親於不義。舊時宣揚的封建孝道。

出處 漢·劉向《說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嚐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嚐可得。小箠則待,大箠則走,以逃暴怒也。」

49倉皇出逃 [ cāng huáng chū táo ]

解釋 倉皇:匆忙,慌張。慌慌張張地外出逃跑。

出處 南唐·李煜《破陣子》:「最是倉皇離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

50丟盔拋甲 [ diū kuī pāo jiǎ ]

解釋 見「丟盔卸甲」。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51偷閑躲靜 [ tōu xián duǒ jìng ]

解釋 指偷懶。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9回:「第一個鳳姐事多任重,別人或可偷閑躲靜,獨他是不能脫得的。」

52避涼附炎 [ bì liáng fù yán ]

解釋 謂疏遠避開無權勢者,親熱攀附有權勢者。

出處 明·朱國楨《湧幢小品》:「母,小人也,避涼附炎,且其性殘虐。」

53避世金馬 [ bì shì jīn mǎ ]

解釋 避世:逃避世務;金馬:借指宮殿。指身為高官而逃避世務。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陸沉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嵩廬之下!」

54避強擊惰 [ bì qiáng jī duò ]

解釋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出處 唐 元稹《批劉悟謝上表》:「卿宜密運謨猷,明宣號令,避強擊惰,取暴撫羸。」

55避強打弱 [ bì qiáng dǎ ruò ]

解釋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出處 見「避強擊惰」。

56遁俗無悶 [ dùn sú wú mèn ]

解釋 見「遁世無悶」。

出處 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遁俗無悶,因時有待。」

57避跡藏時 [ bì jì cáng shí ]

解釋 指逃避時世。

出處 唐 賈至《微子廟碑頌》:「而君崎嶇險阻,避跡藏時。」

58禽奔獸遁 [ qín bēn shòu dùn ]

解釋 遁:逃跑。鳥獸奔逐逃避。比喻人奔波追逐。

出處 宋·蘇洵《審勢》:「及其後世失德,而諸侯禽奔獸遁,各固其國,以相侵擾。」

59敬鬼神而遠之 [ jìng guǐ shén ér yuǎn zhī ]

解釋 敬之而不親近之意。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態度,即不願理睬他,又怕得罪他,對他客客氣氣,絕不接近。

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