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煩心的成語

形容煩心的成語


1心急如焚 [ xīn jí rú fén ]

解釋 心裏急得像著了火一樣。形容心情極其焦急。焚:燒。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7回:「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2心猿意馬 [ xīn yuán yì mǎ ]

解釋 形容心思不定;好像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製不住。

出處 《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經講經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

3心神不寧 [ xīn shén bù níng ]

解釋 形容心情不平靜;精神不安定。寧:安寧。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33回:「(三藏)心神不寧道:'徒弟啊,我怎幺打寒噤呢?'」

4悵然若失 [ chàng rán ruò shī ]

解釋 悵然:失意;懊惱。形容因不如意而心情沮喪;好像丟了什麼似的。

出處 清 蒲鬆齡《聊齋誌異 牛成章》:「主人視其裏居、姓氏,似有所動,問所從來。忠泣訴父名,主人悵然若失。」

5悶悶不樂 [ mèn mèn bù lè ]

解釋 悶悶:心情不愉快。形容心情煩悶抑鬱。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8回:「意欲棄布他往,卻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終日悶悶不樂。」

6心煩意亂 [ xīn fán yì luàn ]

解釋 心情煩躁;思緒紛亂。形容內心煩悶焦躁。煩:煩躁;意:心緒;心思。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複見,竭智盡忠,蔽鄣於讒,心煩意亂,不知所從。」

7鬱鬱寡歡 [ yù yù guǎ huān ]

解釋 鬱鬱:憂鬱;發愁的樣子;寡:少。心裏發愁;少言少語;悶悶不樂。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九章》:「心鬱鬱之憂思兮,獨永歎乎增傷。」

8忐忑不安 [ tǎn tè bù ān ]

解釋 心裏七上八下安定不下來。忐忑:心神不安定。

出處 清 吳趼人《糊塗世界》第九卷:「兩道聽了這話,心裏忐忑不定。」

9好肉剜瘡 [ hǎo ròu wān chuāng ]

解釋 比喻無事生非,自尋煩惱。

出處 宋 釋悟明《聯燈會要 璣禪師》:「說迷說悟,猶是好肉剜瘡;一切平常,盡落天魔外道。」

10心亂如麻 [ xīn luàn rú má ]

解釋 心裏亂得像一團亂麻。形容心裏十分煩亂。

出處 宋 王思明《山居二首(其二)》:「隨緣隨份是生涯,莫使身心亂似麻。」

11心慌意亂 [ xīn huāng yì luàn ]

解釋 心裏慌亂;沒有主意。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孩兒自從接了電報之後,心慌意亂。」

12心神不定 [ xīn shén bù dìng ]

解釋 定:安定。心裏煩躁,精神不安。

出處 《平妖傳》第五回:「這般繁華去處,怕你們心神不定,惹出什麼事非來。」

13失魂喪魄 [ shī hún sàng pò ]

解釋 ①形容心煩意亂,精神恍惚。②形容極度驚恐不安。

出處 元 劉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兒為母不安,這些時衣不解帶,寢食俱發,憂淒不止,行坐之間,猶如失魂喪魄。」

14牢騷滿腹 [ láo sāo mǎn fù ]

解釋 一肚子委曲、不滿的情緒。

出處 錢鍾書《圍城》:「自己這一年來,牢騷滿腹,一觸即發。」

15閑愁萬種 [ xián chóu wàn zhǒng ]

解釋 閑愁:說不出的煩惱。莫名的煩惱極多。形容思想空虛,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滿懷。

出處 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真乃是消磨了閑愁萬種。」

16心煩慮亂 [ xīn fán lǜ luàn ]

解釋 同「心煩意亂」。

出處 漢·蔡邕《讓高陽侯印綬符策》:「臣是以宵寢晨興,叩膺增歎,心煩慮亂,喘呼息吸。」

17禪絮沾泥 [ chán xū zhān ní ]

解釋 比喻禪寂之心受到塵世煩惱的沾染。

出處 《花月痕》第四九回:「蘭香來無定處,綠蕊去未移時,想你二人禪絮沾泥,當不複悔偷靈藥。」

18愁山悶海 [ chóu shān mèn hǎi ]

解釋 憂愁如山,苦悶似海。形容愁悶象山一樣大,象海一樣深,無法排遣。

出處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風,怎攬這場愁山悶海。

19灰身滅智 [ huī shēn miè zhì ]

解釋 佛教語。謂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

出處 隋·智顗《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

20心煩意冗 [ xīn fán yì rǒng ]

解釋 同「心煩意亂」。

出處 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兒嗬,暫時間月直年空,好將息你這心煩意冗。」

21灰身泯智 [ huī shēn mǐn zhì ]

解釋 見「灰身滅智」。

出處 明·智旭《教觀綱宗》:「若灰身泯智,名無餘涅盤。」

22煩天惱地 [ fán tiān nǎo dì ]

解釋 煩:煩惱,煩悶。形容心情十分煩惱

出處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哭哭啼啼,煩天惱地。」

23煩心倦目 [ fán xīn juàn mù ]

解釋 煩:煩躁,煩惱;倦:厭倦。煩悶的心情,倦怠的眼睛。

出處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閑對著綠樹青山,消遣我煩心倦目,潛入那水國漁鄉,早跳出龍潭虎穴。」

24悶海愁山 [ mèn hǎi chóu shān ]

解釋 憂愁如山,苦悶似海。形容愁悶象山一樣大,象海一樣深,無法排遣。

出處 元 施惠《幽閨記 三十二纓閨拜月》:「聽說罷姓名家鄉,這情苦意切,悶海愁山將我心上撇,不由人不淚珠流血。」

25疢如疾首 [ chèn rú jí shǒu ]

解釋 疢:熱病;疾首:頭痛。內心煩熱得頭痛腦脹。形容憂傷成疾或心神不寧。

出處 《詩經·小雅·小弁》:「疢如疾首。」

26五脊六獸 [ wǔ jí liù shòu ]

解釋 形容因有非分之想而忐忑不安。

出處 老舍《四世同堂》:「這些矛盾在他心中亂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獸的不大好過。」

27風僝雨僽 [ fēng chán yǔ zhòu ]

解釋 僝、僽:指憔悴、煩惱。形容人曆盡苦難,非常煩惱和憔悴。

出處 元·滕斌《普天樂·色》曲:「春光過也,風僝雨僽,一葉秋來。」

28亂七八糟 [ luàn qī bā zāo ]

解釋 形容亂糟糟的樣子;毫無條理或秩序。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裏的圖書字畫,家夥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潔,不像公坊以前亂七八糟的樣子了。」

29多愁善感 [ duō chóu shàn gǎn ]

解釋 善:容易;好(hào);感:傷感。容易發愁、傷感。形容人感情脆弱。

出處 茅盾《幻滅》二:「是同情於這個不相識的少婦呢,還是照例的女性的多愁善感,連她自己也不明白。」

30惴惴不安 [ zhuì zhuì bù ān ]

解釋 指擔心害怕(惴惴:恐懼、擔憂的樣子)。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臨於穀。」

31全軍覆沒 [ quán jūn fù mò ]

解釋 覆沒:船翻沉。整個軍隊被消滅。比喻遭到徹底失敗。

出處 《舊唐書 李希烈傳》:「官軍皆為其所敗,荊南節使張伯儀全軍覆沒。」

32興高采烈 [ xìng gāo cǎi liè ]

解釋 興致高;精神飽滿。采:精神;烈:強烈;旺盛。

出處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

33千頭萬緒 [ qiān tóu wàn xù ]

解釋 形容事情頭緒很多;複雜紛繁。

出處 宋 朱熹《朱子類語》:「人隻是此仁義禮智四種心,如春夏秋冬,千頭萬緒,隻是此四種心發出來。」

34樂不可支 [ lè bù kě zhī ]

解釋 支:支持、支撐。快樂到了不能自我控製的地步。形容快樂到極點。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張堪傳》:「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公為政,樂不可支。」

35掌上明珠 [ zhǎng shàng míng zhū ]

解釋 手掌中的夜明珠。比喻極受鍾愛的子女。

出處 晉 傅玄《短歌行》:「昔君視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棄我溝渠。」

36暴風驟雨 [ bào fēng zhòu yǔ ]

解釋 暴:突然而猛烈的;驟:急速。來勢急速而猛烈的大風大雨。有時比喻聲勢浩大;發展迅速的運動。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69回:「有雌雄二鳥,原在一處同飛,忽被暴風驟雨驚散。」

37手舞足蹈 [ shǒu wǔ zú dǎo ]

解釋 蹈:跳動。兩手舞動;兩隻腳也跳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38唉聲歎氣 [ āi shēng tàn qì ]

解釋 唉聲:歎氣聲;因傷感憂悶、苦痛而發出歎息的聲音。也寫作「哀聲歎氣」、「噯聲歎氣」。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3回:「我看你臉上一團私欲愁悶氣色,這會兒子又唉聲歎氣,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

39珠光寶氣 [ zhū guāng bǎo qì ]

解釋 形容衣服、飾物華麗、光采四射。珠、寶:指首飾;光、氣:指閃耀的光采。

出處 清 漱六山房《九尾龜》:「簪飾雖是不多幾件,而珠光寶氣,曄曄照人。」

40愁眉不展 [ chóu méi bù zhǎn ]

解釋 展:舒展。心裏憂愁;雙眉緊鎖;不得舒展。形容心事重重的樣子。也作「愁眉緊鎖」。

出處 唐 姚鵠《隨州獻李侍禦》之二:「舊隱每懷空竟夕,愁眉不展幾經春。」

41自尋煩惱 [ zì xún fán nǎo ]

解釋 自己找來不必要的煩惱

出處 巴金《家》六:「他不能夠說服她們,他又何必自尋煩惱,浪費精力呢?」

42喜形於色 [ xǐ xíng yú sè ]

解釋 形:表露;色:臉色。內心的喜悅表現在臉上。形容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

出處 《北史 高允傳》:「允喜形於色,語人曰:‘天恩以我篤老,大有所賚,得以贍客矣。’」

43無事生非 [ wú shì shēng fēi ]

解釋 非:是非。無緣無故找岔子;存心製造麻煩。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58回:「有不安本分的強盜,有無事生非的強盜。」

44迷迷糊糊 [ mí mí hú hú ]

解釋 使人混亂煩躁迷惑不清,使渾濁不清。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12回:「車門已硼的關上了,弄得彩雲迷迷糊糊,又驚又嚇。」

45悠然自得 [ yōu rán zì dé ]

解釋 悠然:安閑舒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而舒適。形容態度悠閑;心情舒適。

出處 《晉書 隱逸傳 楊柯》:「常食粗飲水,衣褐縕袍,人不堪其憂,而柯悠然自得。」

46笑逐顏開 [ xiào zhú yán kāi ]

解釋 笑得使麵容舒展開來。形容滿臉笑容;十分高興的樣子。逐:驅使;顏:臉麵。

出處 明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母親方才轉憂為喜,笑逐顏開道:'虧得兒子崢嶸有日,奮發有時。」

47如坐針氈 [ rú zuò zhēn zhān ]

解釋 像坐在插著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處 《晉書 杜錫傳》:「言辭懇切,太子患之。後置針著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

48聽其自然 [ tīng qí zì rán ]

解釋 聽任它自然發展;不去過問。形容放任自流。也指尊重客觀規律。聽:聽憑。

出處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王玉輝也不懊悔,聽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書。」

49頭昏腦脹 [ tóu hūn nǎo zhàng ]

解釋 頭腦發昏。形容人的繁忙或事物毫無頭緒;使人厭煩。

出處 葉聖陶《友誼》:「'她又不是發燒發得頭昏腦脹的'。一個說,'隻是那條腿不能走'。」

50城下之盟 [ chéng xià zhī méng ]

解釋 盟:盟約;和約。因強敵兵臨城下而被迫簽訂的屈辱性和約。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51下不為例 [ xià bù wéi lì ]

解釋 例:先例。下一次不能以這次為例子照樣做。指隻通融或寬恕這一次;以後不允許再做。

出處 明 餘繼登《曲故紀聞》:「疏聞,英宗謂吏部臣曰:‘此人子之至情,予以移封,後不為例。」

52妻兒老小 [ qī ér lǎo xiǎo ]

解釋 指全家人。用在表示家族負擔。

出處 明 梁辰魚《浣紗記 見王》:「你一向遠出,可速與妻兒老小相聚。」

53怏怏不樂 [ yàng yàng bù lè ]

解釋 怏怏:形容不滿意的神情。心中鬱悶,很不快活。

出處 《楊家將演義》第40回:「六郎謝恩而退,歸至府中,思憶孟良、焦讚,怏怏不樂。」

54喜不自勝 [ xǐ bù zì shèng ]

解釋 勝:承擔。指喜悅難以克製。

出處 三國 魏 鍾繇《賀捷表》:「天道禍淫,不終厥命,奉聞嘉熹,喜不自勝。」

55沒世不忘 [ mò shì bù wàng ]

解釋 一輩子也忘不了。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所以沒世不忘也。」

56泰然自若 [ tài rán zì ruò ]

解釋 泰然:鎮靜的樣子;自若:跟平常一樣。形容碰上意外、嚴重或緊急的情況;能沉著鎮靜;不慌不忙。

出處 《金史 顏盞門都傳》:「有敵忽來,雖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57精神恍惚 [ jīng shén huǎng hū ]

解釋 恍惚:迷糊。形容精神不集中的樣子。

出處 北齊 魏收《魏書 爾朱榮傳》:「榮亦精神恍惚,不自支持。」

58六根清淨 [ liù gēn qīng jìng ]

解釋 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欲念。

出處 隋 隋煬帝《寶台經藏願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淨。」

59喪魂落魄 [ sàng hún luò pò ]

解釋 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出處 管樺《懲罰》:「鬼子山本踉蹌了一下,岔開兩腿,喪魂落魄地瞥了一眼從死屍堆裏露出半個臉的川島。」

60鬱鬱不樂 [ yù yù bù lè ]

解釋 鬱鬱:心裏憂愁;苦悶。形容愁悶不樂。

出處 唐 蔣防《霍小玉傳》:「傷情感物,鬱鬱不樂。」

61鱗次櫛比 [ lín cì zhì bǐ ]

解釋 鱗次:像魚鱗那樣挨著。櫛比:像篦子齒那樣並排著。形容像魚鱗或梳篦的齒那樣緊密的排列著。多用以形容房屋或船隻密集。

出處 明 陳貞慧《秋園雜佩 蘭》:「自長橋以至大街,鱗次櫛比,春光皆馥也。」

62盟山誓海 [ méng shān shì hǎi ]

解釋 對著山海盟誓,指男女相愛堅貞不屈。

出處 元 王實甫《四塊玉》:「他若是背義忘恩尋罪責,我將這盟山誓海說的明白。」

63悵然自失 [ chàng rán zì shī ]

解釋 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誌迷亂,像失去什麼似的樣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清·蒲鬆齡《聊齋誌異·牛成章》:「忠泣訴父名,主人悵然自失。」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

64自找麻煩 [ zì zhǎo má fán ]

解釋 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事。

出處 王朔《人莫予毒》:「我事先知道您是警察,我還會砸你房門嗎?我不是自找麻煩嗎?」

65糟糠之妻 [ zāo kāng zhī qī ]

解釋 指貧賤時共患難的妻子,今也用來謙稱自己的妻子。(1)用以指稱與共患難的妻子。(2)用以謙稱自己的妻子。糟糠,酒渣及穀皮,指粗劣的食物。糟:酒渣。糠:穀皮。貧窮時,與自己共嚐糟糠的妻子。

出處 《後漢書·宋弘傳》:「(光武帝)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66窩窩囊囊 [ wō wō nāng nāng ]

解釋 受委屈之後表現出的煩惱,窩氣或指人懦弱,沒本事。

出處 老舍《我這一輩子》:「給親友們既辦得漂亮,又省些錢,不能窩窩囊囊的被人捉了‘大頭’。」

67鬱鬱蒼蒼 [ yù yù cāng cāng ]

解釋 鬱鬱:草木茂盛的樣子;蒼蒼:深綠色;草木蒼翠的顏色。形容草木蒼翠茂盛比喻美好興旺的景象。

出處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汶水》:「仰視岩石鬆樹,鬱鬱蒼蒼,如在雲中。」

68窩火憋氣 [ wō huǒ biē qì ]

解釋 把屈辱或惱怒強壓在心底,不敢或不能發泄。

出處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五:「李青山有些膽怯,他退到門邊,嘴頭咕嚕著:‘滾就滾吧!’扭轉身子,窩火憋氣地邁出門去了。」

69喪天害理 [ sàng tiān hài lǐ ]

解釋 做事凶狠殘忍,全無道德。

出處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急於做官,所以喪天害理,至於如此。」

70消愁解悶 [ xiāo chóu jiě mèn ]

解釋 消除憂愁,解除煩悶。

出處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搽旦雲]我不和你撒賴撒癡的,斷了酒者![正末唱]教我斷消愁解悶甕頭香。」

71忐忑不定 [ tǎn tè bù dìng ]

解釋 同「忐忑不安」。

出處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六回:「濟川被他們說得心中忐忑不定。」

72智勇兼全 [ zhì yǒng jiān quán ]

解釋 同「智勇雙全」。

出處 明·張鳳翼《紅拂記·奸宄覬覦》:「我一向頗有窺西京之意,叵耐楊素那老兒威名甚重,智勇兼全,故此掩甲收兵,未遂所願。」

73海不揚波 [ hǎi bù yáng bō ]

解釋 比喻太平無事。

出處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道不拾遺,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有聖人。」

74衣不解帶 [ yī bù jiě dài ]

解釋 解帶:解開衣帶,指脫衣。因事過度操勞,以致不能脫衣安睡。也形容看護病人十分辛勞(多指對長輩)。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7回:「任憑少奶奶衣不解帶,目不交睫,無奈大少爺壽元已盡。」

75鞅鞅不樂 [ yāng yāng bù lè ]

解釋 因不滿意而很不快樂。鞅,通「怏」。

出處 宋·洪邁《夷堅丁誌·武真人》:「武真人,名元照,會稽蕭山民女也……年稍長,議以妻邑之富人,既受幣,照鞅鞅不樂。」

76投井下石 [ tóu jǐng xià shí ]

解釋 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裏,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出處 唐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77氣義相投 [ qì yì xiāng tóu ]

解釋 謂誌趣、情誼互相投合。

出處 金·王若虛《林下四友讚》:「吾四人者,臭味相似而氣義相投也,故不結而合,既合而歡。」

78得不償喪 [ dé bù cháng sàng ]

解釋 見「得不償失」。

出處 金·王若虛《進士彭子升墓誌》:「晚登一第,則到官未滿而亡,僅予隨奪,得不償喪。」

79車怠馬煩 [ chē dài mǎ fán ]

解釋 車危且馬疲。形容旅途困乏。怠:通「殆」。同「車殆馬煩」。

出處 南朝 宋 鮑照《代白紵舞歌詞》之一:「車怠馬煩客忘歸,蘭膏明燭承夜輝。」

80消聲匿影 [ xiāo shēng nì yǐng ]

解釋 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麵。形容隱藏起來,不再出現。

出處 語出《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讚》:「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81影隻形單 [ yǐng zhī xíng dān ]

解釋 猶形單影隻。

出處 元·高明《琵琶記》第五出:「[生]非是我要埋冤,隻愁他影隻形單,我出去有誰看管。」

82波光鱗鱗 [ bō guāng lín lín ]

解釋 形容波光像魚鱗一樣層層排列。

83獸困則噬 [ shòu kùn zé shì ]

解釋 獸陷困境要咬人。比喻人陷於絕境要竭力反抗。

出處 《宋史·謝晦傳》:「然歸死難圖,獸困則噬,是以爰整其旅,用為過防。」

84失魂喪膽 [ shī hún sàng dǎn ]

解釋 形容極度恐慌。

出處 巴金《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他那四方臉、紫紅臉膛、寬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使得那一群脫離了大隊的英國皇家軍失魂喪膽。」

85失魂蕩魄 [ shī hún dàng pò ]

解釋 形容心意煩亂,精神恍惚。

出處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嚴蕊]乃是個絕色的女子。一應琴、棋、書、畫、歌舞、管弦之類,無所不通……所以人見了的,沒一個不失魂蕩魄在他身上。」

86憋氣窩火 [ biē qì wō huǒ ]

解釋 憋:悶在心裏。壓住性子,把屈辱或煩惱強壓在心裏。

87魚與熊掌 [ yú yǔ xióng zhǎng ]

解釋 語本《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比喻俱為所欲,難於取舍之物。

出處 語本《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88自貽伊戚 [ zì yí yī qī ]

解釋 貽:遺留;伊:此;戚:憂愁,悲哀。比喻自尋煩惱,自招憂患。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

89自詒伊戚 [ zì yí yī qī ]

解釋 自尋煩惱;自招災殃。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左傳 宣公二年》:「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90噬臍何及 [ shì qí hé jí ]

解釋 噬臍:用嘴咬肚臍。象咬自己肚臍似的,夠不著。比喻後悔也來不及。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後君噬齊(臍),其及圖之乎?」

91忘乎其形 [ wàng hū qí xíng ]

解釋 猶忘形。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態。

出處 郭沫若《高漸離》第五幕:「秦始皇已忘乎其形,愈搖動其身體,愈向高漸離身旁走去。」

92怨氣滿腹 [ yuàn qì mǎn fù ]

解釋 胸中充滿了怨恨的情緒。形容怨憤之氣極大。

出處 《後漢書 祭祀誌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

93吼天喊地 [ hǒu tiān hǎn dì ]

解釋 吼:大聲叫。大聲喊叫,形容極為煩躁痛苦。

出處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3章:「她甚至對吼天喊地的玉亭抱著一種嘲笑的態度。」

94失神喪魄 [ shī shén sàng pò ]

解釋 失:喪失;魄:人的精神靈氣。形容心神不寧或驚慌之極

出處 茅盾《虹》:「怎麼我近來變了呀!這樣失神喪魄,沒有一點精密的計算?」

95搔耳捶胸 [ sāo ěr chuí xiōng ]

解釋 搔:抓撓。搔耳朵,捶胸膛。形容後悔、煩惱的樣子。

出處 《西湖佳話·三生石跡》:「心下十分悲咽,便搔耳捶胸,焦躁起來。」

96魄散魂消 [ pò sàn hún xiāo ]

解釋 同「魂飛魄散」。

出處 元·張鳴善《普天樂·贈妓》:「口兒甜,龐兒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97理不忘亂 [ lǐ bù wàng luàn ]

解釋 國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時候,不能忘記混亂的日子。

出處 宋·王禹偁《進端拱箴表》:「然而安不忘危,理不忘亂,糜不有初,鮮克有終,古聖賢之深旨也。」

98達觀知命 [ dá guān zhī mìng ]

解釋 達觀:指一切聽其自然或看得開;命:命運;知命:指知天命。指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任憑命運擺布,無所煩惱。

出處 茅盾《幻滅》十四:「達觀知命的思想,暫時引渡靜離開了苦悶的荊棘。天快亮時,她也沉沉入睡了。」

99解人難得 [ jiě rén nán dé ]

解釋 比喻知己難得。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谘盡。阮乃歎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