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好心被辜負的成語

形容好心被辜負的成語


1前功盡棄 [ qián gōng jìn qì ]

解釋 以前的功勞、成績完全丟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費。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

2適得其反 [ shì dé qí fǎn ]

解釋 恰恰得到相反的結果。形容結果正好與希望相反。

出處 清 魏源《籌海篇 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禦諸內河不若禦諸海口,禦諸海口不若禦諸外洋。’不知此適得其反也。」

3畫蛇添足 [ huà shé tiān zú ]

解釋 畫蛇時添上腳。喻指徒勞無益;多此一舉。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4恩將仇報 [ ēn jiāng chóu bào ]

解釋 將:拿;把;報:報答。受了別人的恩惠卻用仇恨來報答。形容忘恩負義。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0卷:「虧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將仇報,天理何在!」

5弄巧成拙 [ 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

解釋 弄:賣弄;耍弄;巧:靈巧;拙:愚笨。本想賣弄聰明;做得好些;結果卻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

出處 宋 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6南轅北轍 [ nán yuán běi zhé ]

解釋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

7不負眾望 [ bù fù zhòng wàng ]

解釋 負:辜負;眾:眾人;望:期望。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出處 熊召政《張居正》第四卷第23回:「宋儀望起複履任之後,果然不負眾望。」

8自作自受 [ zì zuò zì shòu ]

解釋 自己做了蠢事自己受累。

出處 《敦煌變文集 目連緣起》:「汝母在生之日,都無一片善心,終朝殺害生靈,每日欺淩三寶,自作自受。」

9忘恩負義 [ wàng ēn fù yì ]

解釋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恩:恩惠;負:違背;義:情義。

出處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裏扶起他來那。」

10屈打成招 [ qū dǎ chéng zhāo ]

解釋 用嚴刑拷打;逼使無辜的人被迫認罪。

出處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如今把姐姐拖到宮中,三推六問,屈打成招。」

11不白之冤 [ bù bái zhī yuān ]

解釋 白:弄清楚;弄明白;冤:冤枉;冤屈。指無法辯白或無處申訴而被迫忍受的冤枉。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42回:「非貪生怕死,實欲為太叔伯伸不白之冤耳。」

12事與願違 [ shì yú yuàn wéi ]

解釋 事實與願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

出處 三國 魏 稽康《幽憤》詩:「嗟我憤歎,曾莫能儔。事與願違,遘茲淹留。」

13以怨報德 [ yǐ yuàn bào dé ]

解釋 怨:仇恨;報:報答;回報;德:恩惠。指忘恩負義;反而加害於人。

出處 《國語 周語中》:「以怨報德,不仁。」

14卸磨殺驢 [ xiè mò shā lǘ ]

解釋 磨完東西後;把拉磨的驢卸下來殺掉。比喻把曾經為自己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出處 劉紹棠《狼煙》:「隻怕歸隊以後,打下萍水縣城,他就得卸磨殺驢。」

15博施濟眾 [ bó shī jì zhòng ]

解釋 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16普渡眾生 [ pǔ dù zhòng shēng ]

解釋 眾生:指人類和各種動物。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們脫離苦海;登上彼岸。本是佛家語;後指救濟大眾。

出處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渡眾生,號作無人師。」

17鳥盡弓藏 [ niǎo jìn gōng cáng ]

解釋 飛鳥打光了;彈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原來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出處 三國 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18以德報怨 [ yǐ dé bào yuàn ]

解釋 拿恩惠報答仇恨。形容對人寬容;不僅不記仇;反而給以好處。

出處 《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19付之東流 [ fù zhī dōng liú ]

解釋 扔在東流的水裏衝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喪失,前功盡棄,好象隨著流水衝走了一樣。

出處 唐 高適《封丘縣》詩:「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20含冤負屈 [ hán yuān fù qū ]

解釋 負:背著;屈:委屈。指蒙受冤枉、委曲。

出處 元 高文秀《黑旋風》:「俺哥哥含冤負屈有誰知。」

21負屈銜冤 [ fù qū xián yuān ]

解釋 銜:用嘴含,這裏指心裏懷著。身上背著委屈,心裏懷著冤枉。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

出處 元·無名氏《後庭花》第四折:「今日個勘成了因奸致命一凶賊,還了報了這負屈銜冤兩怨鬼。」

22沉冤莫白 [ chén yuān mò bái ]

解釋 沉冤:長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無法辯白,不能弄清。長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

出處 宋 張商英《鄂州謝上表》:「雖有沉冤,莫能往訴。」

23負屈含冤 [ fù qū hán yuān ]

解釋 負:背著;屈:委屈;含:放在嘴裏;比喻忍受;冤:冤枉。蒙受委屈;忍受冤枉;得不到昭雪。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我見父親負曲含冤,都因我的婚姻而起,我從那日便打了個終身守誌永遠不出閨門的主意。」

24背恩棄義 [ bèi ēn qì yì ]

解釋 指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義。同「背恩忘義」。

出處 漢 桓寬《鹽鐵論 未通》:「反以身勞民,民猶背恩棄義而遠流亡。」

25背義負恩 [ bèi yù fù ēn ]

解釋 指背棄道義,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德。

出處 《舊唐書 喬琳傳》:「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舍,命斬之。」

26拔苗助長 [ bá miáo zhù zhǎng ]

解釋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出處 郭沫若《雄雞集 關於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槁了。」

27不辱使命 [ bù rǔ shǐ mìng ]

解釋 辱:辜負,玷辱。指不辜負別人的差使。

出處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28樂於助人 [ lè yú zhù rén ]

解釋 很樂意幫助別人。

出處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一章:「她見他為人忠厚,樂於助人,也信任他,處處請教。」

29負心違願 [ fù xīn wéi yuàn ]

解釋 負:辜負。辜負和違背自己的心願。

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卷:「浩不能忘舊情,乃遣惠寂密告鶯曰:‘浩非負心,實被季父所逼,複與孫氏結親,負心違願,痛徹心髓。」

30活天冤枉 [ huó tiān yuān wǎng ]

解釋 形容冤枉之極。

出處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你們都說三閭大夫發了瘋,其實真是活天冤枉。」

31孤恩負德 [ gū ēn fù dé ]

解釋 孤:負。指背棄恩義,忘恩負義。

出處 漢·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32負德辜恩 [ fù dé gū ēn ]

解釋 辜負了別人對自己的恩德。

出處 漢·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33銜冤負屈 [ xián yuān fù qū ]

解釋 心懷冤枉,身受委屈。

出處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我做了個銜冤負屈沒頭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麵賊!」

34盡付東流 [ jìn fù dōng liú ]

解釋 比喻完全喪失或前功盡棄。

出處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9回:「那緣法盡了,往時的情義盡付東流,還要變成了仇怨。」

35覆盆之冤 [ fù pén zhī yuān ]

解釋 翻過來放的盆子,陽光照不到裏麵。形容無處申訴的冤枉。

出處 《抱樸子·辨問》:「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聖人有所不知,豈可以聖人所不為,便雲天下無仙,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

36負恩昧良 [ fù ēn mèi liáng ]

解釋 昧:隱藏;良:良心。辜負恩情,泯滅良心。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回:「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獨無花。負恩昧良,莫此為甚。」

37隕雹飛霜 [ yǔn báo fēi shuāng ]

解釋 指遭受冤枉和誣陷。

出處 漢 王充《論衡 感虛》:「鄒衍無罪,見拘於燕,當夏五月,仰天而歎,天為隕霜。」

38狗咬呂洞賓 [ gǒu yǎo lǚ dòng bīn ]

解釋 呂洞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狗見了呂洞賓這樣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來罵人不識好歹。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39吃力不討好 [ chī lì bù tǎo hǎo ]

解釋 討:求得。費了好大力氣,也得不到稱讚。形容事情棘手難辦,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對頭。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老實說,有了錢,與其這樣化的吃力不討好,我倒不如拿來孝敬點給叔公了。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