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很保密的成語

形容很保密的成語


1諱莫如深 [ huì mò rú shēn ]

解釋 諱:瞞著不說;深:事件重大。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隱瞞不言。後比喻隱瞞得非常嚴;唯恐別人知道。

出處 《穀梁傳 莊公三十二年》:「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

2滴水不漏 [ dī shuǐ bù lòu ]

解釋 一滴水也都漏不出去。比喻說話做事非常周全、嚴密;沒有絲毫漏失;使人無隙可乘。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公孫官率領軍士,拘獲車仗人等,真個是滴水不漏。」

3萬無一失 [ wàn wú yī shī ]

解釋 指絕對不會出差錯。萬:形容很多;失:差錯。

出處 漢 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4守口如瓶 [ shǒu kǒu rú píng ]

解釋 形容說話謹慎;嚴守秘密。

出處 唐 道世《諸經要集 擇交部 懲過》:「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5瞞天過海 [ mán tiān guò hǎi ]

解釋 瞞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謊言和偽裝蒙蔽別人以達到目的的欺騙行為。

出處 明 阮大铖《燕子箋 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

6謹小慎微 [ jǐn xiǎo shèn wēi ]

解釋 原指對微小的事物也采取謹慎小心的態度;形容非常謹慎。現指對細小的問題過分小心;流於畏縮。

出處 漢 劉安《淮南子 人間訓》:「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

7緘口不言 [ jiān kǒu bù yán ]

解釋 緘:封閉;言:說話。封住嘴巴;不開口說話。

出處 《明史 何遵傳》:「正德間,給事、禦史挾勢淩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8緘口結舌 [ jiān kǒu jié shé ]

解釋 閉口不說話。形容理屈詞窮說不出話來。也指懾於淫威不敢講話。

出處 明 張煌言《上延平王書》:「而所為若是,則其將何所依倚,故不敢緘口結舌,坐觀勝敗。」

9銜枚疾走 [ xián méi jí zǒu ]

解釋 銜:用嘴含;枚:像筷子的東西,兩頭有帶,可係於頸上;疾走:快走。形容夜晚秘密急行軍。

出處 宋 歐陽修《秋聲賦》:「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10秘而不宣 [ mì ér bù xuān ]

解釋 秘:不公開的;引申為隱匿;不能讓別人知道;宣:公開。把知道的消息、情況隱秘起來;不告訴別人。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呂蒙傳》:「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

11步步為營 [ bù bù wéi yíng ]

解釋 步:古時五尺為步;步步:表示距離近;營:軍事營壘。軍隊每前進一步就設下一道營壘。比喻行動謹慎;防備嚴密。現常用來比喻行動、做事謹慎;穩紮穩打。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1回:「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

12理屈詞窮 [ lǐ qū cí qióng ]

解釋 理:道理;理由;屈:短;盡;窮:窮盡。理由站不住腳;無話可說。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禦人耳。」

13天羅地網 [ tiān luó dì wǎng ]

解釋 天空和地麵所張設的羅網。比喻嚴密的包圍圈。多指對敵人、逃犯的嚴密的防範。羅:捕鳥的網。

出處 元 無名氏《鎖魔鏡》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羅地網者,休要走了兩洞妖魔。」

14三緘其口 [ sān jiān qí kǒu ]

解釋 嘴上貼了三次封條。形容言語非常謹慎;或不開口。緘:封;閉。

出處 漢 劉向《說蒼 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15張口結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釋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不能說話。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由於緊張害怕而說不出話來。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舌,麵紅過耳。」

16水泄不通 [ shuǐ xiè bù tōng ]

解釋 泄:泄漏。原意為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擁擠和包圍得非常嚴密。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德山門下,水泄不通,佛事門中,風行草偃。」

17泄露天機 [ xiè lù tiān jī ]

解釋 比喻泄露秘密。

出處 宋 陸遊《醉中草書因戲作此詩》:「臨池勤苦今安有,漏壁工夫古亦稀;稚子問翁新悟處,欲言直恐泄天機。」

18不容置疑 [ bù róng zhì yí ]

解釋 容:容許;疑:懷疑。不容許有什麼懷疑。指真實、正確和可靠。

出處 宋 陸遊《謂南文集》:「蓋其靈響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19閉口不談 [ bì kǒu bù tán ]

解釋 緊閉著嘴不說話或談論秘密。

出處 沈從文《邊城》:「祖父則很快樂的誇獎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許別人來關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這件事便閉口不談。」

20秘而不露 [ mì ér bù lù ]

解釋 嚴守秘密,不肯吐露。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董昭傳》:「秘而不露,使權得誌,非計之上。」

21上樓去梯 [ shàng lóu qù tī ]

解釋 比喻進行極其秘密的謀劃。也比喻誘人上當。

出處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琦乃將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示?’」

22秘而不言 [ mì ér bù yán ]

解釋 見「秘而不露」。

出處 晉·幹寶《搜神記》第七卷:「騁益憂懼,秘而不言。」

23春光漏泄 [ chūn guāng lòu xiè ]

解釋 柳枝泛綠,透露了春天帶來的信息。喻指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露出來。

出處 唐 杜甫《臘日》:「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24微服私行 [ wēi fú sī xíng ]

解釋 微服:平民服裝。私行:秘密出行。舊指皇帝或官吏穿上平民服裝秘密到民間探訪民情或疑難重案。

出處 明·無名氏《鳴鳳記·鄢趙爭寵》:「隻是此行斂些光彩,不可喝道而去,隻得微服私行罷了。」

25詭秘莫測 [ guǐ mì mò cè ]

解釋 詭秘:隱秘難測;莫測:無法揣測。(行動、態度)。隱秘不可捉摸。

出處 宋 劉克莊《後村集 卷十一 和實之續邸報之一》詩:「鬼穀從橫舌,終南詭秘蹤。」

26密不通風 [ mì bù tōng fēng ]

解釋 形容包圍緊密或防衛嚴密,連風也透不進去。

出處 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但要訪的孤兒有影蹤,必然把太平莊上兵圍擁,鐵桶般密不通風。」

27門禁森嚴 [ mén jìn sēn yán ]

解釋 指政府機關門口的警衛極嚴密。

出處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林公館門禁森嚴,進去不得。」

28渾然天成 [ hún rán tiān chéng ]

解釋 形容詩文結構嚴密自然,用詞運典毫無斧鑿痕跡。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出處 唐 韓愈《上襄陽於相公書》:「閣下負超卓之奇才,蓄雄剛之俊德,渾然天成,無有畔岸。」

29盛水不漏 [ chéng shuǐ bù lòu ]

解釋 盛:以器受物。比喻說理嚴密。

出處 梁啟超《霍布士學案》:「霍氏之哲學,理論極密,前呼後應,幾有盛水不漏之觀。」

30點水不漏 [ diǎn shuǐ bù lòu ]

解釋 形容十分周到、嚴密,毫無差失漏洞。

出處 《隋唐演義》第四九回:「羅成見線娘這枝方天戟,使得神出鬼沒,點水不漏。」

31潛德秘行 [ qián dé mì xíng ]

解釋 見「潛德隱行」。

出處 明·宋濂《陳府君墓誌銘》:「其績用昭著者,易於言;而潛德秘行者,難於形容也。」

32地網天羅 [ dì wǎng tiān luó ]

解釋 天羅:張在空中捕鳥的網。天空地麵,遍張羅網。指上下四方設置的包圍圈。比喻對敵人、逃犯等的嚴密包圍。

出處 《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離陰府恓惶難,又值天羅地風災。」元 無名氏《鎖魔鏡》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羅地網者,休要走了兩洞妖魔。」

33密而不宣 [ mì ér bù xuān ]

解釋 宣:公開。保守秘密,不肯公開宣布。

34緘口如瓶 [ jiān kǒu rú píng ]

解釋 緘口:閉口不言。指說話謹慎,嚴守秘密。

出處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無名氏遍滿·閨怨>》:「想你掩耳偷鈴,為你緘口如瓶。」

35蹙金結繡 [ cù jīn jié xiù ]

解釋 形容文章精美,結構嚴密。

出處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敘不遇》:「趙牧不知何人。大中、鹹通中,斅李長吉為短歌,可謂蹙金結繡,而無痕跡。」

36鉤玄獵秘 [ gōu xuán liè mì ]

解釋 探取精微,搜尋奧秘。

出處 清·陳田《明詩紀事戊簽·江暉》:「景孚為文,鉤玄獵秘,雜以古文奇字。」

37刁鬥森嚴 [ diāo dǒu sēn yán ]

解釋 刁鬥:古時行軍,在晚上敲擊以報時或報警的用具。森嚴:整肅,整飭。防衛嚴密。形容軍隊的營地戒備森嚴。

38風語不透 [ fēng yǔ bù tòu ]

解釋 形容異常嚴密。

39抽秘騁妍 [ chōu mì chěng yán ]

解釋 抒發深意,施展美才。

出處 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林·四六》:「本朝既廢詞賦,此道亦置不講,惟世宗奉玄,一時撰文諸大臣,竭精力為之,如嚴分宜、徐華亭、李餘姚,召募海內名士幾遍,爭新鬥巧,幾三十年,其中豈少抽秘騁妍可垂後世者。」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