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緙絲

緙絲


拼音 kè sī
註音 ㄎㄜˋ ㄙ

簡拼 KS

詞語解釋

緙絲[ kè sī ]

1.中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品的一種工藝美術品,以細蠶絲為經,色彩豐富的蠶絲作緯,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也作「刻絲」,最早產生在我國宋代

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


引證解釋

1.我國特有的絲織手工藝。又稱刻絲。織造時,以細蠶絲為經,先架好經線,按照底稿在上麵描出圖畫或文字的輪廓,然後對照底稿的色彩,用小梭子引著各種顏色的緯線,在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線交織,故緯絲不貫穿全幅,而經絲則縱貫織品。織成後,當空照視,其花紋圖案,有如刻鏤而成。始於 宋 代,主要產地為 蘇州。參閱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國語辭典

1.我國特有的一種絲織品。以彩色絲線交錯織成。質地堅韌,色澤鮮豔,花紋圖案有如雕刻。多織成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也作「刻絲」


網絡解釋

1.緙絲

緙(kè,同:刻)絲(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禦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禦真(禦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吳文康。

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英語翻譯 kesi or k’o-ssu, Chinese silk tapestry woven in a pictorial design

相關漢字

近音詞、同音詞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緙絲造句

  • 1、商鼎周彝、和璧隋珠、戰國錯金玉帶鉤;秦俑漢陶、晉帖唐畫、宋瓷緙絲漆器秀;竹木牙角。
  • 2、商鼎周彝、和璧隋珠、戰國錯金玉帶鉤;秦俑漢陶、晉帖唐畫、宋瓷緙絲漆器秀;竹木牙角、花梨紫檀,包羅萬象在手中。
  • 3、那一種種料子,無論春綢還是緙絲,沒有閱曆是不認識的。
  • 4、江寧織造負責的禦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的綾、綢、錦緞、紗、羅、緙絲、刺繡及杭州織造處織造的禦用袍服、絲綾、杭綢等。
  • 5、雲錦的誕生應歸功蘇州的緙絲,它實際是蘇州緙絲衍生出來的附屬品。
  • 6、織造廳裏展示的織機有斜織機、桐鄉織機、綾機、和田機、竹籠機、緙絲機,還有雲錦機、漳絨機等。
  • 7、吳中展區將靜態的工藝精品,與動態的緙絲、織羅織機、刺繡、硯雕、核雕工藝大師動態表演結合,使得吳中工藝的文化空間得以活態化展示。
  • 8、陳七穿了件玄色暗紋番西花緙絲直裰,雍容華貴,正帶著他的心腹小廝,快步往外走,似偷偷摸摸要出去。
  • 9、這龍袍用的是江寧織金妝彩,蘇州的緙絲,刺繡,其名貴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 10、緙絲服飾品是中國傳統絲綢珍品,具有悠久的曆史,但如今緙絲服飾品的生存狀況堪憂。
  • 11、水藍緙絲衫衣袖寬大,袍口含香,一圈紫色流蘇係於女子腰間,掛著明珠點點,長裙逶地三尺有餘,外籠雲煙紗,繡著金絲銀線,遠看如長河之星月在薄霧中明滅。
  • 12、緙絲為一雙高統牛水靴的靴麵,並非完整一塊,而是用不同小塊多件拚縫製成。
  • 13、唐酈上身著玫瑰紫金邊芙蓉錦繡穿花襖,下身大紅洋縐銀鼠皮裙,外罩石青緙絲灰鼠披風,頭上紫色貂毛昭君套,圍著攢珠勒子,華豔芬芳,貴氣天成。
  • 14、此件作品色彩豐富、配色大膽,選擇深淺不同的黃褐色係和藍綠色係,或層層退暈,或誇張跳躍,是北宋時朞最具代表性的緙絲作品。
  • 15、桐鄉織機、綾機、和田機、竹籠機、緙絲機,還有雲錦機、漳絨機等。
  • 16、和璧隋珠、戰國錯金玉帶鉤;秦俑漢陶、晉帖唐畫、宋瓷緙絲漆器秀;竹木牙角、花梨紫檀,包羅萬象在手中。
  • 17、和璧隋珠、戰國錯金玉帶鉤;秦俑漢陶、晉帖唐畫、宋瓷緙絲漆器秀;竹木牙角。
  • 18、還有定窯更是古代五座官窯中的最早最大規模的一座、被譽為雕刻了的絲綢定州緙絲、河北地區最大最完好的定州文廟
  • 19、或者你會花上十年時間用雙手去感觸每一絲每一縷線,一針一線繡成緙絲霞帔,在草木染料的沉釀裏在嫋嫋如煙的熏香裏完成明代皇後朝服的複原。
  • 20、再往裏走,來到了大門口,隻見上麵有幾個大字,蘇州市金磚博物館八個大字,博物館外形如城堡,進到裏麵,到處是瓷器、刺繡、緙絲
緙絲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