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講文明的成語

形容講文明的成語


1與人為善 [ yǔ rén wéi shàn ]

解釋 與:讚成;為:做;善:好;好事。原指讚成人學好。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醜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2禮尚往來 [ lǐ shàng wǎng lái ]

解釋 尚:注重。在禮節上要注重有來有往。後也指你對我怎麼樣;我對你就怎麼樣。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3推心置腹 [ tuī xīn zhì fù ]

解釋 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真誠待人。推:拿出;置:安放。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光武帝紀》:「蕭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4洗耳恭聽 [ xǐ ěr gōng tīng ]

解釋 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視聽對方說話;恭:恭敬地。洗幹淨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出處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5溫文爾雅 [ wēn wén ěr yǎ ]

解釋 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現有時也指缺乏鬥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爾雅:文雅。

出處 清 蒲鬆齡《聊齋誌異 陳錫九》:「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6文質彬彬 [ wén zhì bīn bīn ]

解釋 原義為人的文采和本質都很適宜。後形容言談舉止斯文閑雅。彬彬:配合諧調。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7彬彬有禮 [ bīn bīn yǒu lǐ ]

解釋 彬彬:原為文采與質樸兼備貌。形容文雅而有禮貌。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83回:「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後,彬彬有禮。」

8平易近人 [ píng yì jìn rén ]

解釋 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寬廣;後比喻態度平和;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9謙虛謹慎 [ qiān xū jǐn shèn ]

解釋 謙虛:虛心;不自滿;謹慎:慎重小心。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

出處 《晉書 張賓載記》:「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

10舉案齊眉 [ jǔ àn qí méi ]

解釋 案:有腳的托盤。漢代的梁鴻、孟光是一對恩愛夫妻;孟光在給梁鴻送飯時總是把端飯的盤子舉得與眉毛一樣高;以示對梁鴻的尊敬。後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愛。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逸民傳 梁鴻》:「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11相敬如賓 [ xiāng jìng rú bīn ]

解釋 賓:貴客。互相敬重就像與賓客相處一樣。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逸民傳 龐公》:「居峴山之南,未嚐入城府。夫妻相敬如賓。」

12溫柔敦厚 [ wēn róu dūn hòu ]

解釋 原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後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溫柔:溫和柔順;敦:誠懇。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經解》:「入其國,其教不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13不矜不伐 [ bù jīn bù fá ]

解釋 矜:自誇;自大;伐:自我誇耀。不驕傲自大;不誇耀自己。

出處 《尚書 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14善氣迎人 [ shàn qì yíng rén ]

解釋 善氣:和藹可親的態度。形容用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人。

出處 《管子·心術下》:「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15竭誠相待 [ jié chéng xiāng dài ]

解釋 竭誠:竭盡誠意。待:對待。竭盡誠意地對待別人。

出處 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

16謙恭下士 [ qiān gōng xià shì ]

解釋 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出處 《陳書 始興王伯茂傳》:「伯茂性聰敏,好學,謙恭下士。」

17屈高就下 [ qū gāo jiù xià ]

解釋 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遷就地位低的人。

出處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猥勞君侯屈高就下,降尊臨卑。」

18謙謙君子 [ qiān qiān jūn zǐ ]

解釋 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出處 《周易 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19敬賢禮士 [ jìng xián lǐ shì ]

解釋 禮:以禮相待,尊重。士:古時稱有學問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學識出眾的人。

出處 《晉書·張軌傳》:「實子安遜,學尚明察,敬賢愛士,以秀才為郎中。」

20門不停賓 [ mén bù tíng bīn ]

解釋 賓:賓客。門外不停留客人。形容勤於待客。

出處 《晉書 王渾傳》:「渾撫循羈旅,虛懷綏納,座無空席,門不停賓。」

21父慈子孝 [ fù cí zǐ xiào ]

解釋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出處 《禮記 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22一箭雙雕 [ yī jiàn shuāng diāo ]

解釋 一支箭射中兩隻雕。比喻做一件事而達到兩個目的。

出處 《北史 長孫晟傳》:「嚐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23外強中幹 [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

解釋 指外表好像很強大;實際上很虛弱。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五年》:「外強中幹,進退不可,周旋不能。」

24完璧歸趙 [ wán bì guī zhào ]

解釋 讓完好無損的璧回歸趙國。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原主。完:完整無損;璧:寶玉;趙:趙國。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25畫蛇添足 [ huà shé tiān zú ]

解釋 畫蛇時添上腳。喻指徒勞無益;多此一舉。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26水落石出 [ shuǐ luò shí chū ]

解釋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經過澄清以後徹底暴露;真相大白。

出處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27胸有成竹 [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解釋 原指畫竹子在動筆之前腦子裏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現比喻做事情動手之前心裏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出處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28憂心忡忡 [ yōu xīn chōng chōng ]

解釋 忡忡:憂愁不安的樣子。心事重重;十分憂愁。

出處 《詩經 召南 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29口蜜腹劍 [ kǒu mì fù jiàn ]

解釋 嘴裏說得動聽;心裏卻盤算著壞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陰險毒辣。

出處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30刻舟求劍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釋 舟:船;求:尋找;尋求。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失落水中的劍。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

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1分庭抗禮 [ fēn tíng kàng lǐ ]

解釋 庭:庭院;抗:對等;相當;抗禮:行平等的禮。古時賓客和主人相見;分別站在庭院兩邊相對行禮;以平等地位相待。後比喻對方以平等或對等的關係相處;不分上下。有時比喻互相對立或搞分裂、鬧獨立。

出處 莊周《莊子 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嚐不分庭伉禮。」

32以逸待勞 [ yǐ yì dài láo ]

解釋 逸:安閑;勞:疲勞。用安閑之己待疲勞之敵。指自己養精蓄銳;等敵人疲勞後;待機痛擊疲勞之敵。

出處 先秦 孫武《孫子 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33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 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相似的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34奴顏婢膝 [ nú yán bì xī ]

解釋 奴:奴才;顏:麵容;婢:侍女;婢膝:侍女的膝;指下跪。形容奴氣十足;低三下四地討好別人。

出處 唐 陸龜蒙《江湖散人歌》:「奴顏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為狂癡。」

35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解釋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大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

36自相矛盾 [ zì xiāng máo dùn ]

解釋 自己的言行前後互相抵觸。矛:古時用來進攻的銳器;盾:古時用來防身的盾牌。

出處 《韓非子 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37以禮相待 [ yǐ lǐ xiāng dài ]

解釋 禮:儀禮;應有的禮節;待:對待;接待。用應有的禮節來對待別人。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宋江以禮相待,用好言撫慰。」

38破釜沉舟 [ pò fǔ chén zhōu ]

解釋 釜:古代的一種鍋;舟:船。砸碎鍋子;鑿沉船隻。比喻戰鬥到底。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39有條不紊 [ yǒu tiáo bù wěn ]

解釋 紊:亂。有條理;不紊亂。

出處 【出處】《尚書 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40牢不可破 [ láo bù kě pò ]

解釋 牢:堅固。非常堅固;不可摧毀。

出處 唐 韓愈《平淮西碑》:「大官臆決唱聲,萬口和附,並為一談,牢不可破。」

41狐假虎威 [ hú jiǎ hǔ wēi ]

解釋 假:假借;憑借。狐狸借著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比喻憑借別人的威勢來欺壓人。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一》:「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42痛心疾首 [ tòng xīn jí shǒu ]

解釋 傷心而且頭痛。形容傷心痛恨到了極點。疾首:頭痛。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43萍水相逢 [ 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

解釋 萍:浮萍;是隨風飄蕩;聚散離合不定的一種厥類植物。像浮萍隨水飄泊;偶然聚在一起。比喻互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

出處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44不勝枚舉 [ bù shèng méi jǔ ]

解釋 勝:盡;枚:個。無法一個一個全部列舉出來。形容同一類的人或事物很多。

出處 清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而宋人撰述不見於誌者,又複不勝枚舉。」

45虛懷若穀 [ xū huái ruò gǔ ]

解釋 謙虛的胸懷像深廣的山穀。形容非常謙虛。穀:山穀。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

46必恭必敬 [ bì gōng bì jìng ]

解釋 必:一定;十分;恭:有禮貌;敬:尊敬;有禮貌地對待。形容態度神情十分恭敬謙遜;也作「畢恭畢敬」。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47鷸蚌相爭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解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 清 湘靈子《軒亭冤 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48禮賢下士 [ lǐ xián xià shì ]

解釋 禮:以禮相待;對待有禮貌;賢:指賢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謙居於別人之下;以示對人尊敬;士:舊指有知識學問的人。對賢者以禮相待;對學者非常尊敬。舊時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員尊敬和  重視人才。

出處 《新唐書 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謙介,為宗臣表,禮賢下士有終始,嚐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49諸如此類 [ zhū rú cǐ lèi ]

解釋 許多像這種類型的。指與上述同類的。諸:一些;許多;如:像。

出處 晉 葛洪《抱樸子》:「諸如此類,不可具舉。」

50約定俗成 [ yuē dìng sú chéng ]

解釋 指某些事物名稱或行為規範是由人們共同認定或共同習慣形成的。約定:共同認定;俗成:形成習慣。

出處 先秦 荀況《荀子 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51經驗之談 [ jīng yàn zhī tán ]

解釋 指言談有親身實踐作為根據;能使人信服、感動。

出處 巴金《寒夜》:「‘鍾老這是經驗之談啊!’小潘大聲笑著說。」

52虛左以待 [ xū zuǒ yǐ dài ]

解釋 虛:空著;左:古時以左為尊;待:等待。空著尊位恭候別人。

出處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53吳下阿蒙 [ wú xià ā méng ]

解釋 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出處 晉 虞溥《江表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

54虛己以聽 [ xū jǐ yǐ tīng ]

解釋 形容接受意見的態度誠懇。

出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虛己以受人。」

55快刀斬亂麻 [ kuài dāo zhǎn luàn má ]

解釋 快:鋒利。比喻以果斷迅捷的手段解決錯綜複雜的問題。

出處 《北齊書 文宣帝紀》:「高祖嚐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

56日久見人心 [ rì jiǔ jiàn rén xīn ]

解釋 日子長了,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為人怎樣。

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 拗相公》:「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卻不是完全名節一個賢宰相,垂之史冊,不把惡人當做好人麼?所以古人說:‘日久見人心。’」

57真金不怕火 [ zhēn jīn bù pà huǒ ]

解釋 比喻正確的事物經得住考驗。

出處 高曉聲《大好人江坤大》:「姓劉的說要調查,你就陪他去,真金不怕火,查好了!」

58百聞不如一見 [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

解釋 聞:聽。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指多聽不如親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逾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59九牛二虎之力 [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 ]

解釋 九頭牛和兩隻老虎的力氣。比喻非常大的力氣。

出處 元 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點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60有誌者事竟成 [ 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

解釋 者:人;竟:終於;成:成功。有誌氣的人;最後一定成功。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耿渰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誌者事竟成也。」

61真金不怕火煉 [ zhēn jīn bù pà huǒ liàn ]

解釋 比喻正直勇敢的人經得住任何風浪的考驗。

出處 浩然《豔陽天》第115章:「烏雲遮不住太陽,真金不怕火煉,東山塢永遠會是太陽當空。」

62驢唇不對馬嘴 [ lǘ chún bù duì mǎ zuǐ ]

解釋 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後語;兩不相合。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9卷:「驢唇馬嘴誇我解問,十轉五繞你從朝。」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