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上墳的意思 上墳造句 90字左右

上墳造句90字左右


  • 1、我可愛的小表弟這一天也似乎格外的乖,大概是要去給自己的親舅舅上墳吧,難免會有幾分傷感!我的內心卻十分的激動,好久沒有這麼大陣仗去上墳了,但一想到舅舅那麼年輕就去了另一個世界,就忍不住一臉的難過。
  • 2、清明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去給過世的人們上墳,國家也為此而定了節假日。本來我也想去給姥爺上墳,可媽媽說不滿12歲不能去墳地,所以很遺憾,沒有能親身經曆。下麵我來采訪一下我的舅舅,看他是怎樣給我姥爺上墳的。
  • 3、今日是清明節,大家又去上墳了可是那些革命戰士也需要關懷,因為使用為他們才有我的快樂生活,比如董存瑞為我們去付出,也能夠放下自我後麵的人生道路,為中國做出貢獻,為我們而抗爭,為此我們敬仰你們,親愛的革命戰士們!
  • 4、周五一放學,我就和爸爸媽媽一起出發了,第二天,我早早起床了,吃完早飯我急切地摧奶奶早點出發。奶奶趕忙收拾了上墳用的酒、清明團子、水果、紙錢就出發了。我們上了太太、太公公、太外公和其他已故親人的墳。
  • 5、4月5日清明節,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在4月5日前後,有大批的人們都帶著一家老小趕來上墳,在我們這一帶天氣非常熱,而且還特別幹燥,所以是不準燒紙錢的,好了,我廢話不多說,就讓你看看我們是如何過清明的吧!
  • 6、我一定會努力學習報答爺爺。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今年的清明節在公曆的4月5日。
  • 7、這一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先和爸爸去上墳,然後回家貼對聯、貼窗花,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家的對聯是我親手寫的呢,很讚吧!到了中午,我們一家就開始吃團圓飯了!桌上擺滿了雞、鴨、魚、海鮮真是應有盡有,琳琅滿目。
  • 8、在這個草長鶯飛的清明節裏,走在給父親上墳的路上,頓時心裏有一種刺痛的哀傷,記憶中那場飛來的橫禍讓父親還沒來得及說上一句話就撒手人寰,留給我們的是陰陽兩隔的殘酷現實和親人們碎了一地的心傷。
  • 9、看起來作文的情節很簡單,但是也有一些懸念,如那個破爛不堪的墳到底是埋著什麼人?為什麼沒有人來給他上墳?為什麼墓碑上麵沒有一個親屬的名字?這些懸念也許永遠也沒有人來回答了,這就產生了一些悲劇色彩。
  • 10、在這樣的日子裏,人們都會去上墳。我隨著媽媽來到了墓前,這是外公父母的墳,我們在墓碑前點上蠟燭,完成祭祀的一套儀式後,便開始燒紙錢,在燒紙錢的時候,我看著那處火光,想起了偶然間在手機上看到過的一段視頻。
  • 11、鄉愁是一種習慣。就像吃慣了家裏的小蔥而永遠不能適應北京的香菜一樣。鄉愁讓我們有了一種思維定勢,因為它,我們會在端午節到來時想起外婆裹的粽子,在清明節到來時想起該去上墳了,在春節到來時想起凍米糖和甜酒釀…
  • 12、近幾年發生的森林火災,多數是因燒埂、燒草皮灰等生產性野外用火引起,其次是上墳燒紙、野炊等非生產性用火,吸煙和小孩玩火也占一定的比例,這些火災都是因為天幹物燥,人們對森林火災缺乏警覺性,疏忽大意造成的。
  • 13、我不喜歡走山路,特別是那種草長得及膝的山路,似乎一不留神就有蟲子叮上你。男孩們就不同了,在小路上蹦啊、跳啊,與各種平時看不到的小蟲二打交道。到達目的地後,就開始了一係列繁瑣、複雜的上墳行動了。
  • 14、奶奶現在雖然也已離去,但不改的,是兄弟哥幾個的那份情誼,大伯也依舊每年都來上墳燒紙錢,不解的是,大伯總是一副很忙的樣子,幾乎從沒在我家過過白天,通常是晚上來,剛好是一大早去燒紙錢,吃完飯,就坐著早班車回了家。
  • 15、4月5日將要來臨,成群的人們又要開始去上墳。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傳統,卻也是森林、樹木們最怕的日子。上墳燒紙,對樹木來說本來就是一件危險的事,又加上是幹燥的春季,十分容易引來大規模的火災。
  • 16、在每次清明節的時候,我都會與姥姥一起回家給太爺爺上墳,在太爺爺的墓前,我雙手合攏,閉上雙目,心裏想:太爺爺您在那邊一定要健康、幸福、開心、無憂無慮,我會好好聽話,將來站在你麵前的一定是不一樣的我!
  • 17、為了防止悲劇的再度發生,我們應做到:在時節,上山遊玩不抽煙,野炊使用明火;在上墳時應特加小心;不玩火,不在林區周圍燃放煙花和鞭炮;在天氣幹旱時,要防止飛火引起火災,進入林區的車輛還要戴上防火帽。
  • 18、過了大年,我們這裏給死去的祖先上墳,那一天早上,媽媽早早起來,準備祭品,由於二哥剛娶了媳婦,還是新人,媽媽怕上墳燒紙對二哥不好,媽媽也由於回不去老家,就想等哥哥回家,一起給她老家的爸爸媽媽去河灘燒紙祭奠一下。

詞語解釋

上墳[ shàng fén ]

1.到死者墳前祭奠

上墳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