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牢記在心的成語

形容牢記在心的成語


1刻骨銘心 [ kè gǔ míng xīn ]

解釋 刻:刻劃;銘:在金屬上刻寫。刻在骨頭上;銘刻在心靈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出處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2鏤骨銘心 [ lòu gǔ míng xīn ]

解釋 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

出處 明 陸采《懷香記 夕陽亭議》:「真是鏤骨銘心,沒齒難泯。」

3鏤骨銘肌 [ lòu gǔ míng jī ]

解釋 比喻牢記不忘。多用為感激之詞。

出處 唐·元稹《謝準朱書撰田弘正碑文狀》:「空懷感涕之心,未獲殺身之所,無任感恩思報,鏤骨銘肌之至。」

4鐫骨銘心 [ juān gǔ míng xīn ]

解釋 鐫:雕刻;銘:刻寫。指牢牢記在心上。

出處 李大釗《國民之薪膽》:「吾國對日關係之痛史,宜鐫骨銘心,紀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

5牽腸掛肚 [ qiān cháng guà dù ]

解釋 牽扯感情的事情在心頭纏繞。形容非常掛念;不放心。

出處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起手時,牽腸掛肚;過後去,喪魄銷魂。」

6秘而不宣 [ mì ér bù xuān ]

解釋 秘:不公開的;引申為隱匿;不能讓別人知道;宣:公開。把知道的消息、情況隱秘起來;不告訴別人。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呂蒙傳》:「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

7斬釘截鐵 [ zhǎn dīng jié tiě ]

解釋 斬:砍斷;截:切斷。砍斷釘子切斷鐵。比喻做事;說話堅決果斷。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洪州雲居道膺禪師》:「師謂眾曰:‘學佛法底人,如斬釘截鐵始得。’」

8言猶在耳 [ yán yóu zài ěr ]

解釋 話音還在耳邊回響。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

9包藏禍心 [ bāo cáng huò xīn ]

解釋 包藏:暗藏;禍心:害人之心。表示心裏藏著壞主意;懷著害人的意圖。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10曆曆在目 [ lì lì zài mù ]

解釋 曆曆: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臨在北窗之下,見州裏人家,曆曆在目。」

11念念不忘 [ niàn niàn bù wàng ]

解釋 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時刻思念;永不忘記。

出處 宋 朱熹《朱子全書 論語》:「其言於忠信篤敬,念念不忘。」

12記憶猶新 [ jì yì yóu xīn ]

解釋 猶:還;仍然。對過去的往事仍然刻記得清清楚楚;好像剛剛發生一樣。形容印象極其深刻。

出處 宋 劉克莊《後村全集跋章南舉千槁》:「多識其士,友去之數十年,猶記憶如新相知;今屈指故友存者十無一二。」

13餘音繞梁 [ yú yīn rào liáng ]

解釋 餘音:音樂演奏後好像還留下樂聲。仿佛遺留下來的樂聲圍著屋打轉轉。形容歌聲、樂聲高亢、悅耳;使人經久不忘。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14山崩地裂 [ shān bēng dì liè ]

解釋 山崩塌;地開裂。多為地震所引起。原用來指災難性的巨大事變。後比喻聲勢之大;變化劇然。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元帝紀》:「山崩地裂,水泉湧出。天惟降災,震驚朕師。」

15耿耿於懷 [ gěng gěng yú huái ]

解釋 耿耿;形容有心事。老是放在心裏;不能忘懷。形容有無法排遣的心事。

出處 宋 文天祥《賀前人正》:「心繞賀星,遙指於軫中,拳拳公壽,雪立於門外,耿耿於懷。」

16半麵不忘 [ bàn miàn bù wàng ]

解釋 半麵:見過麵。見過麵就不遺忘。形容記憶力極強。

出處 《北齊書 楊愔傳》:「其聰記強識,半麵不忘。」

17回味無窮 [ huí wèi wú qióng ]

解釋 回味:吃過好的食物以後的餘味;指從回憶中體會到的意味;窮:窮盡。比喻事後越想;越覺得意味深長。也比喻讀過含意深長的文藝作品後;體會到無限的意趣。

出處 宋 王禹偁《小畜集 卷六 橄欖》詩:「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

18過目不忘 [ guò mù bù wàng ]

解釋 看過一遍就不會忘記;形容記憶力強;也形容給人的印象深刻。

出處 《晉書 苻融載記》:「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時人擬之王粲。」

19銘心刻骨 [ míng xīn kè gǔ ]

解釋 銘、刻:在器物上刻出字跡。刻寫在心上骨上。

出處 明 李開先《林衝寶劍記》:「恩同海嶽,銘心刻骨難忘。」

20銘心鏤骨 [ míng xīn lòu gǔ ]

解釋 形容感受極深,永記不忘。

出處 唐 柳宗元《謝除柳州刺史表》:「銘心鏤骨,無報上天。」

21沒世不忘 [ mò shì bù wàng ]

解釋 一輩子也忘不了。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所以沒世不忘也。」

22沒齒不忘 [ mò chǐ bù wàng ]

解釋 沒齒終生。一輩子也忘不了。

出處 漢 張衡《同聲歌》:「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

23沒齒難忘 [ mò chǐ nán wàng ]

解釋 終身不能忘記。

出處 明 無名氏《四賢記 出家》:「修行報德,慨從我誌,沒齒難忘。」

24過目成誦 [ guò mù chéng sòng ]

解釋 隻要看一遍就能背誦。形容記憶力極強。

出處 《宋史 劉恕傳》:「恕少穎悟,書過目即成誦。」

25銘諸肺腑 [ míng zhū fèi fǔ ]

解釋 比喻永記不忘。

出處 宋·王偁《東都事略·富弼傳》:「敢不置之枕席,銘諸肺腑,終老是戒。」

26銘記不忘 [ míng jì bù wàng ]

解釋 比喻牢記在心,永遠不忘。

出處 梁曉聲《表弟》:「我相信,他將慶幸自己的生活裏出現過那麼一個女孩兒,他將對我終生銘記不忘!」

27鏤心刻骨 [ lòu xīn kè gǔ ]

解釋 形容感念深切,難以忘懷。

出處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6回:「妾等蒙陛下眷愛,鏤心刻骨,沒世難忘。今不幸遭此離亂,陛下欲舍妾身何往?」

28銘感不忘 [ míng gǎn bù wàng ]

解釋 銘:在器物上刻字,比喻記在心裏。深刻地記在心裏,感激不忘。

出處 清·吳趼人《痛史》第七回:「得蒙仗義釋放,已是銘感不忘,厚貺斷不敢受。」

29銘肌鏤骨 [ míng jī lòu gǔ ]

解釋 形容感受極深,永記不忘。

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

30不存芥蒂 [ bù cún jiè dì ]

解釋 芥蒂:本作「蒂芥」,細小的梗塞物,比喻積在心裏的怨恨或不快。心裏不積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寬,氣量大。

出處 漢 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雲夢者八九於其胸中,曾不蒂芥。」

31抱誠守真 [ bào chéng shǒu zhēn ]

解釋 抱:存在心裏。誌在真誠,恪守不違。

出處 魯迅《墳 摩羅詩力說》:「上述諸人,其為品性言行思惟,雖以種族有殊,外緣多別,因現種種狀,而實統於一宗;無不剛健不撓,抱誠守真。」

32切切於心 [ qiè qiè yú xīn ]

解釋 切切:情意懇切的樣子。牢牢地記在心裏。形容殷切思念。

出處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一折:「自從父母亡過,那鄭彩鸞也不知去向,小生常切切於心,不能見麵。」

33銘膚鏤骨 [ míng fū lòu gǔ ]

解釋 同「銘心鏤骨」。

出處 唐·令狐楚《代李仆射謝男賜緋魚袋表》:「銘膚鏤骨,不敢殞墜。」

34鐫心銘骨 [ juān xīn míng gǔ ]

解釋 鐫:雕刻。意同「刻骨銘心」。形容永記不忘。

出處 明·陸采《明珠記·獲蔭》:「漂泊留潭府,荷深思解衣推食,自知慚負;又荷吹噓登雲路,嬌女肯教同赴,這厚德鐫心銘骨。」

35暗氣暗惱 [ àn qì àn nǎo ]

解釋 受了氣悶在心裏。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62回:「又著了那暗氣暗惱在心裏,就是鐵石人也禁不的。」

36銘感五內 [ míng gǎn wǔ nèi ]

解釋 比喻內心非常感激

37銘刻心骨 [ míng kè xīn gǔ ]

解釋 比喻感念極深,永遠不忘。

出處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38刊心刻骨 [ kān xīn kè gǔ ]

解釋 指印象深刻,令人難忘。

出處 聞一多《鄧以蟄題記》:「也沒有一篇不刊心刻骨,博大精深。隻要你肯埋著頭,咬著牙,在岩石裏邊尋求金子。」

39久久不忘 [ jiǔ jiǔ bù wàng ]

解釋 久久:好久,很久。形容印象深刻。

出處 陶鑄《鬆樹的風格》:「雖是坐在車子上,一棵棵鬆樹一晃而過,但它們那種不畏風霜的姿態,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

40永矢弗諼 [ yǒng shǐ fú xuān ]

解釋 決心永遠牢記著。

出處 《詩經 衛風 考盤》:「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41拳拳服膺 [ quán quán fú yīng ]

解釋 拳拳:緊握不舍,引伸為懇切;服膺:銘記心中。形容懇切地牢記不忘。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中庸》:「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