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人失誤的成語

形容人失誤的成語


1不能自拔 [ bù néng zì bá ]

解釋 拔:擺脫。不能將自己拔出來。指陷進很深的境地;難以使自己從中解脫出來。

出處 《宋書 江夏王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恒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2聞過則喜 [ wén guò zé xǐ ]

解釋 聽到有人批評自己的過失;就心裏高興。形容虛心接受批評意見。過:過失、錯誤。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醜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3大錯特錯 [ dà cuò tè cuò ]

解釋 完全錯了。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如今想來,真是大錯特錯!」

4將錯就錯 [ jiāng cuò jiù cuò ]

解釋 將:依順;順從;就:遷就。既然錯了;索性就順著錯誤做下去。

出處 宋 釋悟明《聯燈會要 道楷禪師》:「祖師已是錯傳,山僧已是錯說,今日不免將錯就錯,曲為今時。」

5不刊之論 [ bù kān zhī lùn ]

解釋 刊:消除;改正。古代把字寫在竹簡或木板上;有錯誤時;或改動或剝去;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刪改。內容正確;不能更改的論斷。

出處 宋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 論曹吳體法》第一卷:「況唐室已(以)上,未立曹吳,豈顯釋寡要之談,亂愛賓不刊之論。」

6不教而殺 [ bù jiào ér shā ]

解釋 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7不咎既往 [ bù jiù jì wǎng ]

解釋 咎:責怪。對以往的錯誤或罪責不再追究。

出處 春秋 孔子《論語 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8痛改前非 [ tòng gǎi qián fēi ]

解釋 徹底改正以前的錯誤。痛:徹底、深切地;不能解作「痛苦」。非:錯誤。

出處 明 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2卷:「你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你夫妻兩個住下。」

9千慮一失 [ qiān lǜ yī shī ]

解釋 失:錯誤。指聰明人的考慮,也會有不周到的地方。

出處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內篇雜下十八》:「嬰聞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 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10不教而誅 [ bù jiào ér zhū ]

解釋 誅:殺或懲罰。事先不加教育;出錯或犯法就懲罰或殺戮。

出處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11忙中有失 [ máng zhōng yǒu shī ]

解釋 匆忙當中難免有失誤。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6回:「這是他忙中有失,也是命中造定,歸咎何人?」

12補偏救弊 [ bǔ piān jiù bì ]

解釋 弊:害處;毛病。補救偏差;糾正錯誤。

出處 宋 魏翁《鶴山文集》:「臣願陛下以臣前所陳未喻六條行之,以明白洞達為目前補偏救弊之策。」

13鼻堊揮斤 [ bí è huī jīn ]

解釋 揮舞斧頭削除鼻端之堊。比喻指正錯誤。

出處 典出《莊子 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

14不知所雲 [ bù zhī suǒ yún ]

解釋 雲:說。不知道說的是什麼。形容感情激動;語無倫次。也指說話顛三倒四。

出處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15代人受過 [ dài rén shòu guò ]

解釋 受:承受,擔待;過:過失,過錯。替別人承擔過錯的責任。

出處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各省係軍閥懾於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過,曹輥也就不敢一意孤行。」

16引以為戒 [ yǐn yǐ wéi jiè ]

解釋 引來作為教訓;警戒自己。常指用自己或別人過去的失敗和錯誤來警戒自己;避免重犯。

出處 清 錢大昕《士駕齋新錄》:「為古之士,當引以為戒。」

17強詞奪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釋 指無理強辯;想說成有理的。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18得不償失 [ dé bù cháng shī ]

解釋 所得到的補償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

出處 宋 陸遊《序》:「得不償失,榮不蓋愧。」

19殺雞取卵 [ shā jī qǔ luǎn ]

解釋 殺了雞取出雞蛋。比喻貪圖眼前的一點好處;而損害長遠的利益。

出處 希臘《伊索語言 生金蛋的雞》:一個蠢人想殺了雞從雞肚子裏取出金塊,從而一下子發大財,結果卻一無所得

20負荊請罪 [ fù jīng qǐng zuì ]

解釋 負: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21邯鄲學步 [ hán dān xué bù ]

解釋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步:邁步走路。步伐;相傳戰國時趙國人走路的步伐、姿勢特別優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國壽陵地方有幾個年輕人結伴到趙國去學習邯鄲人的走路姿勢。結果不但沒有把趙國人的走路姿勢學到手;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隻好爬著回去。比喻模仿別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丟掉了。

出處 莊周《莊子 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22重蹈覆轍 [ chóng dǎo fù zhé ]

解釋 重:再一次;蹈:踏上;覆:翻倒;轍:車輪軋出的痕跡。再走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敗的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竇武傳》:「今不慮前事之失,複循覆車之軌。」

23鑄成大錯 [ zhù chéng dà cuò ]

解釋 鑄造一把大銼刀。借指造成大錯誤。錯:錯刀;古代幣名。

出處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昭宗天佑三年》:「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

24十全十美 [ shí quán shí měi ]

解釋 十分完美;毫無欠缺。

出處 清 陳朗《雪月梅傳》:「賢侄出門也得放心,豈不是十全十美。」

25因小失大 [ yīn xiǎo shī dà ]

解釋 因貪圖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

出處 漢 劉晝《新論》:「滅國亡身為天下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

26屢教不改 [ lǚ jiào bù gǎi ]

解釋 屢: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經過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

出處 明 沈德符《野獲編 戮子》:「嘉靖末年,新鄭故都禦史高捷,有子不才,屢戒不俊,因手刃之。」

27棄暗投明 [ qì àn tóu míng ]

解釋 棄:背棄;暗:黑暗;明:光明。拋棄反動的一麵;投向光明的一麵。形容斷絕舊的一切;投向新的、有光明的前程。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公何不棄暗投明,共成大業?」

28懲前毖後 [ chéng qián bì hòu ]

解釋 懲:警戒:毖:謹慎;小心。吸取過去失敗的教訓;以後小心;不致重犯錯誤。

出處 《詩經 周訟 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

29文過飾非 [ wén guò shì fēi ]

解釋 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文、飾:掩飾;過、非:過失、錯誤。

出處 唐 劉知幾《史通 惑經》:「期則聖人設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稱非以委屈。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杜口,懷疑不展,若是而已哉!」

30明知故犯 [ míng zhī gù fàn ]

解釋 明知不對;卻故意違犯。

出處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問:‘一切生靈具有佛性,既有佛性,為甚麼卻撞入驢胎馬腹?’師曰:‘知而故犯。’」

31矯枉過正 [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

解釋 矯:糾正;枉:彎曲;過正:超過了限度。彎向另一方。把彎曲的東西扭直;超過了限度而彎向另一方。比喻糾正謬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複入矯枉過正之檢。」

32粉身碎骨 [ fěn shēn suì gǔ ]

解釋 全身粉碎。多指為了某種目的而不惜犧牲生命。也比喻徹底遭到失敗或遭遇極大的磨難。

出處 唐 蔣防《霍小玉傳》:「平生誌願,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33繩之以法 [ shéng zhī yǐ fǎ ]

解釋 繩:準繩;引申為製裁;之:代詞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準繩;給予製裁。

出處 漢 馮衍《上疏自陳》:「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

34胡說八道 [ hú shuō bā dào ]

解釋 指沒有根據;不負責任的亂說一氣。也作「胡說亂道」。

出處 宋 宗杲《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手指東畫西,口中亂說亂道。」

35金無足赤 [ jīn wú zú chì ]

解釋 足赤:成色十足的金子。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比喻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出處 宋 戴複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36陰差陽錯 [ yīn chā yáng cuò ]

解釋 比喻由於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錯。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34回:「真是談督的官運亨通,陰差陽錯裏倒被他糊裏糊塗的撲滅了。」

37順理成章 [ shùn lǐ chéng zhāng ]

解釋 章:篇章;理:條理。指寫文章或做事順著條理就能做好。比喻某種情況自然產生某種結果。

出處 宋 朱熹《朱子全書 論語》:「文者,順理而成章之謂也。」

38頑固不化 [ wán gù bù huà ]

解釋 化:改變。堅持錯誤,不肯改悔。

出處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從前在那府裏,也做過一任知縣,地方上的百姓,極其頑固不化。」

39顛倒是非 [ diān dǎ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指善惡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實。

出處 唐 韓愈《唐太學博士施先生墓誌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40戴罪立功 [ dài zuì lì gōng ]

解釋 身負罪責;爭取立下功勞;借以贖罪。

出處 《明史 史可法傳》:「以平賊逾期,戴罪立功。」

41洗心革麵 [ xǐ xīn gé miàn ]

解釋 洗心:消除邪惡的思想;革麵:改變舊的麵目。比喻徹底悔改;重新做人。

出處 晉 葛洪《抱樸子》:「洗心而革麵者,必若清波之滌輕塵。」

42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比喻故意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清 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係》:「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43良藥苦口 [ liáng yào kǔ kǒu ]

解釋 良:好;苦口:口味苦。有療效的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勸誡、批評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很有益處。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44一誤再誤 [ yī wù zài wù ]

解釋 一次錯了;二次又錯。形容不接受教訓;屢犯錯誤。

出處 《宋史 魏王廷美傳》:「太宗嚐以傳國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耶?’」

45井井有條 [ jǐng jǐng yǒu tiáo ]

解釋 井井:整齊、有條理的樣子。形容整齊;有條有理。

出處 荀況《荀子 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46執迷不悟 [ zhí mí bù wù ]

解釋 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出處 《梁書 武帝紀上》:「若執迷不悟,距逆王師,大眾一臨,刑茲罔赫,所謂火烈高原,芝蘭同泯。」

47諱疾忌醫 [ huì jí jì yī ]

解釋 諱:忌諱;疾:疾病;忌:怕。有病不肯說;又怕見醫生;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願改正。

出處 宋 周敦頤《周子通書 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48棄舊圖新 [ qì jiù tú xīn ]

解釋 圖:圖謀、追求。拋棄舊的、不好的東西;追求新的、正確的東西。

出處 唐 韓愈《昌黎集 上宰相書》第16卷:「忽將棄其舊而新是圖,求老農老圃而為師。」

49改過自新 [ gǎi guò zì xīn ]

解釋 改正錯誤;重新做起。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孝文本紀》:「妾傷夫死者不可複生,刑者不可複屬,雖複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

50積非成是 [ jī fēi chéng shì ]

解釋 非:謬誤;是:正確的東西。長期形成的謬誤;久而久之被當作正確的。

出處 清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原善序》:「治經之士,莫能綜貫,習所見聞,積非成是,餘言恐未足以振茲墜緒也。」

51一念之差 [ yī niàn zhī chā ]

解釋 差:差錯。一個念頭的差錯。

出處 宋 蘇軾《次韻致政張朝奉仍招晚飲》:「我本三生人,疇昔一念差。」

52大夢初醒 [ dà mèng chū xǐng ]

解釋 象做了一場大夢才醒。比喻被錯誤的東西蒙蔽了許久,開始醒悟過來。

出處 《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53對症發藥 [ duì zhèng fā yào ]

解釋 針對病根下藥。比喻針對缺點錯誤采取相應辦法。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麼利害,怕不是生產,這正是對症發藥呢!」

54是非分明 [ shì fēi fēn míng ]

解釋 正確和錯誤非常分明。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劉向傳》:「故賢聖之君,博觀始終,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

55李代桃僵 [ lǐ dài táo jiāng ]

解釋 僵:枯死。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後轉用來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出處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雞鳴》:「桃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56綿綿不絕 [ mián mián bù jué ]

解釋 指連續不斷。

出處 《逸周書 和寤》:「綿綿不絕,蔓蔓若何?」

57胡說亂道 [ hú shuō luàn dào ]

解釋 亂編瞎說,胡說八道。

出處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四折:「我待不言語來,忍不得你這般胡說亂道。」

58負薪救火 [ fù xīn jiù huǒ ]

解釋 背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出處 韓非《韓非子 有度》:「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59杜漸防微 [ dù jiàn fáng wēi ]

解釋 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微:微小。錯誤或壞事剛冒頭就及時製止,不讓它發展。

出處 晉 葛洪《抱樸子 明本》:「昔之達人,杜漸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

60扶正祛邪 [ fú zhèng qū xié ]

解釋 祛:去除。扶持正氣,去除邪氣。現用來指扶持好的事物,糾正錯誤傾向。

出處 傅維康《醫藥史話·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所以在治療上就要運用扶正祛邪。」

61死不悔改 [ sǐ bù huǐ gǎi ]

解釋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

出處 古華《芙蓉鎮》第三章:「雖是吃後悔藥可悲,但總比那些花崗岩腦殼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

62死不改悔 [ sǐ bù gǎi huǐ ]

解釋 到死也不肯改過悔悟。形容極其頑固;堅持錯誤。

出處 毛澤東《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少數極頑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著右派帽子進棺材。」

63迷而不反 [ mí ér bù fǎn ]

解釋 迷路後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魏誌 鍾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

64迷而不返 [ mí ér bù fǎn ]

解釋 迷路後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出處 漢 王粲《為劉表與袁尚書》:「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則戎狄蠻夷將有誚讓之言。」

65迷途知反 [ mí tú zhī fǎn ]

解釋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出處 《南史 陳伯之傳》:「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

66一差二錯 [ yī chà èr cuò ]

解釋 可能發生的意外或差錯。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7回:「孩子也大了,倘或你父親有個一差二錯,又耽擱住了,或者有個門當戶對的來說親。」

67任其自流 [ rèn qí zì liú ]

解釋 指不加約束、引導,聽任自由發展。

出處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修務訓》:「故五穀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後稷之智不用。」

68如夢初覺 [ rú mèng chū jué ]

解釋 見「如夢初醒」。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一百回:「信陵君如夢初覺,再拜稱謝。」

69改過遷善 [ gǎi guò qiān shàn ]

解釋 改正錯誤,變成好的。指去惡就善。

出處 《周易 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70救火投薪 [ jiù huǒ tóu xīn ]

解釋 為了撲滅火焰而將木柴扔進火中。比喻采取錯誤的辦法,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出處 《鄧析子·無厚篇》:「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71救焚投薪 [ jiù fén tóu xīn ]

解釋 焚:火災;薪:柴草。投進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錯誤的方法使問題更加嚴重。

出處 《鄧析子 無厚》:「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72救焚益薪 [ jiù fén yì xīn ]

解釋 焚:火災;薪:柴草。添加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錯誤的方法使問題更加嚴重。

出處 清 劉坤一《複李少荃製軍》:「所派之營務處何道台,則人更陰狡,以之自輔,是猶救焚而益薪。」

73毫厘千裏 [ háo lí qiān lǐ ]

解釋 毫、厘: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故君子慎始也’」

74犯顏極諫 [ fàn yán jí jiàn ]

解釋 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麵、威嚴;極諫:以直言規勸(常用下對上)。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

75痛悔前非 [ tòng huǐ qián fēi ]

解釋 徹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錯誤。

出處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無限的虐待,已經弄得來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76破罐破摔 [ pò guàn pò shuāi ]

解釋 比喻有了缺點、錯誤不改正,反而有意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出處 陶斯亮《一封終於發出的信》:「我真想破罐破摔,自暴自棄,可是一想到您,我就又覺得不應該那樣做。」

77飾非掩過 [ shì fēi yǎn guò ]

解釋 同「飾非文過」。

出處 魯迅《華蓋集續編·學界的三魂》:「我雖然也被諡為‘土匪’之一,卻並不想為老前輩們飾非掩過。」

78差三錯四 [ chā sān cuò sì ]

解釋 顛倒錯亂。

出處 元 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這小廝本說的丁一確二,這婆子生扭做差三錯四。」

79灑心更始 [ sǎ xīn gèng shǐ ]

解釋 猶言改過自新。

出處 漢·王符《潛夫論·述赦》:「謀反大逆不道諸犯,不當得赦皆除之,將與士大夫灑心更始。」

80今是昨非 [ jīn shì zuó fēi ]

解釋 現在是對的;過去錯了。

出處 晉 陶潛《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81非昔是今 [ fēi xī shì jīn ]

解釋 昔:過去。今:現在。認為過去是錯誤的,現在是正確的。

出處 《宣和書譜·隸書敘論》:「秦並六國一統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82不追既往 [ bù zhuī jì wǎng ]

解釋 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追究。

出處 清 林則徐《諭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聞該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諭,已來者盡數呈繳,未來者斷絕不來,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

83舊病難醫 [ jiù bìng nán yī ]

解釋 老毛病難於醫治。比喻過去的缺點錯誤難以改正。

出處 明 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三折:「則待作抱官囚,覓不著逃生計,急回頭待悔來應遲,又不將心猿意馬牢拴係,也不是你本性難移,舊病難醫。」

84舛訛百出 [ chuǎn é bǎi chū ]

解釋 舛:錯亂。訛:錯誤。錯亂的地方很多。一般指書籍的寫作或印製不精。

85補漏訂訛 [ bǔ lòu dìng é ]

解釋 補:補充,填滿;訛:錯誤。補充缺漏,訂正錯誤。

出處 清·葉廷琯《吹網錄·鈔輯史記正義》:「王板《史記》之外,並博考他書所引,為之補漏訂訛,手鈔成帖。」

86訛以傳訛 [ é yǐ chuán é ]

解釋 把本來就是錯誤的東西妄加傳播,越傳越錯。

出處 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上·愛妾換馬》:「不然,長髯紫衣,怪誕幽顯之說,何其駭異哉?後人又不考而吟詠焉,訛以傳訛也。」

87謬采虛譽 [ miù cǎi xū yù ]

解釋 見「謬采虛聲」。

出處 梁啟超《致伍秩庸星使書》:「自惟庸陋,靡所取裁,顧承過愛,謬采虛譽。」

88豕亥魚魯 [ shǐ hài yú lǔ ]

解釋 《呂氏春秋 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洪《抱樸子 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後以「豕亥魚魯」謂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出處 《呂氏春秋·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

89蹈其覆轍 [ dǎo qì fù zhé ]

解釋 蹈:踩;覆:顛倒;轍:車跡,指道路。重走別人翻車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訓,重犯別人犯過的錯誤。

出處 魯迅《致鄭振鐸》:「實因鑒於自己看了翻板之《芥子園》而恨及創始之王氏兄弟,不欲自蹈其覆轍也。」

90遂非文過 [ suì fēi wén guò ]

解釋 飾非文過。掩飾錯誤和過錯。

出處 漢荀悅《漢紀 昭帝紀》:「遂非文過,知而不改。」《孟子 公孫醜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91飾非文過 [ shì fēi wén guò ]

解釋 粉飾掩蓋過失、錯誤。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賈捐之傳》:「順非而澤,不聽而誅。」唐·顏師古注:「謂人有堅為辯言,不以誠質,學於非道,雖博無用,飾非文過,辭語順澤,不聽教命……」

92飾非遂過 [ shì fēi suí guò ]

解釋 粉飾錯誤,養成過失。

出處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審應》:「公子食我之辨,適足以飾非遂過。」

93馬中關五 [ mǎ zhōng guān wǔ ]

解釋 猶言魯魚亥豕。

出處 唐·顏真卿《幹祿字書》序:「備存往製,筆削所誤,抑有前聞,豈唯豕上加三,蓋亦馬中關五。」

94複蹈前轍 [ fù dǎo qián zhé ]

解釋 蹈:踏上;前轍: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踏上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不吸取教訓,重犯錯誤。

出處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複循覆車之軌。」

95今是昔非 [ jīn shì xī fēi ]

解釋 見「今是昨非」。

出處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若其今是昔非,不觚而觚者,百固不能二三也。」

96犯顏直諫 [ fàn yán zhí jiàn ]

解釋 敢於冒犯尊長或皇上的威嚴而極力相勸。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

97謬以千裏 [ miù yǐ qiān lǐ ]

解釋 指錯誤荒謬到了極點。

出處 魯迅《華蓋集 十四年的「讀經」》:「反對者們以為他真相信讀經可以救國,真是‘謬以千裏’了!」

98出入人罪 [ chū rù rén zuì ]

解釋 指法庭裁判錯誤,把有罪的人認為無罪,把無罪的人認為有罪。

出處 宋 王禹偁《用刑論》:「然見其用刑與古相戾,何者?今法吏所禁之切者曰:‘故出入人罪而已。’」

99棄瑕錄用 [ qì xiá lù yòng ]

解釋 原諒過去的過失,重新錄用。

出處 三國 吳 陸瑁《與暨豔書》:「加今王業始建,將一大統,此乃漢高棄瑕錄用之時也。」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