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碳酸鈣的意思 碳酸鈣造句 70字左右

碳酸鈣造句70字左右


  • 1、事後,我又查找了相關資料,找到了其中的原理:因為蛋殼是橢圓型,每處的受力都是均勻,分散的,本身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有一定的硬度,所以蛋殼可以承受一定的力。
  • 2、貝殼,軟體動物幾乎都擁有外殼。構成貝殼是碳酸鈣和貝殼蛋白質。雖然貝殼是軟體動物,但是在自然界裏,它以多姿多彩的形狀,五彩繽紛的顏色展示自己。我喜歡它!
  • 3、後來我又上網搜一搜,原來牙膏中最大的成份是磨擦劑,如碳酸鈣、氫氧化鋁、二氧化矽、磷酸氫鈣等等,正是利用牙膏中的摩擦顆粒,所以可以輕鬆去除一些難以清除的汙垢。
  • 4、做了這個實驗我也懂了它的原理。白色的蛋殼不見了,是因為它被醋酸溶解了。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被醋泡著的蛋殼中冒出來的泡泡就是溶解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氣泡。
  • 5、而且蛋殼中含有碳酸鈣碳酸鈣遇酸性被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使蛋殼軟化,最後碳酸鈣被分解完畢,隻留下雞蛋膜保護雞蛋的蛋清和蛋黃不流失,所以醋泡雞蛋特別容易損壞。
  • 6、我問媽媽這些石頭是怎樣形成的,媽媽說這些石頭是由地下水把石頭中的碳酸鈣溶解了,曆經上萬年甚至幾十萬年才形成現在的樣子,這種地貌被稱為岩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
  • 7、我不僅知道了這水和普通水的區別,還知道了石鍾乳是怎樣生長的,那石筍和石柱又是怎樣形成的呢?石筍是由碳酸鈣在地麵自下而上沉積起來的,比較穩定,不易折斷。
  • 8、我看書上說這是白醋在慢慢侵蝕蛋殼,因為醋酸具有腐蝕力,當醋酸遇到主要由碳酸鈣合成的蛋殼時,就會產生化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這就是蛋殼不斷出現小氣泡的原因。
  • 9、醋裏麵有醋酸,碳酸鈣會酸中反應生成醋酸鈣和二氧化碳,醋酸鈣是溶於水的,二氧化碳是氣體跑了,雞蛋就軟嘍,醋中的醋酸與雞蛋皮中的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就使雞蛋皮軟了。
  • 10、據說鍾乳石是碳酸鹽岩地區洞穴內在漫長的地質曆史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碳酸鈣的沉澱物,它的生長非常緩慢,每年大約才長一毫米,需要上萬年或幾十萬年才能形成。
  • 11、媽媽告訴我粉筆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硫酸鈣和少量的氧化鈣,所需要的材料就是生石膏。製作方法就是把它加熱到一定的溫度讓它脫水成熟石膏調成糊狀。最後再放入模具裏成型。
  • 12、這方石瀑是怎麼形成的?聽導遊介紹這是由於洞壁上有很長的裂縫,從中有成片的水流出來,徐徐而下,當水氣跑了,碳酸鈣就沿洞沉澱下來,久而久之形成現在這種石瀑。
  • 13、到底是為什麼?我疑惑不解,查資料後才知道:雞蛋殼硬是因為含有碳酸鈣,醋與碳酸鈣發生反應才使雞蛋殼掉落。我立刻恍然大悟。此外,我還知道:醋泡雞蛋有養生和美容的作用。
  • 14、這種雨水流到石灰岩的岩層時,雨水中的碳酸會溶解石灰岩中的碳酸鈣,使石灰岩越來越小,在山的內部形成了一個溶洞,碳酸溶解碳酸鈣形成鈣質,沉積在溶洞裏,就形成了鍾乳石。
  • 15、貝殼就是軟體動物的外殼,是由軟體動物身上得外套膜所分泌的碳酸鈣形成,用來保護他柔軟的身體,所以貝殼就像是一個活動的房子跟著房屋的主人到處跑。
  • 16、爸爸告訴我,是因為蛋殼中含有碳酸鈣,米醋中含有醋酸,有很強的腐蝕性,二者結合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把蛋殼溶解,變成了一個既沒有殼又打不碎的雞蛋。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實驗!
  • 17、縱使有著一層碳酸鈣的保護,蝸牛還是那麼的弱不禁風,別說被人踩上一腳一定會粉身碎骨,就連被小石子輕輕碰上一下,也會打碎它並不堅硬的外殼讓它命喪黃泉。
  • 18、分情況來說,還是遵循著兩條反應的,隻是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於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澱。
  • 19、蛋殼遇醋為什麼會消失?我趕緊去查資料,原來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遇到醋是會發生化學反應,把蛋殼,也就是碳酸鈣給溶解了,於是,蛋殼就不見了。原來是這樣啊!
  • 20、1號白醋瓶中,雞蛋像個調皮的寶寶,漂浮到液麵上,在外殼上吐出許多小而密的氣泡。這些小氣泡是什麼呢?原來是雞蛋殼中含有的碳酸鈣與醋酸發生反應,產生二氧化碳。
  • 21、說到這裏,相信還有人會繼續有疑問,為什麼五彩池有五種顏色呢?其實,這是因為水底裏有著各種各樣的碳酸鈣,當太陽把光照到五彩池的水上時便折射出五彩的光。

詞語解釋

碳酸鈣[ tàn suān gài ]

1.白色粉末或無色晶體。難溶於水,能溶於含二氧化碳的水或酸中。在101千帕下加熱到900°c左右即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鈣。是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等的主要成分。用於建築業,作橡膠、塑料、紙張、牙膏、化妝品、塗料等的填充劑及糖漿的澄清劑等,醫藥上作抗酸藥

碳酸鈣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