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臨深履薄
línshēn

臨深履薄



詞語解釋

臨深履薄[ lín shēn lǚ bó ]

1.《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麵臨深淵,腳踏薄冰。後因以「臨深履薄」喻謹慎戒懼。亦作:臨深履冰


引證解釋

1.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

《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謂麵臨深淵,腳踏薄冰。後因以「臨深履薄」喻謹慎戒懼。 《後漢書·楊終傳》:「今君位地尊重,海內所望,豈可不臨深履薄,以為至戒。」

晉 葛洪 《抱樸子·詰鮑》:「王者憂勞於上,台鼎顰顣於下,臨深履薄,懼禍之及。」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政體》:「今陛下富有四海,內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臨深履薄,國家曆數,自然靈長。」

《清史稿·聖祖紀三》:「朕老矣,臨深履薄之念,與日俱增,敢滿假乎?」

亦作《清史稿·聖祖紀三》:「朕老矣,臨深履薄之念,與日俱增,敢滿假乎?」

亦作亦作《清史稿·聖祖紀三》:「朕老矣,臨深履薄之念,與日俱增,敢滿假乎?」

亦作亦作亦作《清史稿·聖祖紀三》:「朕老矣,臨深履薄之念,與日俱增,敢滿假乎?」

亦作亦作亦作亦作《清史稿·聖祖紀三》:「朕老矣,臨深履薄之念,與日俱增,敢滿假乎?」

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清史稿·聖祖紀三》:「朕老矣,臨深履薄之念,與日俱增,敢滿假乎?」

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清史稿·聖祖紀三》:「朕老矣,臨深履薄之念,與日俱增,敢滿假乎?」

亦作「臨深履冰」。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誠能事過乎儉,臨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處存不廢慮亡之懼。」

亦省作「臨履」。 三國 吳 薛綜 《與諸葛恪書》:「雖實國家威靈之所加,亦信元帥臨履之所致也。」


國語辭典

1.走近深淵,踩在薄冰上。語本比喻戒慎恐懼,十分小心。也作「臨深履冰」、「履薄臨深」

《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後漢書·卷四八·楊終戒傳》:「豈可不臨深履薄,以為至戒!」

《文選·潘嶽·西征賦》:「心戰懼以兢悚,如臨深而履薄。」


網絡解釋

1.臨深履薄

臨深履薄,讀音lín shēn lǚ bó,漢語成語,比喻小心謹慎,惟恐有失。出自詩經·小雅·小旻》。


英語翻譯 approaching the brink of the abyss and treading on thin ice


相關漢字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臨深履薄造句

  • 1、他始終抱著臨深履薄的態度,在別人眼中,也許過於小心,但卻使他在職務上從不出差錯。
  • 2、初到新環境,凡事皆當臨深履薄,仔細觀察,再作打算。
  • 3、總經理要我來整頓分公司業務,這責任實在太重大了,讓我有臨深履薄之感。
  • 4、他在這次人事調動中能不降反昇,都是因為他平時處事臨深履薄,深獲上司欣賞的緣故。
  • 5、侭管身居高位,他的處事仍如臨深履薄,絲毫不敢大意。
  • 6、豈可不臨深履薄,以為至戒?
  • 7、盡管身居高位,他的處事仍如臨深履薄,絲毫不敢大意。
  • 8、那些抗洪烈士們臨深履薄的壯舉,永遠激勵著我們。
  • 9、盡避身居高位,他的處事仍如臨深履薄,絲毫不敢大意。
  • 10、做事情常常采取臨深履薄的態度,便可免卻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 11、他聽說這裏人事關係極為複雜,所以初來乍到,便有一種臨深履薄之感,說話做事都十分小心謹慎。
  • 12、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幹轉坤的經綸,從臨深履薄中操出。
  • 13、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自信而堅強,做事之前一定會做到胸有成竹;做的時候又小心翼翼,如臨深履薄。跟著他學習一陣子後,敬重之心便會油然而生,而從他那裏學到的方法也會讓我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 14、並宜其詛咒,用水與油,臨深履薄,以發誓言。
  • 15、比如亡羊補牢、梁上君子、刻舟求劍等十典型的典故類成語,如空空如也、臨深履薄、任重道遠等則是典型的造詞而得的成語。
  • 16、但這燈火太微弱,微弱得讓我氣餒,微弱得讓我心酸,我不得不如臨深履薄,戰戰兢兢地小心守護著這微弱的燈火。
  • 17、那時候;我雖然身為一局之長;似乎很受器重;但矛盾重重;經常碰到棘手的問題;終日臨深履薄;戰戰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就犯錯誤。
  • 18、君侯誠宜以臨深履薄為戒。
  • 19、多懂得一些這樣的教訓,能促使我們保持憂患意識和臨深履薄的警覺。
  • 20、他過人的長處是溫良誠實,表裏如一;守規盡職,出乎自然,臨深履薄,行所當行。
臨深履薄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