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聲音非常多的成語

形容聲音非常多的成語


1七嘴八舌 [ qī zuǐ bā shé ]

解釋 形容人多嘴雜;議論紛紛。也比喻讓別人充分發表意見。

出處 《好逑傳》第五回:「眾人正跑得有興頭上,忽被鐵公子攔住,便七嘴八舌地亂嚷。」

2人聲鼎沸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解釋 鼎沸:鼎水沸騰;原比喻形勢不安定;現比喻聲音嘈雜。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一樣。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劉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隻聽得人聲鼎沸。」

3人喊馬嘶 [ rén hǎn mǎ sī ]

解釋 嘶:馬叫。人人在呐喊;馬在嘶叫。形容喧鬧嘈雜的聲音。

出處 明 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4卷:「隻聽得外麵喧嚷,似有人喊馬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

4沸反盈天 [ fèi fǎn yíng tiān ]

解釋 沸:翻滾;反:翻轉;盈:充滿。沸騰翻滾的聲浪喧天。形容人聲嘈雜喧囂;亂成一片。

出處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隻見外麵的人雪片打進來,沸反盈天,喊聲不絕。」

5人歡馬叫 [ rén huān mǎ jiào ]

解釋 人在呼喊,馬在嘶鳴。形容一片喧鬧聲。

出處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隻聽得外麵喧嚷,似有人喊馬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了。」

6蜩螗沸羹 [ tiáo táng fèi gēng ]

解釋 蜩:蟬;螗:蟬的一種,體小,背青綠色,鳴聲清圓;沸:開水翻騰。象蟬的叫,象沸湯的翻滾。形容社會動亂。

出處 《詩經 大雅 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7一哄而散 [ yī hòng ér sàn ]

解釋 經過一陣喧鬧後馬上就散開了。

出處 明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看的人見沒得買了,一哄而散。」

8雷霆萬鈞 [ léi tíng wàn yūn ]

解釋 雷霆:暴雷;霹靂;鈞:古代的重量單位;一鈞合15公斤。形容威力極大;不可阻擋。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賈山傳》:「雷霆之所擊,無不摧折者;萬鈞之所壓,無不糜滅者。」

9亂七八糟 [ luàn qī bā zāo ]

解釋 形容亂糟糟的樣子;毫無條理或秩序。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裏的圖書字畫,家夥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潔,不像公坊以前亂七八糟的樣子了。」

10無理取鬧 [ wú lǐ qǔ nào ]

解釋 鬧:吵鬧;搗亂。沒有道理;故意吵鬧、搗亂。

出處 唐 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鳴聲相呼和,無理隻取鬧。」

11驚天動地 [ jīng tān dòng dì ]

解釋 驚:驚動;動:震撼。驚動上天;震動大地。形容聲音極大或聲勢影響極大。

出處 唐 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12響徹雲霄 [ xiǎng chè yún xiāo ]

解釋 徹:貫通;雲霄:高空。形容聲音響亮,好象可以穿過雲層,直達高空。

出處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6回:「這一笛兒,真吹得響徹雲霄,鸞翔鳳舞,樓下千千萬萬的人,都定睛側耳,寂然無聲。」

13抑揚頓挫 [ yì yáng dùn cuò ]

解釋 抑:降低;挫:轉折。形容聲音高低起伏;節奏分明;和諧悅耳。一般指音樂、朗誦。有時也指文學作品。

出處 宋 張戎《歲寒堂詩話》卷上:「而子建詩,微婉之情,灑落之韻,抑揚頓挫之氣,固不可以優劣論也。」

14如雷貫耳 [ rú léi guàn ěr ]

解釋 貫:穿透。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

出處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聞元帥大名,如雷貫耳。」

15響遏行雲 [ xiǎng è xíng yún ]

解釋 遏:阻止。指聲音高入雲霄;把浮動著的雲彩也阻止了。形容歌聲嘹亮有力;悅耳動聽。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湯問》:「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16不可開交 [ bù kě kāi jiāo ]

解釋 開:解開;交:糾纏。不能解脫糾纏。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4回:「吳讚善聽到這裏,便氣的不可開交。」

17餘音繞梁 [ yú yīn rào liáng ]

解釋 餘音:音樂演奏後好像還留下樂聲。仿佛遺留下來的樂聲圍著屋打轉轉。形容歌聲、樂聲高亢、悅耳;使人經久不忘。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18吵吵鬧鬧 [ chǎo chǎo nào nào ]

解釋 故意發出各種爭吵聲的情況。

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3回:「若是那些小人知道,來這門首吵吵鬧鬧,卻怎麼了?」

19沸沸揚揚 [ fèi fèi yáng yáng ]

解釋 沸沸:水翻滾的樣子;揚:掀動;升騰。開水翻滾;氣泡升騰的樣子。比喻人聲喧擾、議論紛紛。形容熙來攘往;非常熱鬧的情景。

出處 《山海經 西山經》:「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

20大吵大鬧 [ dà chǎo dà nào ]

解釋 激烈地爭吵。指爭論各方並無嚴重分歧而進行毫無秩序的爭吵騷動。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五回:「正吃得香甜時,忽聽得門口大吵大鬧起來,倉樵臉上忽紅忽白。」

21震耳欲聾 [ zhèn ěr yù lóng ]

解釋 耳朵都要振聾了。形容很大;特別響。

出處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裏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

22珠圓玉潤 [ zhū yuán yù rùn ]

解釋 像珍珠那樣渾圓;像美玉那樣潤澤。形容皮膚、歌喉;文筆等圓潤而富有光彩。潤:潤滑;光滑。

出處 明 汪珂玉《珊瑚網 名畫題跋》:「黃鶴仙翁寄餘詩畫,兩學賢友俱有和章,明窗展玩,珠圓玉潤,照耀後先。」

23娓娓動聽 [ wěi wěi dòng tīng ]

解釋 形容善於講話;使人喜歡聽。娓娓:說話連續不倦的樣子。

出處 清 黃雲鴻《福惠全書 刑名部》:「若言入耳,娓娓可聽。」

24鑼鼓喧天 [ luó gǔ xuān tiān ]

解釋 喧:聲音大。鑼鼓的聲音震天響。用敲鑼打鼓來表示喜慶的意思。

出處 元 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早來到北邙前麵,猛聽的鑼鼓喧天,那軍不到三千,擁出個將一員,雄糾糾威風武藝顯。」

25山崩地裂 [ shān bēng dì liè ]

解釋 山崩塌;地開裂。多為地震所引起。原用來指災難性的巨大事變。後比喻聲勢之大;變化劇然。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元帝紀》:「山崩地裂,水泉湧出。天惟降災,震驚朕師。」

26燕語鶯聲 [ yàn yǔ yīng shēng ]

解釋 燕子的語音;黃鶯的歌聲。原形容美好的春光。後形容女子聲音宛轉動聽。

出處 元 關漢卿《金線池》楔子:「嫋娜複輕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語若流鶯聲似燕,丹青,燕語鶯聲怎畫成?」

27敲鑼打鼓 [ qiāo luó dǎ gǔ ]

解釋 ①謂歡慶祝賀。②形容大造聲勢,大肆進行輿論宣揚。

出處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取得那麼大的勝利,人家服服貼貼,敲鑼打鼓。」

28振聾發聵 [ zhèn lóng fā kuì ]

解釋 使聾子都受到振動和醒悟(發:開啟;聵:耳聾)。比喻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出處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29震天動地 [ zhèn tiān dòng dì ]

解釋 震動了天地。形容聲勢浩大。

出處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 河水》:「壁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湧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30鬧鬧哄哄 [ nào nào hōng hōng ]

解釋 吵吵鬧鬧,指喧鬧的場麵。

出處 張潔《沉重的翅膀》:「剛才還是鬧鬧哄哄的一桌子人,一時全都靜了下來,想著心事的樣子。」

31發聾振聵 [ fā lóng zhèn kuì ]

解釋 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也能聽到。發:開啟;振:振動;聵:耳聾。比喻言論文章等喚醒麻木糊塗的;給人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

出處 清 蕊珠舊史《京塵雜錄 廠年玉筍誌》:「如洛鍾之應銅山,蒲牢夜半鳴,足以發聾振聵。」

32聲如洪鍾 [ shēng rú hóng zhōng ]

解釋 洪:大。形容說話或歌唱的聲音洪亮,如同敲擊大鍾似的。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七十二回:「憶胥目如閃電,聲如洪鍾。」

33揚鈴打鼓 [ yáng líng dǎ gǔ ]

解釋 比喻大聲張揚。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要是一點子小事便揚鈴打鼓,亂折騰起來,不成道理。」

34鼓樂喧天 [ gǔ yuè xuān tiān ]

解釋 鼓:彈奏。喧天:聲音大而嘈雜。彈奏著各種樂器,聲響大得直衝雲天。

出處 《五代史平話 漢史》:「笙歌聒地,鼓樂喧天。」

35要死要活 [ yào sǐ yào huó ]

解釋 形容鬧得很凶。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那婆娘索性抓破臉皮,反要死要活,分毫不讓。」

36叫叫嚷嚷 [ jiào jiào rǎng rǎng ]

解釋 大叫大嚷,吵吵鬧鬧。

出處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一章:「他們把碗筷敲得震天價響,踏泥帶水、叫叫嚷嚷地跑過院壩,向南麵總務處那一排窯洞的牆根下蜂擁而去。」

37撼天震地 [ hàn tiān zhèn dì ]

解釋 撼:搖動;震:震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

出處 《三國誌 魏誌 文帝紀》裴鬆之注:「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於時天震地駭。《水經注 河水》:「濤湧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38擂鼓篩鑼 [ léi gǔ shāi luó ]

解釋 擂鼓:急擊鼓。篩鑼:敲鑼。敲鑼打鼓。形容大聲吵鬧。也比喻竭力把事情誇大。

出處 元 杜仁傑《耍孩兒 莊家不識構闌》曲:「抬頭覷是個鍾樓模樣,往下覷卻是人旋窩。見幾個婦女向台兒上坐,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

39鼓吹喧闐 [ gǔ chuī xuān tián ]

解釋 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

出處 《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離店家不上五六裏之地,隻是後麵鼓吹喧闐,回頭觀看,燈火燭天。」

40雞聲鵝鬥 [ jī shēng é dòu ]

解釋 比喻吵吵鬧鬧,彼此不和。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從今咱們兩個丟開手,省得雞聲鵝鬥,叫別人笑話。」

41雞爭鵝鬥 [ jī zhēng é dòu ]

解釋 比喻吵吵鬧鬧,彼此不和。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從今咱們兩個丟開手,省得雞爭鵝鬥,叫別人笑。」

42天震地駭 [ tiān zhèn dì hài ]

解釋 震:震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有時形容事件、場麵令人驚駭。

出處 《三國誌 魏誌 文帝紀》裴鬆之注:「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於時天震地駭。」

43如雷灌耳 [ rú léi guàn ěr ]

解釋 亦作「如雷貫耳」。①形容聲音大(多指語音)。②形容人的名聲很大。

出處 《三國誌平話》卷中:「‘吾乃燕人張翼德,誰敢共吾決死?’叫聲如雷灌耳,橋梁皆斷。」

44家反宅亂 [ jiā fǎn zhái luàn ]

解釋 見「家煩宅亂」。

出處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月娘道:‘他見你家反宅亂要去,你管他腿事?’」

45家煩宅亂 [ jiā fán zhái luàn ]

解釋 家中上下不得安寧。形容在家裏喧嘩吵鬧。

出處 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母親,不要家煩宅亂,枉惹人恥笑,我則今日辭了母親,我往汴京尋我舅舅,自作個營運去。」

46翻江攪海 [ fān jiāng jiǎo hǎi ]

解釋 形容水勢浩大。多喻力量或聲勢非常壯大。也形容吵鬧得很凶或事情搞得亂七八糟。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三回:「龍能噴雲曖霧,播土揚沙。有巴山捎嶺的手段,有翻江攪海的神通。」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四回:「指揮說地談天口,來誘翻江攪海人。」

47家翻宅亂 [ jiā fān zhái luàn ]

解釋 形容家裏吵吵鬧鬧,不得安寧。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6回:「你想那一年,我說了林姑娘要回南去,把寶玉沒急死了,鬧得家翻宅亂。」

48揚鑼搗鼓 [ yáng luó dǎo gǔ ]

解釋 揚:搖。比喻大聲張揚,喧嘩吵鬧。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23回:「料想雯青這回必然要揚鑼搗鼓的大鬧,所以張夫人身雖在這邊,心卻在那邊。」

49穿雲裂石 [ chuān yún liè shí ]

解釋 穿破雲天,震裂石頭。形容聲音高亢嘹亮。

出處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 東坡一》:「既奏新曲,又快作數弄,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坐客皆引滿醉倒。」

50暢叫揚疾 [ chàng jiào yáng jí ]

解釋 指大吵大鬧。「暢叫」即「唱叫」,吵鬧之意。「揚疾」猶嚷唧,亦吵鬧之意。

出處 元 楊暹《劉行首》第四折:「可笑愚癡,不辨個高低,暢叫揚疾。」

51一傅眾咻 [ yī fù zhòng xiū ]

解釋 傅:教導;咻:喧鬧。一個人教導,眾人吵鬧幹擾。比喻不能有什麼成就。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52金鼓喧闐 [ jīn gǔ xuān tián ]

解釋 金鼓:金鉦和鼓。喧闐:聲音大。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亦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

出處 清 金捧閶《守一齋筆記 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53雀喧鳩聚 [ què xuān jiū jù ]

解釋 形容紛亂吵鬧。

出處 唐·羅隱《題潤州妙善前石羊》詩:「還有市薼沽酒客,雀喧鳩聚話蹄涔。」

54聒聒噪噪 [ guō guō zào zào ]

解釋 吵吵鬧鬧。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2回:「走到一個土岡子上,叢叢雜雜,有些樹木,就林子裏睡到天明,心中憂悶,隻聽得樹枝上喜雀聒聒噪噪。」

55啾啾唧唧 [ jiū jiū jī jī ]

解釋 象聲詞。小細聲。形容蟲、鳥等細碎的叫聲或吵鬧。

出處 元·周文質《叨叨令·悲秋》:「叮叮當當鐵馬兒乞留玎琅鬧,啾啾唧唧促織兒依柔依然叫。」

56眾口囂囂 [ zhòng kǒu xiāo xiāo ]

解釋 囂:喧嚷,吵嚷。大家都吵吵嚷嚷地說著

出處 唐·韓愈《子產不毀鄉校煩》:「遊於鄉之校,眾口囂囂。」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