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中庸的意思 中庸造句 80字左右

中庸造句80字左右


  • 1、真正的中庸是在追求」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就是要淡泊名利,客服浮躁心理,耐得住寂寞。「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說的是做到至誠,那麼就可以做到見微知著,可前知禍福。朱熹
  • 2、在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中,作為一種根本的處世之道,中庸之道一方麵使人們普遍認識到行為的適度性,從而避免過激行為的出現,這使得中國社會有著某種特殊的穩定性,這是它積極的一麵。
  • 3、之前,爸爸也有給我講過著重大的人生哲理,也告訴過我中庸之道,也許是之前有過一些知識的鋪墊,也許是之前經曆過很多的事情,再讓我拿起這篇文章時頗有體會,在讀完時,更是感慨萬分。
  • 4、我這樣說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罵我呢,但我現在是在麵對現實。學那些文言文有用嗎?就算精通四書五經,論語中庸又有什麼大的用處呢?不過是可以在一些似懂非懂的人麵前顯擺顯擺吧。
  • 5、感悟埋藏在生活的叢林中,不難發現,叢林中處處擁有陽光,擁有成功的花蜜,這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學會采擷,學會觀察,學會學習,而並非脫離生活,忽略生活,在生活中庸庸碌碌,渾渾噩噩,迷失方向。
  • 6、到這裏就算我說的在多,秋也還是秋葉,還是有人會讚美它,它還是會上演它一次又一次的蝶舞,這是我無法改變的,就像我無法該變生命,改變它永遠為自然界中的中庸角色的使命一樣。
  • 7、我在哈佛法學院還看過一部介紹我國南京某法院為一對打離婚的年輕夫婦作調解的記錄片,教授還特地為此作了說明,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是各類成功調解的思想基礎。
  • 8、然後現在沒有滅燈的原因也是因為我比較欣賞他的自信,因為雖然中國講究中庸之道,不過也是需要這樣的有魄力的人才,不然都是中庸的話,永遠包在殼裏,永遠沒有想衝出來的那種可能!
  • 9、而就是因為這樣的一種不言明的潛規則,每個人在這個潛規則裏都顯得無所適從,隨著時間的推移,初衷失去了狂熱,理誌失去了方向,倒回來而不得不佩服祖宗留下來的中庸之道是明哲立身之本。
  • 10、平衡還意味著中庸。儒家強調中庸之道,並非指萬事隨大流,而是萬事不做絕。激進的人往往走向極端,喪失自我,如同全盤否決對手的黨派觀點的政治家,最終必將失去辨證思考之能力。這便需要自製與自省。
  • 11、在名聲下,其實很難對付:在積極尋求巔峰的時候,不妨考慮一下顏之倡導的人生態度,試圖理解知足常樂的興趣,捕捉中庸之道的精義,稍微平衡一下生活節奏,這樣就不容易陷入過度極端的生活陷阱。
  • 12、他的內心正在進行激烈地爭奪戰:你吃飽了撐的,找茬啊!老板不讓去你還去!;反正也競選不上經理,闖一闖算了!兩個聲音碰撞,廝殺,血戰,他也熱血沸騰;中庸之道畢竟不是長久之策……,好奇心暫時驅使他奔去。
  • 13、真正的中庸是在追求」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就是要淡泊名利,客服浮躁心理,耐得住寂寞。「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說的是做到至誠,那麼就可以做到見微知著,可前知禍福。朱熹 
  • 14、穿越時空隧道,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成為現實。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仁、禮、中庸之道,這三個儒學所涉及的主要內容,不,是這三位先生,在四維空間中展開了一場令人深思的辯論,爭辯誰才是儒學之核心。
  • 15、流通性是金融立法中應考慮的首要原則,但我國處於社會轉型時朞,各種因素動蕩不定,立法者未必能清楚預見法律施行後果,因而金融立法中多行中庸之道,流通性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 16、對少年兒童隻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略了對他們的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認為隻要讀好書就行了,從而使少兒從小就養成按部就班思維定勢,恪守中庸之道桎梏著少兒活躍的思維。
  • 17、當然和諧,還是一種規範,是一種秩序,孔子的牛車上承載著中庸之道,不就是和諧的另外一種和諧嗎?有了規範和秩序,才有可能有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人生,有道德和理智才可能有和諧的環境與生命。
  • 18、她聽說,時間在別的樹上會畫圈,成為年輪。她也曾拔開來看,見自己醜陋外表下的木質仍然那樣中庸,年輪在自個兒身上居然深深淺淺地變成了亂碼,模模糊糊地像泥土的黃,慘慘淡淡的如圈裏的羊。她,漠然了。
  • 19、在家鄉,在異鄉,不變的是人,變的是物、是景,行進著的是人生。在有限的時間裏,把自己的人生走好,把心中夢想放大,向夢的未來行進,或大、或小、或平淡、或中庸……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點滴追求!

詞語解釋

中庸[ zhōng yōng ]

1.儒家的道德標準,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

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論語·雍也》

2.見「四書」

3.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漢·賈誼《過秦論》

中庸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