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人顛倒是非的成語

形容人顛倒是非的成語


1指鹿為馬 [ zhǐ lù wéi mǎ ]

解釋 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2顛倒是非 [ diān dǎ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指善惡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實。

出處 唐 韓愈《唐太學博士施先生墓誌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3顛倒黑白 [ diān dǎo hēi bái ]

解釋 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章 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4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比喻故意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清 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係》:「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5混淆黑白 [ hùn xiáo hēi bái ]

解釋 混淆:混雜不清;使界限模糊。把黑的白的故意攪在一起。指有意製造混亂以顛倒是非。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6白黑顛倒 [ bái hēi diān dǎo ]

解釋 顛倒:錯亂。指白黑不分、是非顛倒。

出處 西漢 劉向《列女傳 楚成鄭瞀》:「王不明察,遂辜無罪,是白黑顛倒,上下錯謬也。」

7黑白混淆 [ hēi bái hùn xiáo ]

解釋 把黑的說成白的,將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顛倒是非,製造混亂。

出處 《後漢書·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8顛倒陰陽 [ diān dǎo yīn yáng ]

解釋 猶言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陰陽,強人所難?」

9證龜成鱉 [ zhèng guī chéng biē ]

解釋 將烏龜說成甲魚。比喻蓄意歪曲,顛倒是非。

出處 宋蘇軾《東坡誌林 賈氏五不可》:「晉武帝欲為太子娶婦。衛瓘曰:‘賈氏有五不可:青、黑、短、妒而無子。’竟為群臣所譽娶之,竟以亡晉。……俚語曰‘證龜成鱉’,此未足怪也。以此觀之、當雲‘證龜成蛇’。……」

10權移馬鹿 [ quán yí mǎ lù ]

解釋 語本秦趙高指鹿為馬事。謂恃權專橫跋扈,任意顛倒是非。

出處 語出秦·趙高指鹿為馬事。

11改是成非 [ gǎi shì chéng fēi ]

解釋 是:正確的,對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指顛倒是非。

出處 元·嶽伯川《鐵拐李》第三折:「俺請受了人幾文錢改是成非,似這般所為,磣可可的話取民心髓。」

12馬鹿易形 [ mǎ lù yì xíng ]

解釋 出自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文苑傳上 崔琦》:「不能結納貞良,以救禍敗,反複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欲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

13東西易麵 [ dōng xī yì miàn ]

解釋 指東西方向顛倒。後比喻是非顛倒,視聽淆亂。

出處 漢 賈誼《新書 審微》:「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麵,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裏也。」

14眩碧成朱 [ xuàn bì chéng zhū ]

解釋 比喻顛倒是非。

出處 明屠隆《彩毫記 知幾引退》:「宮闈萋菲,眩碧成朱,聖主應投杼。」

15鶴短鳧長 [ hè duǎn fú cháng ]

解釋 《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後以「鶴短鳧長」比喻顛倒是非,妄加評論。

出處 《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16馬鹿異形 [ mǎ lù yì xíng ]

解釋 用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比喻顛倒是非。

出處 《後漢書·崔琦傳》:「反複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

17以鹿為馬 [ yǐ lù wéi mǎ ]

解釋 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

出處 漢·陸賈《新語·辨惑》:「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邪,以鹿為馬也。’高曰:‘乃馬也。陛下以臣之言為不然,願問群臣。’於是乃問群臣,群臣半言馬半言鹿。」

18翻黃倒皁 [ fān huáng dǎo yí ]

解釋 猶言顛倒黑白。

19浮石沉木 [ fú shí chén mù ]

解釋 見「浮石沉木」。

出處 漢·陸賈《新語·辨惑》:「夫眾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

20束蒲為脯 [ shù pú wéi pú ]

解釋 將捆束的蒲柳說成肉脯。謂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 漢·應劭《風俗通》:「秦相趙高指鹿為馬,束蒲為脯,二世不覺。」

21陰陽怪氣 [ yīn yáng guài qì ]

解釋 形容態度怪癖,冷言冷語,不可捉摸。

出處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們哪一個是想順我的心?哪一個不是陰陽怪氣?」

22冷言冷語 [ lěng yán lěng yǔ ]

解釋 冷:不熱;冷淡;不溫和。不直接表達其意;從側麵或反麵說辛辣嘲諷的話。

出處 宋 寶林《寶林禪師語錄》:「山門疏,關著門,盡是自家屋裏,何須冷言冷語,暗地敲人?」

23專橫跋扈 [ zhuān hèng bá hù ]

解釋 專斷橫行;蠻不講理(跋扈:霸道;不講道理)。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梁冀傳》:「帝少而聰慧,知冀驕橫,嚐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

24風調雨順 [ fēng tiáo yǔ shùn ]

解釋 調:調和;配合得均勻合適;順:適合需要。形容風雨及時;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現比喻客觀條件有利。

出處 《舊唐書 禮儀誌一》引《六韜》:「既而克殷,風調雨順。」

25混淆視聽 [ hùn xiáo shì tīng ]

解釋 故意用假象或謊話迷惑人;使人產生錯覺;不易分辨真偽和是非。

出處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顯示出一種極左的麵貌,來憂亂陣容,混淆視聽。」

26強詞奪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釋 指無理強辯;想說成有理的。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27黑白不分 [ hēi bái bù fēn ]

解釋 黑白:黑色和白色,比喻是非、善惡。把黑的說成白的,將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顛倒是非,製造混亂。

出處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可惜一個賣土委員的調查,一個小毛的申明,把事情弄得黑白不分了。」

28不可捉摸 [ bù kě zhuō mō ]

解釋 捉摸:揣測;預料。指對事物無法猜測和估量;也指無法知道對方的用意。

出處 明 謝肇淛《五雜俎 人部四》:「及一廁足,不能自返,而故為不可捉摸之言以掩之。」

29明珠暗投 [ míng zhū àn tóu ]

解釋 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裏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驚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裏。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30是非顛倒 [ shì fēi diān dǎo ]

解釋 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出處 唐 韓愈《施先生墓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31聳人聽聞 [ sǒng rén tīng wén ]

解釋 聳:引起注意;使人吃驚。指故意誇大事實或作過於激動的表情;使人聽到或看了感到震驚。

出處 清 惲敬《雜記》:「豫章大鎮,或書有不可達者,故托辭為此;抑為州將者,以此聳人聽聞,豫絕係援,皆未可知。」

32陰陽兩麵 [ yīn yáng liǎng miàn ]

解釋 當麵一套背後另一套,耍兩麵手法。

出處 浩然《豔陽天》第52章:「特別是那個陰陽兩麵的馬之悅,跟村裏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明來,又跟外地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暗往。」

33白黑不分 [ bái hēi bù fēn ]

解釋 比喻清濁混亂,是非不明。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劉向傳》:「今賢不肖渾淆,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並進。」

34危言聳聽 [ wēi yán sǒng tīng ]

解釋 指故意說些誇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聳聽:使人聽了吃驚;危言:使人吃驚的話。

出處 宋 呂祖謙《呂東萊文集》:「意者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耶!」

35扭曲作直 [ niǔ qū zuò zhí ]

解釋 比喻是非顛倒。

出處 元 嶽伯川《鐵拐李》第一折:「兄弟,您哥哥平日不曾扭曲作直,所以不走不逃。」

36以白為黑 [ yǐ bái wéi hēi ]

解釋 謂顛倒是非。

出處 《呂氏春秋·應同》:「故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

37以偏概全 [ yǐ piān gài quán ]

解釋 以:用;拿;偏:片麵;一方麵;概:概括;全:全部;全麵。以片麵代替全麵。

出處 吳家國《普通邏輯》:「隻有分析地閱讀,才能學得深透,不致囫圇吞棗,一知半解;隻有綜合地閱讀,才能學得完整係統,不致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38是非混淆 [ shì fēi hùn xiáo ]

解釋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現在整個世界,像墨一般黑暗,皂白不分,是非混淆,最大多數人,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

39指鹿作馬 [ zhǐ lù zuò mǎ ]

解釋 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為馬」。

出處 《三國誌 魏誌 鮑勳傳》:「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勳奏絀遣。而曜密表勳私解邕事。昭曰:‘勳指鹿作馬,收付廷尉。’」

40扭是為非 [ niǔ shì wéi fēi ]

解釋 扭:拗弄。指顛倒是非。硬將對的說成錯的。

出處 元·無名氏《活拿蕭天佑》第一折:「誰不知諂佞人是你一個王樞密,你如今扭是為非。」

41調和陰陽 [ diào hé yīn yáng ]

解釋 謂使陰陽有序,風調雨順。舊多指宰相處理政務。

出處 《漢書·貢禹傳》:「調和陰陽,陶治萬物,化正天下,易於決流抑隊。」

42調理陰陽 [ diào lǐ yīn yáng ]

解釋 猶言調和陰陽。

出處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一》:「宰相在上佐天子調理陰陽,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內親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職。」

43陰陽交錯 [ yīn yáng jiāo cuò ]

解釋 指把陰和陽搞差了。後比喻由於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錯。

出處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五回:「聞太師這一回陰陽交錯,一時失計。」

44以黑為白 [ yǐ hēi wéi bái ]

解釋 謂顛倒是非。

出處 《呂氏春秋·應同》:「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45陰陽之變 [ yīn yáng zhī biàn ]

解釋 早晚和季節的變化。

出處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審堂下之陰,而知……陰陽之變。」

46冤假錯案 [ yuān jiǎ cuò àn ]

解釋 冤案、假案、錯案的合稱。

出處 冰心《痛悼胡耀邦同誌》:「他狠抓落實知識分子的冤假錯案的政策。」

47指皂為白 [ zhǐ zào wéi bái ]

解釋 謂混淆黑白,顛倒是非。

出處 元 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動不動神頭鬼臉,投河奔井,拽巷邏街,張舌騙口,花言巧語,指皂為白。」

48刓方為圓 [ wán fāng wéi yuán ]

解釋 《楚辭 九章 懷沙》:「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王逸注:「言人刓削方木,欲以為圜,……以言讒人譖逐放己,欲使改行。」圜,同「圓」。把方的削成圓的。比喻改變忠直之性,隨俗俯仰。

出處 戰國·楚·屈原《楚辭·懷沙》:「刓方以為圓兮,常度未替。」

49陰陽慘舒 [ yīn yáng cǎn shū ]

解釋 古以秋冬為陰,春夏為陽。意為秋冬憂戚,春夏舒快。指四時的變化。語本漢張衡《西京賦》:「夫人在陽時則舒,在陰時則慘。」

出處 語出漢·張衡《西京賦》:「夫人在陽時則舒,在陰時則慘。」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50黃鍾毀棄 [ huáng zhōng huǐ qì ]

解釋 毀:毀壞;棄:拋棄;黃鍾:古樂器;音調最為洪亮。黃鍾被毀壞被拋棄。比喻賢才得不到重用。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51陰陽易位 [ yīn yáng yì wèi ]

解釋 陰和陽交換位置。比喻君弱臣強,君為臣所製。

出處 戰國·楚·屈原《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52指皁為白 [ zhǐ zào wéi bái ]

解釋 謂混淆黑白,顛倒是非。

53不明不暗 [ bù míng bù àn ]

解釋 明:明亮;暗:昏暗。事實真像被歪曲而不清楚。指不怎麼明顯,也不怎麼秘密。

出處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不明不暗,負屈銜冤。」

54燮理陰陽 [ xiè lǐ yīn yáng ]

解釋 燮:調和;理:治理。指大臣輔佐天子治理國事。

出處 《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