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耳朵的成語

形容耳朵的成語


1充耳不聞 [ chōng ěr bù wén ]

解釋 充:塞住;聞:聽。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或勸告。

出處 清 李漁《奈何天 鬧封》:「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

2麵紅耳赤 [ miàn hóng ěr chì ]

解釋 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動或發怒而臉色漲紅的樣子。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

3耳鬢廝磨 [ ěr bìn sī mó ]

解釋 鬢:鬢發;臉頰兩旁靠近耳朵的軟發;廝:互相;磨:擦。頭靠得很近;耳邊的頭發互相挨在一起。形容小兒女朝夕相處親密無間的情態。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2回:「咱們從小耳鬢廝磨,你不曾拿我當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4交頭接耳 [ jiāo tóu jiē ěr ]

解釋 交頭:頭挨著頭;接耳:嘴挨著耳朵。頭挨著頭;嘴對著耳朵。指湊在一起低聲說話。

出處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大小三軍,聽吾將令,甲馬不許馳驟,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

5耳聞目睹 [ ěr wén mù dǔ ]

解釋 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見親眼看到。

出處 魯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

6俯首貼耳 [ fǔ shǒu tiē ěr ]

解釋 俯首:低頭。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恭順服從;屈卑尊從的樣子。

出處 唐 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誌也。」

7肥頭大耳 [ féi tóu dà ěr ]

解釋 肥肥的頭;碩大的耳。形容生活優裕;保養得好。舊時也指人長得福相。今多用於貶義。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看上去有七八歲光景,倒生的肥頭大耳。」

8抓耳撓腮 [ zhuā ěr náo sāi ]

解釋 又抓耳朵又搔腮幫子。形容高興焦急等的樣子。(撓、抓:搔)。

出處 明 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大郎聽罷,氣得抓耳撓腮沒有是處。」

9掩耳盜鈴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釋 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比喻自欺欺人。

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10耳聽八方 [ ěr tīng bā fāng ]

解釋 八是四方(東西南北)和四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總稱。耳朵同時察聽各方麵來的聲音;形容人靈敏機警。

出處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11耳提麵命 [ ěr tí miàn mìng ]

解釋 不但當麵告訴他;而且揪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嚴厲而又懇切的教導。

出處 《詩經 大雅 抑》:「匪麵命之,言提其耳。」

12耳聰目明 [ ěr cōng mù míng ]

解釋 聰:聽覺靈敏。形容聽覺和視覺非常機敏明利。

出處 漢 焦贛《易林 臨之需》:「重瞳四乳,耳聰目明,普為仁表,聖作元輔。」

13耳紅麵赤 [ ěr hóng miàn chì ]

解釋 耳朵和麵部都紅了。形容過於用力、情緒激動或羞愧時的臉色。

出處 清·錢彩《說嶽全傳》第61回:「忽見禁子走來,輕輕的向倪完耳邊說了幾句。倪完吃了一驚,不覺耳紅麵赤。」

14耳目一新 [ ěr mù yī xīn ]

解釋 聽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鮮。形容事物的麵貌有了顯著的變化。

出處 北齊 魏收《魏書 河南王傳》:「齊人愛詠,鹹日耳目更新。」

15耳熟能詳 [ ěr shú néng xiáng ]

解釋 聽得多了;就可以說得詳盡細致。耳熟:聽熟了;詳:細說。

出處 宋 歐陽修《瀧岡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詳也。」

16洗耳恭聽 [ xǐ ěr gōng tīng ]

解釋 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視聽對方說話;恭:恭敬地。洗幹淨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出處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17震耳欲聾 [ zhèn ěr yù lóng ]

解釋 耳朵都要振聾了。形容很大;特別響。

出處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裏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

18掩人耳目 [ yǎn rén ěr mù ]

解釋 掩:遮蓋。堵住人家耳朵;遮著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騙人。

出處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事跡顯然,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19如雷貫耳 [ rú léi guàn ěr ]

解釋 貫:穿透。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

出處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聞元帥大名,如雷貫耳。」

20不堪入耳 [ bù kān rù ěr ]

解釋 堪:忍受;入耳:聽進耳裏。難以聽下去。形容聲音或語言非常難聽;令人聽著不舒服或起反感。

出處 明 李開先《市井豔詞序》:「嘩於市井,雖兒女子初學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豔褻狎,不堪入耳。」

21耳濡目染 [ ěr rú mù rǎn ]

解釋 濡:音如;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 唐 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22隔牆有耳 [ gé qiáng yǒu ěr ]

解釋 隔著一道牆,也有人偷聽。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別人也可能知道。也用於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泄露。

出處 管仲《管子 君臣下》:「牆有耳,伏寇在側。牆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

23俯首帖耳 [ fǔ shǒu tiē ěr ]

解釋 象狗見了主人那樣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卑屈馴服的樣子。

出處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誌也。」

24耳根清淨 [ ěr gēn qīng jìng ]

解釋 耳邊無事噪聒。指無事打擾。

出處 《圓覺經》上卷:「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

25耳目昭彰 [ ěr mù zhāo zhāng ]

解釋 昭彰:十分明顯,人所共見。眾人已聽到和看到,十分明顯。形容被眾人了解得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出處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七回:「卻說刑部審問過,見耳目昭彰,料難隱瞞,十分為過學士不安,隻得會同禮臣複奏一本。」

26耳順之年 [ ěr shùn zhī nián ]

解釋 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7耳食之談 [ ěr shí zhī tán ]

解釋 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審察,輕信傳聞。指聽來的沒有根據的話。

出處 清 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六:「此耳食之談,引經斷獄,當不如是。」

28不絕於耳 [ bù jué yú ěr ]

解釋 絕:斷。聲音在耳邊不斷鳴響。

出處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二回:「這是台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

29耳聞目染 [ ěr wén mù rǎn ]

解釋 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 叢維熙《北國草》第一章:「由於他小時候在巴黎耳聞目染的結果,愛情比同齡的年輕人要早醒得多。」

30耳視目聽 [ ěr shì mù tīng ]

解釋 用耳朵看,用眼睛聽。三代道家荒唐地認為視聽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製。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31掩耳盜鍾 [ yǎn ěr dào zhōng ]

解釋 亦作「掩耳盜鍾」。捂住耳朵偷鍾。比喻自己欺騙自己。語出《呂氏春秋·自知》:「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出處 語出《呂氏春秋·自知》:「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32風吹馬耳 [ fēng chuí mǎ ěr ]

解釋 比喻對別人的話無動於衷。

出處 克非《春潮急》二五:「我嘴皮都磨起繭巴,他都當成風吹馬耳。」

33鼎鐺有耳 [ dǐng chēng yǒu ěr ]

解釋 鼎、鐺: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出處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禦史中丞雷德驤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曰:‘鼎鐺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

34出口入耳 [ chū kǒu rù ěr ]

解釋 指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出處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於餘口,入於爾耳,誰告建也?’」

35響徹雲霄 [ xiǎng chè yún xiāo ]

解釋 徹:貫通;雲霄:高空。形容聲音響亮,好象可以穿過雲層,直達高空。

出處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6回:「這一笛兒,真吹得響徹雲霄,鸞翔鳳舞,樓下千千萬萬的人,都定睛側耳,寂然無聲。」

36寬宏大量 [ kuān hóng dà liàng ]

解釋 寬宏:度量大。形容心胸開闊;度量大;能容人、容事。也作「寬洪大量」。

出處 元 無名氏《魚樵記》第三折:「我則道相公不知打我多少,元來那相公寬宏大量。」

37移風易俗 [ yí fēng yì sú ]

解釋 移、易:改變;俗:長期積累、沿襲下來的民俗習慣等的總和。指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樂記》:「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38視而不見 [ shì ér bú jiàn ]

解釋 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沒看見。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知北遊》:「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39不知不覺 [ bù zhī bù jué ]

解釋 沒有意識到;沒有覺察到。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20卷:「聖賢之學是掯掯定定做,不知不覺自然做得徹。」

40不聞不問 [ bù wén bù wèn ]

解釋 聞:聽。不聽也不問。形容對有關的事情不關心;不過問。也作「不問不聞」。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首回:「(唐明皇)除了選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

41勵精圖治 [ lì jīng tú zhì ]

解釋 勵:原作厲;振作;振奮;精:精神;圖:設法;謀求;治:治理國家。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出處 《宋史 神宗紀讚》:「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42有聞必錄 [ yǒu wén bì lù ]

解釋 聞:聽到的;錄:記錄。凡是聽到的;全部記錄下來。

出處 清 張春海《宦海》第11回:「在下做書的更不便無端妄語,信口雌黃,不過照著有聞必錄的例兒,姑且的留資談助。」

43耳軟心活 [ ěr ruǎn xīn huó ]

解釋 比喻自己沒有一點主見,就是相信別人的話。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實指望能救,隻是迎春語言遲慢,耳軟心活,是不能做主的。」

44自欺欺人 [ zì qī qī rén ]

解釋 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用自己也不相信的去欺騙別人。形容別有用心或虛偽無力的欺騙行為。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8卷:「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45裝聾作啞 [ zhuāng lóng zuò yǎ ]

解釋 假裝耳聾口啞。形容故意不理睬;裝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裝聾做啞」。

出處 元 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可怎生裝聾作啞?」

46言聽計從 [ yán tīng jì cóng ]

解釋 聽:聽從;從:依從。說的話都相信;出的主意、計謀都采納。形容對某個人十分信任。也作「言聽計用」。

出處 《魏書 崔浩傳》:「屬太宗為政之秋,值世祖經營之日,言聽計從,寧廓區夏。」

47言猶在耳 [ yán yóu zài ěr ]

解釋 話音還在耳邊回響。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

48道聽途說 [ dào tīng tú shuō ]

解釋 道、途:路。路上聽說來的;又在路上傳播。指隨便傳說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沒有根據的消息。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49閉目塞聽 [ bì mù sè tīng ]

解釋 塞:堵塞。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形容對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出處 東漢 王充《論衡 自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

50聞所未聞 [ wén suǒ wèi wén ]

解釋 聞:聽到;未:沒有。聽到的是以前從來沒有聽過的。形容傳說的事物或消息新鮮、奇特。

出處 《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未聞。」

51駭人聽聞 [ hài rén tīng wén ]

解釋 駭:驚嚇;震驚。指使人聽了非常吃驚。

出處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師書》:「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聽聞,壞人心術。」

52萬貫家私 [ wàn guàn ji sī ]

解釋 萬貫:上萬貫銅錢。貫:古時穿錢的繩子,既錢穿,也指一串錢,一千文為一串,稱一貫。形容家產很多,非常富有。

出處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老爹爹縱有萬貫家私,自有嫡子嫡孫,幹你野種屁事!」

53人聲鼎沸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解釋 鼎沸:鼎水沸騰;原比喻形勢不安定;現比喻聲音嘈雜。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一樣。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劉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隻聽得人聲鼎沸。」

54響遏行雲 [ xiǎng è xíng yún ]

解釋 遏:阻止。指聲音高入雲霄;把浮動著的雲彩也阻止了。形容歌聲嘹亮有力;悅耳動聽。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湯問》:「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55姑妄聽之 [ gū wàng tīng zhī ]

解釋 姑:姑且;妄:隨便。姑且隨便聽聽;不一定就相信。

出處 莊周《莊子 齊物論》:「予嚐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

56娓娓動聽 [ wěi wěi dòng tīng ]

解釋 形容善於講話;使人喜歡聽。娓娓:說話連續不倦的樣子。

出處 清 黃雲鴻《福惠全書 刑名部》:「若言入耳,娓娓可聽。」

57小巧玲瓏 [ xiǎo qiǎo líng lóng ]

解釋 形容東西小而精致。小巧:細小而靈巧;玲瓏:精巧細致。

出處 宋 辛棄疾《臨江山 戲為山園蒼壁解嘲》:「莫笑吾家蒼壁小,稜層勢欲摩空。相知唯有主人翁。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

58心明眼亮 [ xīn míng yǎn liàng ]

解釋 心裏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問題敏銳;能辨別是非。

出處 南北朝 王儉《褚淵碑文》:「風儀與秋月齊明,音徽與春雲等潤,韻宇弘深,喜慍莫見其際,心明通亮,用人言必由於己。」

59忠言逆耳 [ zhōng yán nì ěr ]

解釋 誠懇的勸告聽起來不舒服。逆:不順。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60所見所聞 [ suǒ jiàn suǒ wén ]

解釋 看到的和聽到的。

出處 宋·王安石《慈溪縣學記》:「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

61搔頭抓耳 [ sāo tóu zhuā ěr ]

解釋 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態。

出處 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第12回:「兩個搔頭摸耳,沒有法想。」

62清清楚楚 [ qīng qīng chǔ chǔ ]

解釋 清晰明白有條理。

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又見世南生得清清楚楚,弱不勝衣,故憨憨的隻管貪看。」

63眼觀六路 [ yǎn guān liù lù ]

解釋 眼睛因看到四麵八方。形容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全麵了解。

出處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64精明強幹 [ jīng míng qiáng gàn ]

解釋 精細聰明;善於辦事。也作「精明能幹」。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況且隨帶的那些司員,又都是些精明強幹、久經審案的能員,那消幾日,早問出許多賊款來。」

65置之不理 [ zhì zhī bù lǐ ]

解釋 置:放。放在一邊;不予理睬。形容對某人某事十分冷淡。

出處 清 顧炎武《華陰王氏宗祠記》:「凡所以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聽民之所自為。」

66置之度外 [ zhì zhī dù wài ]

解釋 放在考慮之外(置:放;度:打算;計較)。形容不放在心上。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

67置若罔聞 [ zhì ruò wǎng wén ]

解釋 置:放;若:好像;罔:沒有;聞:聽見。放在一邊;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形容聽見了而不加理睬。

出處 明 朱國禎《湧幢小品》:「當中書言時,沈宜厲聲力折,隻因心中惱他,置若罔聞。」

68耳聾眼瞎 [ ěr lóng yǎn xiā ]

解釋 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出處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那個昏大官人就像耳聾眼瞎的一般。」

69耳聾眼花 [ ěr lóng yǎn huā ]

解釋 指年老體衰者聽覺、視覺衰退。形容人對事物的知覺極為遲鈍

出處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0回:「晁夫人又不頭疼腦熱,又不耳聾眼花……喜喜笑笑,那像一個將要不好的人。」

70耳聞目見 [ ěr wén mù jiàn ]

解釋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出處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歸心》:「夫信謗之征,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或報耳。」

71聳人聽聞 [ sǒng rén tīng wén ]

解釋 聳:引起注意;使人吃驚。指故意誇大事實或作過於激動的表情;使人聽到或看了感到震驚。

出處 清 惲敬《雜記》:「豫章大鎮,或書有不可達者,故托辭為此;抑為州將者,以此聳人聽聞,豫絕係援,皆未可知。」

72臉紅耳赤 [ liǎn hóng ěr chì ]

解釋 形容感情激動或害羞的樣子。

出處 蕭殷《桃子又熟了》:「沒有等翻譯同誌把所有的問題都提出來,那個美國人竟臉紅耳赤地吼起來。」

73自然而然 [ zì rán ér rán ]

解釋 自由發展;必然這樣。指非經人力幹預而自然如此。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樣子。

出處 《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與善惡,猶善惡之乘形聲,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74蔽聰塞明 [ bì cōng sè míng ]

解釋 蔽:遮;聰:聽覺靈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擋住眼睛。比喻對客觀事物不聞不問。

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 病後雜談》:「二是對於現實要‘蔽聰塞明’,麻木冷靜,不受感觸。」

75鑼鼓喧天 [ luó gǔ xuān tiān ]

解釋 喧:聲音大。鑼鼓的聲音震天響。用敲鑼打鼓來表示喜慶的意思。

出處 元 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早來到北邙前麵,猛聽的鑼鼓喧天,那軍不到三千,擁出個將一員,雄糾糾威風武藝顯。」

76龍吟虎嘯 [ lóng yín hǔ xiào ]

解釋 吟:鳴、叫;嘯:獸類長聲吼叫。像龍一樣長鳴;像虎一樣咆哮。原比喻同類事物互相感應。現多比喻吟誦的聲音抑揚頓挫。也用以形容響聲洪大;氣勢盛大。

出處 唐 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77恭恭敬敬 [ gōng gōng jìng jìng ]

解釋 對尊長貴賓謙恭而有禮貌。

出處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3卷:「安住見說是丈人,恭恭敬敬唱了個喏。」

78毫不在意 [ háo bù zài yì ]

解釋 絲毫不在乎或不介意。

出處 清·錢彩《說嶽全傳》第一回:「我佛原是個大慈大悲之主,毫不在意。」

79東西南北 [ dōng xī nán běi ]

解釋 指四方、到處、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處飄泊,行蹤不定。

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東西南北,誰敢安處。」 《禮記·檀弓上》:「今丘(孔子)也,東西南北之人也。」

80以正視聽 [ yǐ zhèng shì tīng ]

解釋 為保證事實的正確理解。

出處 徐貴祥《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軍進行幾場影響較大的戰鬥,為輿論宣傳提供依據,以正視聽。」

81危言聳聽 [ wēi yán sǒng tīng ]

解釋 指故意說些誇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聳聽:使人聽了吃驚;危言:使人吃驚的話。

出處 宋 呂祖謙《呂東萊文集》:「意者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耶!」

82當耳邊風 [ dāng ěr biān fēng ]

解釋 比喻對聽到的話毫不在意。

出處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83目睹耳聞 [ mù dǔ ěr wén ]

解釋 睹:看見;聞:聽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出處 《資治通鑒 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84耳聞目擊 [ ěr wén mù jī ]

解釋 擊:接觸。親自聽說,親眼看見。

出處 宋·劉克莊《後村全集·回劉汀州書》:「仆不佞,於世之傑士仁人,……皆耳聞目擊,一旦因賢嗣顯揚之請,遂得附名驥尾,以詔不朽,豈非幸歟!」

85七尺之軀 [ qī chǐ zhī qū ]

解釋 軀:身體。成年男子的身軀。

出處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口耳之間,則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86以耳代目 [ yǐ ěr dài mù ]

解釋 拿聽到的代替親眼看到的。指不親自去調查了解,光聽信別人說的。

出處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類》:「這種以耳代目的情況是令人吃驚的,但這種情況卻並不是罕見的。」

87聽而不聞 [ tīng ér bú wén ]

解釋 聞:聽。聽了跟沒聽到一樣。形容不關心,不在意。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88拍案驚奇 [ pāi àn jīng qí ]

解釋 對奇異的事情拍著桌子驚歎。明末淩蒙初有擬話本《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出處 明末·淩濛初有擬話本《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89搔頭摸耳 [ sāo tóu mō ěr ]

解釋 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時無法可想的焦急神態。

出處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十三回:「兩個人搔頭摸耳,沒有法想。」

90消息靈通 [ xiāo xī líng tōng ]

解釋 指對各方麵的消息能及時掌握。

出處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就是屯子裏消息靈通、心眼挺多的韓家大院的韓老六,也不太清楚。」

91耳後生風 [ ěr hòu shēng fēng ]

解釋 像耳後刮風一樣。形容激烈、迅速運動時耳後根產生的感覺。

出處 《梁書·曹景宗傳》:「景宗謂所親曰:‘我昔日在鄉裏,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覺耳後生風,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

92耳聞則誦 [ ěr wén zé sòng ]

解釋 聽過就能背出來。形容記憶力強。

出處 《晉書·苻融載記》:「融聰辯明慧,下筆成章,至於談玄論道,雖道安無以出之。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時人擬之王粲。」

93閉明塞聰 [ bì míng sè cōng ]

解釋 堵塞視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或不了解。

出處 漢 王充《論衡 自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

94聞一知十 [ wén yī zhī shí ]

解釋 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95附耳低言 [ fù ěr dī yán ]

解釋 附:貼近。貼近別人的耳朵低聲說話。形容和對方密談要事。

出處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遂附耳低言道:‘這樁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種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與你商量後事。’」

96霧鬢風鬟 [ wù bìn fēng huán ]

解釋 鬢:臉旁靠近耳朵的頭發;鬟:環形發髻。形容女子頭發的美。也形容女子頭發蓬鬆散亂。

出處 宋 範成大《新作景亭程詠之提刑賦詩次其韻》:「花邊霧鬢風鬟滿,酒畔雲衣月扇香。」

97風鬟霧鬢 [ fēng huán wù bìn ]

解釋 形容女子頭發美麗或頭發蓬鬆散亂。

出處 宋 李清照《永遇樂》詞:「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98六街三市 [ liù jiē sān shì ]

解釋 六街:唐代長安城中的六條大街;市:集市。泛指大街小巷。

出處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一卷:「六街三市通車馬,風流人物類京華。」

99如左右手 [ rú zuǒ yòu shǒu ]

解釋 象自己的左右手一樣。比喻極得力的助手。也比喻兩者關係極為密切或配合得很好。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