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不想說話的成語

形容不想說話的成語


1沉默寡言 [ chén mò guǎ yán ]

解釋 沉默:沉靜;不聲不響;寡:少。不聲不響;很少說話。也作「沉密寡言」、「沉靜寡言」。

出處 《新唐書 梁崇義傳》:「後為羽林射生,事來瑱,沉默寡言。」

2一言不發 [ yī yán bù fā ]

解釋 一句話也不說。

出處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兒聽說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發,啼哭起來。」

3不聲不響 [ bù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釋 不說話,不出聲。

出處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獨自低著頭不聲不響的,那一定是失敗者。」

4啞口無言 [ yǎ kǒu wú yán ]

解釋 像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語,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

5欲言又止 [ yù yán yòu zhǐ ]

解釋 想說又停止;不說。常形容有難言的苦衷。

出處 清 蒲鬆齡《聊齋誌異》:「語甚淒楚,驚問之,欲言而止者再。」

6默默不語 [ mò mò bù yǔ ]

解釋 默默:不說話的樣子。沉默著不說一句話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0回:「他見郭安默默不語,如有所思,便知必有心事。」

7默不作聲 [ mò bù zuò shēng ]

解釋 一句話也不說。

出處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時也可以‘默不作聲’,有時也可以老實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8不言不語 [ bù yán bù yǔ ]

解釋 言:講,說。不說話,悶聲不響。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吳衙內鄰舟赴約》:「秀娥一心憶著吳衙內,坐在旁邊,不言不語,如醉如癡,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動一動。」

9不聲不吭 [ bù shēng bù kēng ]

解釋 吭:出聲。不說話,不出聲。

出處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一章:「他不聲不吭,呼地豁開人,帶著一股風直向工程隊對部走去。」

10閉口結舌 [ bì kǒu jié shé ]

解釋 閉著嘴不說話。猶言閉口藏舌。

出處 《快心編初集》第一回:「眾人問知是郝家難為他,便閉口結舌不來兜搭。」

11緘口結舌 [ jiān kǒu jié shé ]

解釋 閉口不說話。形容理屈詞窮說不出話來。也指懾於淫威不敢講話。

出處 明 張煌言《上延平王書》:「而所為若是,則其將何所依倚,故不敢緘口結舌,坐觀勝敗。」

12鉗口不言 [ qián kǒu bù yán ]

解釋 鉗口:閉口。閉著嘴不說話。

出處 《莊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13緘口無言 [ jiān kǒu wú yán ]

解釋 緘口:閉著嘴。閉著嘴,不說話。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二:「師雲:'汝若不會,老僧即緘口無言。'」

14悶聲不響 [ mēn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釋 不言不語,一聲不響。

出處 梁實秋《吸煙》:「我沒有選擇黃道吉日,也沒有諏訪室人,悶聲不響的把剩餘的紙煙一古腦兒丟在垃圾堆裏。」

15閉口藏舌 [ bì kǒu cáng shé ]

解釋 閉著嘴不說話。形容怕惹事而不輕易開口。

出處 五代 馮道《舌》詩:「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16絕口不道 [ jué kǒu bù dào ]

解釋 絕口:始終不開口。閉著嘴不說話。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丙吉傳》:「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17沉吟不語 [ chén yīn bù yǔ ]

解釋 沉默地思量著,不說話。引伸為遲疑不決的態度。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錢萬選聽了,沉吟不語。

18無可奈何 [ wú kě nài hé ]

解釋 奈何:如何;怎麼辦。不得已;沒有辦法。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

19麵麵相覷 [ miàn miàn xiāng qù ]

解釋 麵麵:臉對著臉;相:互相;覷:看;瞧。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對著。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出處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第六卷:「僧問:‘如何是大疑府人?’師曰:‘畢缽岩中麵麵相覷。’」

20無精打采 [ wú jīng dǎ cǎi ]

解釋 打:打消;采:興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勁頭。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小紅待要過去,又不敢過去,隻得悄悄向瀟湘館,取了噴壺而回;無精打采,自向房內躺著。」

21一聲不響 [ yī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釋 指不發出一點聲音。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聲不響的閃了進來,像貓兒戲蝶一般,擒擒縱縱地把自己搏弄。」

22難言之隱 [ nán yán zhī yǐn ]

解釋 言:說;隱:隱衷;隱情;藏在內心深處的事。難以說出口的隱衷。

出處 清 錢謙益《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鬱難言之隱。」

23噤若寒蟬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釋 噤:閉口不作聲;若:像;寒蟬:深秋的知了。不作聲像深秋的知了一樣。形容有顧慮不敢說話。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24吞吞吐吐 [ tūn tūn tǔ tǔ ]

解釋 想說;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說。形容說話有顧慮。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25泣不成聲 [ qì bù chéng shēng ]

解釋 泣:低聲哭。哭得噎住了;連聲音也發不出來。形容極度悲傷。

出處 漢 趙曄《吳越春秋 越王無餘外傳》:「堯崩,禹服三年之喪,如喪考妣,晝夜哭泣,氣不屬聲。」

26潛移默化 [ qián yí mò huà ]

解釋 潛:暗地裏;不見形跡。指人思想、性格在長期的外界影響下;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

出處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27頤指氣使 [ yí zhǐ qì shǐ ]

解釋 頤:腮幫子;指:指揮;氣:神氣;使:指使。用腮幫子來指揮人;用神氣來支使人。

出處 唐 元稹《追封李遜母崔氏博陵郡太君製》:「今遜等有地千裏,有祿萬鍾,頤指氣使,無不隨順,所不足者,其唯風樹寒泉之思乎!」

28不知不覺 [ bù zhī bù jué ]

解釋 沒有意識到;沒有覺察到。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20卷:「聖賢之學是掯掯定定做,不知不覺自然做得徹。」

29理屈詞窮 [ lǐ qū cí qióng ]

解釋 理:道理;理由;屈:短;盡;窮:窮盡。理由站不住腳;無話可說。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禦人耳。」

30三緘其口 [ sān jiān qí kǒu ]

解釋 嘴上貼了三次封條。形容言語非常謹慎;或不開口。緘:封;閉。

出處 漢 劉向《說蒼 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31遲疑不決 [ chí yí bù jué ]

解釋 猶豫疑惑,不能決定。

出處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32不置可否 [ bù zhì kě fǒu ]

解釋 置:擱;放;可:行;否:不行。不說對;也不說不對。指不明確表態。也作「不加可否。」

出處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於政事無所可否。」

33守口如瓶 [ shǒu kǒu rú píng ]

解釋 形容說話謹慎;嚴守秘密。

出處 唐 道世《諸經要集 擇交部 懲過》:「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34一聲不吭 [ yī shēng bù kēng ]

解釋 一句話也不說。

出處 梁實秋《廢話》:「猶如兩人見麵不免說說一句‘今天天氣……’之類的話,聊勝於兩個人都繃著臉一聲不吭而已。」

35所見所聞 [ suǒ jiàn suǒ wén ]

解釋 看到的和聽到的。

出處 宋·王安石《慈溪縣學記》:「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

36有口難言 [ yǒu kǒu nán yán ]

解釋 言:說。有嘴不能把話說出來。指由於某種原因隻能把話藏在心裏;不便或不敢說出來。

出處 宋 蘇軾《醉醒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

37心灰意冷 [ xīn huī yì lěng ]

解釋 灰心失望,意誌消沉。

出處 清 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非有堅定之力,則一經挫折,心灰意冷。」

38閉口不言 [ bì kǒu bù yán ]

解釋 閉住嘴巴不言語;指有話不說。

出處 西漢 桓寬《鹽鐵論 刺複》:「是以曹丞相日飲醇酒,倪大夫閉口不言。」

39隻字不提 [ zhī zì bù tí ]

解釋 隻:一個。一個字也不談起。比喻有意不說。

出處 冰心《關於男人》:「至於兒女們的出生年月和名字,竟是隻字不提。」

40二話不說 [ èr huà bù shuō ]

解釋 不說任何別的話。指立即行動。

出處 老舍《四世同堂》九八:「‘日本鬼子完蛋了,投降了,’方六低聲回答。丁約翰象在教堂裏說‘阿門’那樣,把眼睛閉了一閉。二話不說,回頭就跑。」

41口不二價 [ kǒu bù èr jià ]

解釋 謂賣物者不說兩種價錢。

出處 《後漢書·逸民傳·韓康》:「常采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

42少言寡語 [ shǎo yán guǎ yǔ ]

解釋 謂平時說話不多。

出處 馮誌《敵後武工隊》第一章:「少言寡語的趙慶田,是和他一起參的軍,一起入的黨。」

43鉗口結舌 [ qián kǒu jié shé ]

解釋 鉗口:嘴巴張不開;結舌:舌頭轉不動。形容緊閉嘴巴;不敢說話。

出處 漢 王符《潛夫論 賢難》:「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44毫不諱言 [ háo bù huì yán ]

解釋 諱言:有顧慮,不願把真實情況說出來。絲毫也沒有隱諱不說的。

45緘口不言 [ jiān kǒu bù yán ]

解釋 緘:封閉;言:說話。封住嘴巴;不開口說話。

出處 《明史 何遵傳》:「正德間,給事、禦史挾勢淩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46默默無言 [ mò mò wú yán ]

解釋 不聲不響,閉口無言。

出處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二折:「憂的我神思竭,默默無言;愁的我魂膽喪,兢兢打戰。」

47笨嘴拙舌 [ bèn zuǐ zhuō shé ]

解釋 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辭。也作「笨口拙舌」。

出處 楊朔《石油城》:「劉公之低著頭,用大手搓著大腿,挺為難地說:‘我這個人,笨嘴拙舌的,談什麼呢?’」

48知無不言 [ zhī wú bù yán ]

解釋 凡是知道的沒有不說的(言:說話)。形容發表意見毫無保留。

出處 《魏書 崔光傳》:「臣之愚識,知無不言。」

49默默無語 [ mò mò wú yǔ ]

解釋 默默:不說話的樣子。不聲不響,閉口無言

出處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一回:「楊禦史見蘇禦史詞色不順,便默默無語。」

50絕口不提 [ jué kǒu bù tí ]

解釋 絕口:始終不開口;提:舉出。指閉口不說話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8回:「見了撫台,絕口不提一字,免得撫台心上生疑。」

51沉默不語 [ chén mò bù yǔ ]

解釋 指一言不發。

出處 沈從文《沅陵的人》:「這是一群默默無聞沉默不語真正的戰士!」

52不哼不哈 [ bù hēng bù hā ]

解釋 不言語,該說而不說。

出處 浩然《豔陽天》第68章:「馬之悅仔細地看著,不哼不哈,心裏懸著的那塊石頭,穩穩地落了下來。」

53罕言寡語 [ hǎn yán guǎ yǔ ]

解釋 罕、寡:少。很少開口說話。形容沉默寡言。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回:「罕言寡語,人謂裝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

54心謗腹非 [ xīn bàng fù fēi ]

解釋 口裏不說,心裏譴責。指暗地裏反對。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

55隱忍不言 [ yǐn rěn bù yán ]

解釋 把事情蕆在心裏不說。

出處 清 歸莊《與季滄葦侍禦書》:「即受侮嫚,亦為親屈,欲終隱忍不言。」

56皮裏陽秋 [ pí lǐ yáng qiū ]

解釋 皮裏:內在;陽秋:即春秋;因晉簡文帝之母名阿春;晉人避諱;改「春秋」為「陽秋」;春秋:即春秋筆法。對人物、事件的褒貶不在表麵而在內裏。

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褚季野皮裏陽秋,謂其裁中也。」

57訥口少言 [ nè kǒu shǎo yán ]

解釋 訥口:不善於說話。不善言談,說話不多。

出處 《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

58金人三緘 [ jīn rén sān jiān ]

解釋 比喻因有顧慮而閉口不說話

出處 《孔子家語 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59多聞闕疑 [ duō wén quē yí ]

解釋 闕疑:把疑難問題保留下來,不下判斷。多聽一聽別人的言論,把疑難問題保留下來,暫不下判斷。也指知識淵博而治學嚴謹。

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60氣忍聲吞 [ qì rěn shēng tūn ]

解釋 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說什麼話。形容窩囊。

出處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兒為人,半世兒孤貧,氣忍聲吞,何日酬恩。」

61欲說還休 [ yù shuō hái xiū ]

解釋 休:停止。想說又停下來不說。

出處 宋·辛棄疾《醜奴兒》詞:「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62不聲不氣 [ bù shēng bù qì ]

解釋 指不說話;不出聲。

出處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你們隻想自己的愛人像舊式婦女一樣,百依百順,不聲不氣,來服侍你們。」

63不讚一詞 [ bù zàn yī cí ]

解釋 一句話也不說。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讚一辭。」

64杜口吞聲 [ dù kǒu tūn shēng ]

解釋 形容一句話也不說。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宦者傳 黃節》:「群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

65皮裏春秋 [ pí lǐ chūn qiū ]

解釋 指藏在心裏不說出來的言論。

出處 《晉書 褚裒傳》:「曰:‘季野有皮裏春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

66礙口識羞 [ ài kǒu shí xiū ]

解釋 礙口:說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說話。

出處 明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文若虛終是礙口識羞,待說又止。」

67拊膺頓足 [ fǔ yīng dùn zú ]

解釋 捶胸跺腳。形容哀痛之極。

出處 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歎骨肉拊膺頓足,曷勝哀痛。」

68結舌鉗口 [ jié shé qián kǒu ]

解釋 結舌:不敢講話;鉗:夾。閉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無言以對或指內心恐懼。

出處 宋·李綱《答賓勞》:「今子奮身寒苦,遭世隆昌,曆金門,上玉堂,載筆螭坳,日侍清光,曾不能結舌鉗口,循默自守。」

69金人之緘 [ jīn rén zhī jiān ]

解釋 比喻因有顧慮而閉口不說話。

出處 《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70默而識之 [ mò ér shí zhī ]

解釋 默:不語,不說話。識:記。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裏。

71金人之箴 [ jīn rén zhī zhēn ]

解釋 比喻因有顧慮而閉口不說話。

出處 《孔子家語 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72金舌蔽口 [ jīn shé bì kǒu ]

解釋 比喻閉口不說話。

出處 《荀子 正論》:「金舌蔽口,猶將無益也。」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