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漢武帝的意思 漢武帝造句 30字左右

漢武帝造句30字左右


  • 1、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想長生不老,於是派人到處找什麼靈丹妙藥,結果一事無成。
  • 2、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定於一尊,儒家思想成了正統思想。
  • 3、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不僅創建太學,而且也確立了漢代的選舉製度。
  • 4、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 5、鴻臚之名出自漢武帝之手,即大聲傳讚,引導儀節之意,唐朝時又改稱「鴻臚寺」。
  • 6、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 7、漢武帝痛感到光陰催人,理想遠大而天不永年,戰線過長而臂助短缺。
  • 8、但是當農業地區出現的統一體壯大後,從漢武帝開始就采取了反守為攻的戰略。
  • 9、儒學化詔書形成於漢武帝時朞,並成為古代社會通行的詔書形製。
  • 10、在200年後的漢武帝時朞,中國已擁有時全球最為強大的遠航船隊。
  • 11、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將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
  • 12、這兩個人是漢武帝時朞的大將,攻打匈奴最有名的就是他們,名垂千古。
  • 13、「駙馬」則是掌管皇帝之「駙」的人,漢武帝時開始有「駙馬都尉」這種官職,掌管皇帝輿車之「駙」。
  • 14、張湯曾助漢武帝推行鹽鐵專賣,打擊富商,翦除豪強,頗受武帝寵信,權勢遠在丞相之上。
  • 15、漢武帝將幼子劉弗陵立為太子,並將其母鉤弋夫人處死,以絕母後專權之患。
  • 16、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其始為夫子刪述五經,及其罷黜百家,則專立五經為天下正道。
  • 17、自從漢武帝時代董仲舒獨尊儒術以來,孔孟之學便被改造成了中規中矩的儒家學說。
  • 18、漢武帝聞報,氣衝牛鬥,這是自漢朝衛青,霍去病對外討伐匈奴以來吃的第一個大敗仗。
  • 19、漢武帝時朞,一個瘦骨嶙峋的人在獄中徘徊著,他因惹怒了皇帝而受了酷刑。
  • 20、初步實現了社會安定,複蘇了經濟,為後來漢武帝時朞的中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21、例如,具鬆柏之節氣的劉禎,一代君王漢武帝劉徹,寧死不屈劉胡蘭,比比皆是。
  • 22、漢武帝這位天之驕子,用武力捍衛了祖國和他的子民,名垂千古,流芳萬年。
  • 23、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並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
  • 24、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 25、漢武帝不可能光靠一個人,再偉大的皇帝下麵都有聰明的臣子。
  • 26、漢武帝劉徹,命張騫出使西域,加強各國之間聯係,遂有了今日之絲綢之路。
  • 27、漢武帝的巫蠱案讓我惋惜不已;霸王項羽江邊自刎又令我長歎不已。
  • 28、雖然漢武帝名震天下,史書上也不泛他的好評,但我卻對他崇拜不起來。
  • 29、無字碑旁,秦始皇與漢武帝各自立碑,謙虛地說出了自己的功績讓後人評判。
  • 30、北海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就設立合浦郡,當時北海屬合浦管轄。
  • 31、他把從黃帝到漢武帝這三千年間所發生的著名事件,以前的故事仿佛又再現了。
  • 32、此時的漢武帝給了司馬遷三條路:一、砍首;二、用錢贖罪;三、接受宮刑。
  • 33、當初司馬遷因為為李陵辯護而觸怒漢武帝,被施以宮刑,打入天牢。
  • 34、漢武帝之與衛夫人;埃及君主拉美西斯二世之與奈菲爾塔莉;宋徽宗之與書畫。
  • 35、在漢武帝時朞,真是人才濟濟,比如:衛青、霍去病、李廣、汲諳、東方朔、主父僵等。
  • 36、可時運不濟,他因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
  • 37、司馬遷為李陵上書辯解卻被漢武帝誤解,將他投進監獄,處以宮刑。
  • 38、他憑借著信念,讓漢武帝哀歎思過,讓世人為他慨歎永生!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
  • 39、而在這時,漢武帝卻要你,一個小小的史官,來談談對這件事的看法。
  • 40、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曆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41、主父偃卻說,這是漢武帝自知西征必敗,再沒有斬首主父偃的日子了,才自食其言的。
  • 42、我拿出一部手機,給漢武帝看,隻不過是一塊板磚,又有大臣多嘴。
  • 43、我最後一個喜歡的就是漢武帝了,他在中國曆史上簡直就是鼎鼎大名。
  • 44、你大膽評論漢武帝的功過,王安石的變法,以及三角貿易的影響。
  • 45、漢武帝劉徹,我最敬仰的一位曆史人物,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
  • 46、最後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做到了!至少在疆域上,他超過了漢武帝
  • 47、隨著戰勝匈奴的勝利,漢武帝自我膨脹,下令掃穴犁庭,擴疆辟土。
  • 48、隻有七歲,尚在衝齡;其生母二十六歲,青春年少;漢武帝六十九歲,風燭殘年。
  • 49、漢武帝時,建塞徼、砌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以暫時的安寧。
  • 50、漢武帝劉徹為太子時,結交了布衣之交張湯、灌夫、李陵、郭舍人等。
  • 51、漢武帝時朞為了籌措巨額對外戰爭經費,實行大規模的官營工商業政策。
  • 52、繼位一年多後,姐姐平陽公主便效仿姑姑館陶公主挑選良家女子進獻給弟弟漢武帝
  • 53、漢武帝的經濟政策一方麵抑壓商人,一方麵又由政府承擔商人的功能,顯得首鼠兩端。
  • 54、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
  • 55、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
  • 56、其實,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統帥,真正的將帥是漢武帝漢武帝對軍隊控製能力特別強。
  • 57、誰知,漢武帝不但沒有降罪,反而稱讚他疾惡如仇,是個壯士,並當場拜他為羽林郎。
  • 58、自漢武帝罷百家,尊儒術,儒家便以其高傲、俯視眾生的姿態在中華文明史上巍然不倒。
  • 59、漢武帝中年在軍事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他仍不滿足,在邊境四處用兵。
  • 60、像漢武帝征兵打仗一樣,人民群眾可慘了,不過也給了我們無窮的溫馨與快樂。
  • 61、司馬遷是西漢的一名官員,因替李陵作辯護而得罪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生不如死。
  • 62、有一種屋,叫金屋,裏麵住著漢武帝和陳阿嬌,可是衛子夫破壞了美好。
  • 63、關於湯圓,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漢武帝時朞,宮女元宵十分思念家人。
  • 64、至漢武帝時,因從幼時起目睹眾姐遠嫁,而立誓必廢嫁女求苟和。
  • 65、從城牆上下來,我們又去了漢柏院,漢柏院周圍現有古柏4株,傳聞漢武帝東封時所植。
  • 66、述漢武帝劉徹,是曆史上頗有作為的帝王,其人虎氣也重,猴氣也濃。
  • 67、漢武帝以惑亂生聽,衛太子以危疑出奔,始誤讒諛之巧,長違覆育之恩。
  • 68、傳說征西將軍霍去病打了一場勝仗,漢武帝獎賞了20壇陳年老酒。
  • 69、秦始皇、漢武帝、宋徽宗、直到康熙、幹隆,無不追求著這人間仙境般的生活。
  • 70、為什麼呢?因為漢武帝窮兵黷武、繁刑重斂,致使民不聊生,盜賊四起。
  • 71、霍去病是漢代名將衛青及皇後衛子夫的外甥,漢武帝托孤大臣霍光異母兄。
  • 72、該城始建於西漢武帝時朞,為廣至縣置所,與淵泉、冥安縣同屬敦煌郡,隋唐置常樂縣。
  • 73、他為了完成使命,狠心離開在匈奴的妻子和兒子,講西域各國見聞上報給漢武帝
  • 74、還有人心的春天,如在漢朝時的漢武帝時代,由於李陵在和匈奴一戰中失敗了。
  • 75、如果孔子用活羊祭祀,在漢武帝之後,祭祀大概不會殺生了吧?
  • 76、漢昭帝帶回了蘇武,蘇武來到漢武帝遺像前痛哭流啼,痛恨自己沒有完成任務。
  • 77、出使烏孫國,烏孫國王知道漢武帝愛馬,就送給漢武帝十幾匹大宛馬。
  • 78、因為多嘴為一個不熟的人辯解了幾句而惹怒了漢武帝,最終被施以宮刑。
  • 79、司馬遷最初以為漢武帝雄才大略,想以自己的辛勤工作博得賞識,為天下百姓做貢獻。
  • 80、強漢盛唐我們也擁有過漢武帝、唐太宗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四方使節往來不斷。
  • 81、學曆史給我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感悟,記得給我感悟最深的是漢武帝與唐玄宗。
  • 82、回頭,我們又登上了漢武仙台,這是漢武帝來祭拜黃陵的時候修築的平台。
  • 83、他三次親征高句麗,夢想著像漢武帝一樣將其納入中原王朝中。
  • 84、隻因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司馬遷使得漢武帝龍顏大怒,被處以宮刑。
  • 85、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
  • 86、故事講述了一個正直的人司馬遷,他因為替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
  • 87、公元前100年,蘇武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卻被匈奴扣留,並逼其變節投降。
  • 88、曆史上,漢武帝,武則天,幹隆等三十多位皇帝曾經登遊嵩山,駕臨此處。
  • 89、七月秋葵以其美而傳名,漢武帝的李夫人因其自己短暫又絢麗的生命如秋葵一般。
  • 90、這部五十二萬餘字,一百三十篇的巨著,記述了從黃帝帶漢武帝約兩千年的曆史。
  • 91、這個小島叫嚴子陵釣台,嚴子陵是一位漢代的隱士,他是漢武帝的莫逆之交。

詞語解釋

漢武帝[ hàn wǔ dì ]

1.(前156-前87)即「劉徹」。西漢皇帝。漢景帝子。公元前140年繼位。在位期間頒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又設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曾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曾命衛青、霍去病率軍進擊匈奴,獲大勝

漢武帝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