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被束縛的成語

形容被束縛的成語


1作繭自縛 [ zuò jiǎn zì fù ]

解釋 繭:蠶繭;縛:纏裹。蠶吐絲作繭子;把自己包裹起來。比喻自己束縛自己;也比喻使自己陷入困境。

出處 唐 白居易《江州赴中州至江陵以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

2無拘無束 [ wú jū wú shù ]

解釋 拘:限製;束:約束。沒有任何約束。形容自由自在。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44回:「出家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幹?」

3誠惶誠恐 [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解釋 誠:確實;惶:害怕;恐:畏懼。原指封建官吏給皇帝上奏章時用的客套話;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現形容尊敬、服從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懼不安。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杜詩傳》:「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4從一而終 [ cóng yī ér zhōng ]

解釋 丈夫死了不再嫁人,這時舊時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

出處 《周易 恒》:「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

5跌宕不羈 [ diē dàng bù jī ]

解釋 跌宕:放縱無拘束。羈:馬籠頭。心誌放逸無拘無束。比喻束縛。

出處 宋 周密《齊東野語 王邁潘妨》:「殿試第三人,跌宕不羈,傲侮一世。」

6不苟言笑 [ bù gǒu yán xiào ]

解釋 苟:苟且;隨便。不隨便說笑。指態度莊重、嚴肅。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曲禮上》:「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

7老蠶作繭 [ lǎo cán zuò jiǎn ]

解釋 老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裏麵。比喻自己束縛自己。

出處 宋·蘇軾《石芝》:「老蠶作繭何時脫?夢想至人空激烈。」

8束手縛腳 [ shù shǒu fù jiǎo ]

解釋 見「束手束腳」。

出處 清·張南莊《何典》第八回:「冒失鬼一昧粗心浮氣,目中無人,到處以強為勝,一遇鬼穀先生,早已束手縛腳,有力無用處。」

9利鎖名韁 [ lì suǒ míng jiāng ]

解釋 比喻名利束縛人就象韁繩和鎖鏈一樣。

出處 宋 方千裏《慶春宮》詞:「人生如寄,利鎖名韁,何用縈縈?」

10解黏去縛 [ jiě nián qù fù ]

解釋 解除粘著和束縛。

11嫁禍於人 [ jià huò yú rén ]

解釋 嫁:轉移。把災禍轉嫁給別人。

出處 《南史 阮孝緒傳》:「答曰:‘己所不欲,豈可嫁禍於人。’乃焚之。」

12令行禁止 [ lìng xíng jìn zhǐ ]

解釋 令:命令。行:執行;施行;禁:禁令;止:停止。有令必行;命令發布就馬上行動;有禁必止;命令停止就立刻停止。形容法令通暢而嚴明。

出處 《逸周書 文傳》:「令行禁止,王始也。」

13自食其果 [ zì shí qí guǒ ]

解釋 自己吃自己種下的惡果。形容自己做壞事;自己受害。

出處 茅盾《〈呼蘭河傳〉序》:「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

14自作自受 [ zì zuò zì shòu ]

解釋 自己做了蠢事自己受累。

出處 《敦煌變文集 目連緣起》:「汝母在生之日,都無一片善心,終朝殺害生靈,每日欺淩三寶,自作自受。」

15束手束腳 [ shù shǒu shù jiǎo ]

解釋 捆住手腳。形容膽子小,顧慮多。

出處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按照法律辦事,不等於束手束腳。」

16小心謹慎 [ xiǎo xīn jǐn shèn ]

解釋 說話辦事細心慎重;不敢馬虎大意。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嚐有過,甚見親信。」

17自由自在 [ zì yóu zì zài ]

解釋 形容沒有拘束;十分安閑舒適。

出處 唐 釋慧能《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頓浙品第八》:「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18迫不及待 [ pò bù jí dài ]

解釋 迫:急迫;待:等待。急迫得不再等待。形容心情非常著急。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且係酒後遊戲,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不奏聞請旨。」

19才華橫溢 [ cái huá héng yì ]

解釋 才華:表現於外的才能。多指文學文藝書畫方麵而言。很有才華;或充滿了才華。

出處 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道光26年4月16日》:「溫弟時文已才華橫溢,長安諸友多稱賞之。」

20手足無措 [ shǒu zú wú cuò ]

解釋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21心胸開闊 [ xīn xiōng kāi kuò ]

解釋 心胸:思想,氣量。思想坦率接受力強,並非小心眼,心智並不狹窄。

出處 宋·朱熹《答呂子約》:「便自胸次開闊,黑白分明。」

22局促不安 [ jú cù bù ān ]

解釋 局促:也作「侷促」;或「跼促」;拘束;不自然。形容舉止受約束、不自然、不安靜的樣子。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12回:「昭公雖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禮稍減於昔日。祭足亦覺跼蹐不安,每每稱疾不朝。」

23作法自斃 [ zuò fǎ zì bì ]

解釋 斃:倒下;死去。自己立法;卻使自己受害。比喻自作自受。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24自討苦吃 [ zì tǎo kǔ chī ]

解釋 討:招惹。自己找苦吃。

出處 魯迅《書信集 致蕭軍》:「其實《文學》和我並無關係,不過因為有些人要它滅亡,所以偏去支持一下,其實這是自討苦吃。」

25放浪形骸 [ fàng làng xíng hái ]

解釋 放浪:放縱;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體、形跡。指行為不受世俗禮法的約束;曠達豪爽。

出處 《晉書 王羲之傳》:「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6寄人籬下 [ jì rén lí xià ]

解釋 寄:依靠;籬:籬笆。依附在別人的籬笆下。原形容詩文創作因襲他人而無獨創。現指依附別人生活;不能自立。

出處 《南齊書 張融傳》:「丈夫當刪《詩》《書》,製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

27條條框框 [ tiáo tiáo kuàng kuàng ]

解釋 被認為是過了時的或被認為是與所謀求的發展相抵觸並起妨礙作用的理論、概念或實踐。

出處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思想一僵化,條條框框就多起來了。」

28豪放不羈 [ háo fàng bù jī ]

解釋 羈:束縛。形容人性情豪邁直爽氣魄大而不受拘束。

出處 《清史稿 文藝傳 侯方域》:「(方域)性豪邁不羈,為文有奇氣。」

29俯首就縛 [ fǔ shǒu jiù fù ]

解釋 低下頭讓人捆綁。形容無法反抗或自願認罪。

30縛雞之力 [ fù jī zhī lì ]

解釋 縛:捆、綁。捆綁一隻雞的力量。形容體力很弱。

出處 明 天然癡叟《石點頭》:「平日隻會讀書寫字,刺繡描花,手無縛雞之力。」

31破門而出 [ pò mén ér chū ]

解釋 打破門衝了出去。比喻壞人急迫地跳出來幹壞事或比喻克服種種限製。

出處 廖沫沙《「史」和「戲」》:「而你卻開始‘破門而出’了,曆史家,卻來寫戲。」

32踧踖不安 [ cù jí bù ān ]

解釋 恭敬而忐忑不安。

出處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8回:「田氏踧踖不安,伸手出被,告罪請診。」

33受製於人 [ shòu zhì yú rén ]

解釋 製:控製,轄製。受別人所控製,不得自由。

出處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

34故步自封 [ gù bù zì fēng ]

解釋 故:過時的;舊:故步。原來的步伐;老步子;封:限製;自封:把自己限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指自己停滯在老路上。比喻安於現狀;不求進步或革新。

出處 清 梁啟超《愛國論》:「婦人纏足十載,解其縛而猶不能行,故步自封,少見多怪。」

35跼蹐不安 [ jú jí bù ān ]

解釋 形容恐懼不安。

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 馮玉梅團圓》:「徐信聞言,甚跼蹐不安,將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陽村店遇見此婦始末,細細述了。」

36破除迷信 [ pò chú mí xìn ]

解釋 原指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現也指解放思想,掃除自卑感,樹立敢想、敢說、敢幹的新風格。

出處 毛澤東《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要破除迷信。不論古代的也好,現代的也好。」

37如鯁在喉 [ rú gěng zài hóu ]

解釋 魚骨頭卡在喉嚨裏。比喻心裏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

出處 漢·許慎《說文解字》:「鯁,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韋曰:‘骨所以鯁,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雲骨鯁之臣。《漢書》以下皆作骨鯁,字從魚,謂留咽者魚骨較多也。」

38落魄不羈 [ luò pò bù jī ]

解釋 落魄:窮困,不得意;羈:束縛。潦倒失意,行為放縱。也指豪邁不受拘束。

出處 宋 劉斧《青瑣高議 韓湘子》:「文公諸子皆力學,惟湘落魄不羈。」

39束手就縛 [ shù shǒu jiù fù ]

解釋 表示無力反抗,或脫逃。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吾計成矣:使劉備束手就縛,荊州反掌可得!」

40無拘無縛 [ wú jū wú fù ]

解釋 同「無拘無束」。

出處 明·袁宏道《敘陳正甫會心集>》:「山林之人,無拘無縛,得自在度日,故雖不求趣而趣近。」

41放蕩形骸 [ fàng dàng xíng hái ]

解釋 行為放縱,不拘禮節

出處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盡著他放蕩形骸,我可也萬千事,不折證。」

42門禁森嚴 [ mén jìn sēn yán ]

解釋 指政府機關門口的警衛極嚴密。

出處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林公館門禁森嚴,進去不得。」

43功名利祿 [ gōng míng lì lù ]

解釋 名利地位。

出處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隻因功名利祿得不到保障,所以他們便想到要和流寇苟合,鋌而走險。」

44吐絲自縛 [ tǔ sī zì fù ]

解釋 比喻自己的所作所為阻礙了自己的行動自由。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誌公和尚十四科頌》:「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

45豪邁不羈 [ háo mài bù jī ]

解釋 羈:束縛。形容人性情豪邁直爽,不受拘束

出處 《清史稿·文藝傳·侯方域》:「(方域)性豪邁不羈,為文有奇氣。」

46敢想敢說 [ gǎn xiǎng gǎn shuō ]

解釋 敢於衝破某種束縛思索問題和發表意見

出處 謝覺哉《青年人怎樣鍛煉自己》:「敢想、敢說也是一種鬥爭。首先要和自己的舊思想作鬥爭。」

47敢想敢幹 [ gǎn xiǎng gǎn gàn ]

解釋 敢於衝破某種束縛思索問題和發表意見

出處 康濯《太陽初升的時候》:「其實既是個細琢細磨的能人巧匠,也有著敢想敢幹的猛烈勁兒。」

48名韁利鎖 [ míng jiāng lì suǒ ]

解釋 比喻名利束縛人就象韁繩和鎖鏈一樣。

出處 宋 柳永《夏雲峰》詞:「向此免名韁利鎖,虛費光陰。」

49拘俗守常 [ jū sú shǒu cháng ]

解釋 指受世俗平庸見解的束縛。

出處 晉 葛洪《抱樸子 論仙》:「而淺識之徒,拘俗守常,鹹曰世間不見仙人,便雲天下必有此事。」

50造繭自縛 [ zào jiǎn zì fù ]

解釋 作繭自縛。喻做了某事,結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出處 陶行知《中國大眾教育問題》六:「他們幫助敵人造成聯合戰線攻打他們自己,他們像蠶一樣,造繭自縛。」

51放誕風流 [ fàng dàn fēng liú ]

解釋 謂不拘禮法而有文采。

出處 《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十七而寡,為人放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

52名韁利索 [ míng jiāng lì suǒ ]

解釋 韁:馬韁繩;索:繩子。比喻功名利祿如束縛人的韁繩和鎖鏈。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0回:「豈非看破紅塵,頓開名韁利索麼?」

53捕風係影 [ bǔ fēng xì yǐng ]

解釋 風和影子是無法捉摸與束縛的。比喻虛幻無實或無根據地猜疑。

出處 宋·朱熹《答蔡季通》:「虛無恍惚,如捕風係影,聖人平日之言,恐無是也。」

54棋高一著 [ qí gāo yī zhāo ]

解釋 一著:下棋時下一子或走一步。棋藝高人一步。也比喻技高一等。

出處 明 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正所謂‘棋高一著,縛手縛腳’。」

55披枷帶鎖 [ pī jiā dài suǒ ]

解釋 謂罪犯套上枷鎖等刑具。

出處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正旦雲]俺婆婆若見我披枷帶鎖赴法場餐刀去嗬,[唱]枉將他氣殺也麼哥,枉將他氣殺也麼哥。告哥哥,臨危好與人行放便。」

56麵縛銜璧 [ miàn fù xián bì ]

解釋 兩手反綁而麵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請罪。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六年》:「許男麵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

57發蒙解縛 [ fā méng jiě fu ]

解釋 發蒙:啟發蒙昧;解縛:解除束縛。指啟發蒙昧,解除束縛。

出處 明 唐順之《與顧箸溪書》:「其齷齪處,又恨不得就明公而為發蒙解縛也。」

58肉袒麵縛 [ ròu tǎn miàn fù ]

解釋 肉袒:去衣露體,表示願受責罰;麵縛:兩手反綁麵對勝利者,表示放棄抵抗。脫去上衣,反縛著手。形容順從投降。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宋微子世家》:「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麵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59四麵出擊 [ sì miàn chū jī ]

解釋 形容工作全麵展開,沒有重點。

出處 毛澤東《不要四麵出擊》:「總之不要四麵出擊。四麵出擊,全國緊張,很不好。」

60不羈之民 [ bù jī zhī mín ]

解釋 羈:束縛;民:百姓。不受束縛的百姓。指不甘就範的民眾。

出處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61束手束足 [ shù shǒu shù zú ]

解釋 見「束手束腳」。

出處 艾蕪《百煉成鋼》第二章:「就是該死的爐頂化了,限製了他,使他在調整煤氣空氣方麵,簡直束手束足,不敢隨便動一下指頭。」

62闊步高談 [ kuò bù gāo tán ]

解釋 闊步:邁大步。瀟灑地邁著大步,隨意地高聲交談。比喻言行不受束縛。

出處 《三國誌·魏誌·文帝紀》:「號曰《皇覽》」裴鬆之注引《魏書·曹丕》:「乃弘三章之教,愷悌之化,欲使曩時累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

63麵縛輿櫬 [ miàn fù yú chèn ]

解釋 麵縛:反綁著手麵向勝利者,表示放棄抵抗;輿櫬:把棺材裝在車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請受刑。這是古代君主戰敗投降的儀式。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六年》:「許男麵縛銜璧,大夫衰經,士輿櫬。」

64齊東野語 [ qí dōng yě yǔ ]

解釋 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65金吾不禁 [ jīn wú bù jìn ]

解釋 金吾:秦漢時執掌京城衛戍的地方官。本指古時元宵及前後各一日,終夜觀燈,地方官取消夜禁。後也泛指沒有夜禁,通宵出入無阻。

出處 唐 韋述《西都雜記》:「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曉暝傳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許金吾弛村,前後各一日。」

66詭銜竊轡 [ guǐ xián qiè pèi ]

解釋 詭銜:吐出馬嚼;竊轡:擺脫籠頭。馬吐出嚼子,咬斷韁繩。比喻不受束縛。

出處 莊周《莊子 馬蹄》:「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

67訶佛罵祖 [ hē fó mà zǔ ]

解釋 佛教語,斥罵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縛。

出處 元 許謙《與趙伯器書》:「不然,則梯接淩虛,而遽為此訶佛罵祖耳。」

68縲絏之憂 [ léi xiè zhī yōu ]

解釋 縲絏:捆綁犯人的繩子。引申為囚禁。被囚禁的憂慮。指有坐牢的危險。

出處 魯迅《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鐵窗斧鉞風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縲絏之憂’了。」

69束身就縛 [ shù shēn jiù fù ]

解釋 束:捆。束身:自縛。縛:捆綁。比喻不加抵抗,甘願被人擒捉。

出處 《晉書·段灼傳》:「艾被詔書,即遣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

70曠達不羈 [ kuàng dá bù jī ]

解釋 曠達:心胸開闊,想得開;不羈:不受束縛。心胸開闊達觀,不受拘束。

出處 《晉書·張翰傳》:「翰任心自適,不求當世。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71捕影拿風 [ bǔ yǐng ná fēng ]

解釋 風和影子是無法捉摸與束縛的。比喻虛幻無實或無根據地猜疑。

出處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三折:「怎知道被禪師神挑鬼弄,做一場捕影拿風。」

72利韁名鎖 [ lì jiāng míng suǒ ]

解釋 韁:韁繩。鎖:鎖鏈。名和利像韁繩和鎖鏈一樣把人束縛住了。

出處 元·王喆《轉調醜奴兒》:「利韁名鎖休貪戀,韶華迅速如流箭。」

73池魚籠鳥 [ chí yú lóng niǎo ]

解釋 池裏的魚,籠裏的鳥。比喻受束縛而失去自由的人。

出處 晉·潘嶽《秋興賦》:「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

74曠世不羈 [ kuàng shì bù jī ]

解釋 曠世:曠代,曆時長久;羈:束縛。曆代都不受束縛。

出處 晉·孫楚《為石苞與孫皓書》:「東夷獻其樂器,肅慎獻山楛矢,曠世不羈,應化而至。」

75虛幻無實 [ xū huàn wú shí ]

解釋 虛幻:虛假。虛假不真實。

出處 宋·蘇軾《書金光明經後》:「觀諸世間,雖其可愛,而虛幻無實,終非我有。」

76名鞿利鞚 [ míng jī lì zhōu ]

解釋 猶名韁利鎖。

77釋縛焚櫬 [ shì fù fén chèn ]

解釋 指解開降者的捆綁,燒悼降者帶來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種表示。

出處 語出《左傳 昭公四年》:「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

78拘文牽俗 [ jū wén qiān sú ]

解釋 拘:拘束;牽:牽製,束縛。受到繁文陋俗的束縛。

出處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且夫賢君之踐位也,豈特委瑣握踟,拘文牽俗,修誦習傳,當世取悅雲爾哉!」

79手無縛雞之力 [ shǒu wú fù jī zhī lì ]

解釋 連捆綁雞的力氣都沒有。形容身體弱、力氣小。

出處 元 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那韓信手無縛雞之力,隻淮陰市上兩個少年要他在胯下鑽過去,他就鑽過去了。」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