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悄悄咪咪的成語

形容悄悄咪咪的成語


1無聲無息 [ wú shēng wú xī ]

解釋 息:音信;消息。沒有聲音;沒有氣息。形容沒有聲響;不為人覺察。

出處 魯迅《書信集 1047 至胡風》:「一到裏麵去,即醬在無聊的糾紛中,無聲無息。」

2萬籟俱寂 [ wàn lài jù jì ]

解釋 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一點兒聲響都沒有。萬籟:自然界萬物發出的種種聲響。

出處 唐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萬賴此俱寂,但餘鍾磬音。」

3鴉雀無聲 [ yā què wú shēng ]

解釋 連烏鴉和麻雀的叫聲都沒有。形容自然環境很靜或形容人們默不作聲;一聲不響。鴉:烏鴉;雀:麻雀。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四卷:「公曰:‘鴉去無聲,運何言聞?’」

4躡手躡腳 [ niè shǒu niè jiǎo ]

解釋 躡:放輕腳步。形容動作很輕;有時指走路時非常小心;或偷偷地跟隨。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周瑞家的會意,忙著躡手躡腳的往東邊屋裏來,隻見奶奶拍著大姐兒睡覺呢。」

5潛移默化 [ qián yí mò huà ]

解釋 潛:暗地裏;不見形跡。指人思想、性格在長期的外界影響下;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

出處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6噤若寒蟬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釋 噤:閉口不作聲;若:像;寒蟬:深秋的知了。不作聲像深秋的知了一樣。形容有顧慮不敢說話。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7光陰似箭 [ guāng yīn sì jiàn ]

解釋 時光流逝像飛箭一樣迅速。比喻時間消逝得極快。

出處 前蜀 韋莊《關河道中》詩:「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

8一聲不響 [ yī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釋 指不發出一點聲音。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聲不響的閃了進來,像貓兒戲蝶一般,擒擒縱縱地把自己搏弄。」

9不動聲色 [ bù dòng shēng sè ]

解釋 動:變動;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也作「聲色不動」、「不露聲色」。

出處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10不聲不響 [ bù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釋 不說話,不出聲。

出處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獨自低著頭不聲不響的,那一定是失敗者。」

11不辭而別 [ bù cí ér bié ]

解釋 辭:告辭;別:離別。沒有打招呼;就離開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辭而行」、「不告而別」。

出處 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於是,大家想不辭而別。」

12竊竊私語 [ qiè qiè sī yǔ ]

解釋 私:私下;背地裏。指背著人悄悄地說話。

出處 宋 蘇舜欽《上範公參政書》:「時尚竊竊私語,未敢公然言之。」

13耳濡目染 [ ěr rú mù rǎn ]

解釋 濡:音如;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 唐 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14日月如梭 [ rì yuè rú suō ]

解釋 日和月像穿梭似地運行。比喻光陰過得快。

出處 宋 高登《東溪集 朱黃雙硯》:「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討不及,朱黃敢怠。」

15鴉默雀靜 [ yā mò què jìng ]

解釋 默:靜默。形容人們或活動場所非常安靜。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我因為到了老祖宗那裏,鴉默雀靜的,問小丫頭子們,他又不肯叫我找園裏來。」

16輕手輕腳 [ qīng shǒu qīng jiǎo ]

解釋 手腳動作很輕,使沒有響聲。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吳衙內鄰舟赴約》:「忽聽得賀司戶船中剪刀聲響,遂悄悄的輕手軟腳,開了窗兒,跨將出去。」

17萬籟無聲 [ wàn lài wú shēng ]

解釋 一點聲音也沒有。多形容自然環境的清靜或冷清。

出處 唐 皎然《戛銅碗為龍吟歌》:「遙聞不斷在煙杪,萬籟無聲天境空。」

18寂然無聲 [ jì rán wú shēng ]

解釋 寂靜沒有聲音。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1卷:「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這殘盤剩飯,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為何寂然無聲?」

19悄無聲息 [ qiǎo wú shēng xī ]

解釋 悄:靜。靜悄悄的,聽不到任何聲音。指非常寂靜。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34回:「此時再聽,就悄無聲息了。」

20悄無人聲 [ qiǎo wú rén shēng ]

解釋 悄:靜。靜悄悄的,聽不到人的聲音。指非常寂靜。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6回:「寶玉信步走入,隻見湘簾垂地,悄無人聲。」

21屏聲靜氣 [ píng shēng jìng qì ]

解釋 見「屏聲斂息」。

出處 冰心《我們太太的客廳》:「門外兩個白長衫黑緞子坎肩的仆人,屏聲靜氣的在伺候傳遞著湯水。」

22耳濡目擊 [ ěr rú mù jī ]

解釋 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 明 李東陽《劉公神道碑銘》:「古者重世臣將家,蓋其韜略技藝,耳濡目擊,有不習而能者。」

23藏蹤躡跡 [ cáng zōng niè jī ]

解釋 躡:輕步行走的樣子。隱秘行蹤,悄悄行動。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4回:「且說張橫將引三二百人,從蘆葦中間,藏蹤躡跡,直到寨邊,撥開鹿角,徑奔中軍。」

24屏聲斂息 [ píng shēng liǎn xī ]

解釋 形容靜悄悄不出聲息。《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八回:「連連屏聲斂息,不敢作聲。」

出處 《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

25滿坐寂然 [ mǎn zuò jì rán ]

解釋 坐:同「座」,座位。全場靜悄悄的。

出處 清·張潮《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26耳染目濡 [ ěr rǎn mù rú ]

解釋 染:沾染;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7回:「一來也是秉賦了澆漓的薄氣,二來又離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習就了那輕薄的態度。」

27耳濡目及 [ ěr rú mù jí ]

解釋 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 明 吳承恩《開府介川毛公德政頌》:「凡此諸條,耳濡目及,默化陰孚,匪言可悉。」

28嘁嘁嚓嚓 [ qī qī chā chā ]

解釋 低聲議論,搬弄是非。

出處 浩然《豔陽天》第24章:「他們咬著耳朵嘁嘁嚓嚓地說了幾句什麼,兩個人又都得意地笑了。」

29憂心悄悄 [ yōu xīn qiāo qiāo ]

解釋 憂慮不安貌。

出處 《詩經·邶風·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30花遮柳掩 [ huā zhē liǔ yǎn ]

解釋 比喻行動或說話躲躲閃閃,不實在。亦作「花遮柳隱」。

出處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竊符記·如姬竊符》:「花遮柳掩防人至,覓常山寶符。」

31花遮柳隱 [ huā zhē liǔ yǐn ]

解釋 形容不讓人看見,悄悄地走。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五兒聽罷,便心下要分些贈芳官,遂用紙另包了一半,趁黃昏人稀之時,自己花遮柳隱的來找芳官。」

32悄然無聲 [ qiǎo rán wú shēng ]

解釋 悄然:寂靜無聲的樣子。靜悄悄的,聽不到一點聲音。

出處 唐 白居易《琵琶行》詩:「東舟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33躡足附耳 [ niè zú fù ěr ]

解釋 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說悄悄話。

出處 《史記 淮陰侯傳》:「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