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沒有任何隱瞞的成語

形容沒有任何隱瞞的成語


1後患無窮 [ hòu huàn wú qióng ]

解釋 患:災難、憂患;窮:盡。指今後的憂患是沒有窮盡的。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魏誌 武帝紀》:「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

2開誠布公 [ kāi chéng bù gōng ]

解釋 開誠:敞開胸懷;表示誠意;布公:公正無私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指坦白無私、誠懇公正地亮出自己的見解。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蜀誌 諸葛亮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3銷聲匿跡 [ xiāo shēng nì jì ]

解釋 不出聲;不露麵。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露麵。銷:消失。

出處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遊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4喬裝打扮 [ qiáo zhuāng dǎ bàn ]

解釋 喬:假;喬妝:改變服裝、容顏。指用手段改變原來的麵貌。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自己卻喬裝打扮的,雇了一隻小船,帶了兩個家丁,沿路私訪而來。」

5心腹之患 [ xīn fù zhī huàn ]

解釋 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心腹:這裏指內部;患:禍害。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陳蕃傳》:「今寇賊在處,四支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

6藏汙納垢 [ cáng wū nà gòu ]

解釋 汙、垢:肮髒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出處 清 孫雨林《皖江血 定計》:「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殘山,洗盡這二百年藏汙納垢。」

7一手遮天 [ yì shǒu zhē tiān ]

解釋 一隻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權勢;玩弄手段;蒙蔽群眾。

出處 唐 曹鄴《讀李斯傳》詩:「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8不明不白 [ bù míng bù bái ]

解釋 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

出處 明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李生)常與這些輕薄少年,成群結隊,馳馬試劍,黑夜裏往來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麼不明不白的事。」

9拾金不昧 [ shí jīn bù mèi ]

解釋 昧:隱瞞;金:原指金錢;現泛指錢物;拾到東西不藏起來據為己有。

出處 清 李綠園《歧路燈》:「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10據為己有 [ jù wéi jǐ yǒu ]

解釋 據:占據。以不正當的手段占據國家、集體或他人的錢、財、物品等。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我故倡為析居之儀,將大宅良田,強奴巧婢,悉據為己有。」

11甘心情願 [ gān xīn qíng yuàn ]

解釋 出於自願;毫不勉強。甘心:心裏樂意。

出處 宋 王明清《摭青雜說 項四郎》:「此事兒甘心情願也。」

12難言之隱 [ nán yán zhī yǐn ]

解釋 言:說;隱:隱衷;隱情;藏在內心深處的事。難以說出口的隱衷。

出處 清 錢謙益《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鬱難言之隱。」

13奮發有為 [ fèn fā yǒu wéi ]

解釋 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出處 《元史 陳祖仁傳》:「孰不欲奮發有為,成不世之功。」

14無所作為 [ wú suǒ zuò wéi ]

解釋 作為:做出成績。指工作中安於現狀;缺乏創造性。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然黃帝亦曾用兵戰鬥,亦不是全然無所作為也。」

15瞞天過海 [ mán tiān guò hǎi ]

解釋 瞞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謊言和偽裝蒙蔽別人以達到目的的欺騙行為。

出處 明 阮大铖《燕子箋 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

16若隱若現 [ ruò yǐn ruò xiàn ]

解釋 好像隱沒了;又好像現出了。形容隱隱約約、依稀可見的狀態。

出處 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無滅無生,曆千劫而不古;若隱若現,運有福而長今。」

17雄心壯誌 [ xióng xīn zhuàng zhì ]

解釋 偉大的理想;宏偉的誌願。

出處 宋 歐陽修《蘇才翁挽詩二首》:「柳岸撫柩送歸船,雄心壯誌兩崢嶸,誰謂中年誌不成。」

18出頭露麵 [ chū tóu lù miàn ]

解釋 在人多的場合公開出現;也指在眾人麵前出風頭表現自己;又常因出現於公共場合而出名。還指出麵活動、做事、講話。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孫二娘從小出頭露麵,況是過來人,慣家兒,也不害什麼羞恥。」

19欺上瞞下 [ qī shàng mán xià ]

解釋 對上欺騙,博取信任;對下隱瞞,掩蓋真相。

出處 唐 元結《奏免科率狀》:「忝官屍祿,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20藏垢納汙 [ cáng gòu nà wū ]

解釋 垢、汙:肮髒的東西;納:容納。比喻包容壞人壞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夠容忍有損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汙納垢」。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21諱疾忌醫 [ huì jí jì yī ]

解釋 諱:忌諱;疾:疾病;忌:怕。有病不肯說;又怕見醫生;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願改正。

出處 宋 周敦頤《周子通書 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22遮遮掩掩 [ zhē zhē yǎn yǎn ]

解釋 指要隱瞞某種真相而行為不爽利。

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卷:「這裏小姐,起初害羞,遮遮掩掩。今番背卻夫人,一般也老落起來。」

23臥虎藏龍 [ wò hǔ cáng lóng ]

解釋 指隱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也指隱藏不露的人才。

出處 北周·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24藏龍臥虎 [ cáng lóng wò hǔ ]

解釋 龍、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隱藏著的龍;睡臥著的虎。比喻潛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或英雄。

出處 北周 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25不甘雌伏 [ bù gān cí fú ]

解釋 甘:甘心,情願;雌伏:雌鳥伏在那兒不動,比喻隱藏,不進取。比喻不甘心處於無所作為的境地。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趙典傳》:「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

26危機四伏 [ wēi jī sì fú ]

解釋 到處隱藏著危險的禍根。

出處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樂觀。上海此時也是危機四伏。」

27明火執杖 [ míng huǒ zhí zhàng ]

解釋 點著火把,拿著武器。原指公開搶劫。後比喻公開地、毫不隱藏地幹壞事。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40回:「那借金銀人,身貧無計,結成凶黨,明火執杖,白日殺上我門。」

28消聲匿跡 [ xiāo shēng nì jì ]

解釋 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麵。形容隱藏起來,不再出現。

出處 語出《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讚》:「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29瞞上欺下 [ mán shàng qī xià ]

解釋 蒙騙上級,壓迫下屬和人民。

出處 丁玲《太陽照在桑幹河上》:「至今還不能替老百姓想,瞞上欺下,咱簡直不是個人啦!」

30隱隱約約 [ yǐn yǐn yuē yuē ]

解釋 指看起來或聽起來模糊,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隻見山坡旁隱隱約約,倒象攛出一箭,直向大蟲麵上射去。」

31暗藏殺機 [ àn cáng shā jī ]

解釋 隱藏殺人的念頭。比喻潛在危險。

32匿影藏形 [ nì yǐng cáng xíng ]

解釋 隱藏形跡;不露真相。

出處 元 高文秀《黑旋風》:「我隻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33匿跡潛形 [ nì jì qián xíng ]

解釋 匿: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潛:隱藏。躲藏起來,不露形跡。

出處 元 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我隻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34壞人壞事 [ huài rén huài shì ]

解釋 有害於社會的人或事。

出處 毛澤東《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不了解縣區鄉三級幹部中存在著許多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的壞人壞事。」

35家賊難防 [ jiā zéi nán fáng ]

解釋 家賊:家庭內部的小偷。家庭內部的小偷難以防備。形容內部的奸賊、隱患等難以察覺。

出處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同安誌祥師法嗣》:「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

36鏟跡銷聲 [ chǎn jì xiāo shēng ]

解釋 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麵。

出處 《晉書·儒林傳論》:「若仲寧之清貞守道,抗誌柴門;行齊之居室屢空,棲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鏟跡銷聲;宣子之樂道安貧,弘風闡教;斯並通儒之高尚者也。」

37發奸擿伏 [ fā jiān tì fú ]

解釋 發、擿:揭發;奸:奸臣,壞人;伏:指隱瞞壞事。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廣漢傳》:「其發奸擿伏如神。」

38東遮西掩 [ dōng zhē xī yǎn ]

解釋 指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別件事,或者有些東扯西拽,東遮西掩,東三西四,不容易說話。」

39改名換姓 [ gǎi míng huàn xìng ]

解釋 改換了原來的姓名。

出處 宋 朱熹《答孫敬甫》:「不必如此隱諱遮藏,改名換姓,欲以欺人,而人不可欺。」

40暗礁險灘 [ àn jiāo xiǎn tān ]

解釋 暗礁:隱沒在水中的岩石;險灘:水流湍急的地方。比喻隱藏的禍患和危險。

41欺三瞞四 [ qī sān mán sì ]

解釋 一再欺騙隱瞞。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一聞之時,心頭火起,大罵尤辰無理,做這等欺三瞞四的媒人,說騙人家女兒。」

42積薪厝火 [ jī xīn cuò huǒ ]

解釋 薪:柴草;厝:同:「措」,放置。把火放在柴堆下麵。比喻隱藏著很大的危險,後患無窮。

出處 《漢書·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43羞花閉月 [ xiū huā bì yuè ]

解釋 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隱藏。

出處 明 湯顯祖《牡丹亭》第十出:「不堤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44隱跡埋名 [ yǐn jì mái míng ]

解釋 隱藏行蹤、埋沒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出處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或有山間林下,懷才抱德,隱跡埋名。」

45韜光晦跡 [ tāo guāng huì jì ]

解釋 韜光:把才華隱藏起來;晦跡:不讓人知道自己的蹤跡。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處 《高僧傳》:「釋僧同,韜光晦跡,人莫能知,居寒山。」

46晦跡韜光 [ huì jì tāo guāng ]

解釋 晦、韜:隱藏;跡:蹤跡;光:指才華。指將自己的才華隱藏起來,不使外露。

出處 元 王仲元《江兒水 歎世》:「竹冠草鞋粗布衣,晦跡韜光計。」

47銷聲匿影 [ xiāo shēng nì yǐng ]

解釋 見「銷聲避影」。

出處 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南彙李高士》:「又不見遺民尚有葉與熊,棄家削發空王宮,銷聲匿影將毋同。」

48銷聲斂跡 [ xiāo shēng liǎn jì ]

解釋 猶言銷聲匿跡。

出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遊資中郡,銷聲斂跡。」

49欺上罔下 [ qī shàng wǎng xià ]

解釋 對上欺騙,博取信任;對下隱瞞,掩蓋真相。

出處 唐 元結《奏免科率狀》:「忝官屍祿,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50喬妝打扮 [ qiáo zhuāng dǎ bàn ]

解釋 見「喬裝打扮」。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串店的妓女,喬妝打扮的來給強盜作眼線兒看道兒,不可不防。」

51養晦韜光 [ yǎng huì tāo guāng ]

解釋 謂隱藏行跡和才能,不露鋒芒。

出處 清·王韜《淞濱瑣話·羅浮幻跡》:「苟能養晦韜光,始許了卻前緣,重聯仙侶。」

52減灶之計 [ jiǎn zào zhī jì ]

解釋 在戰爭中隱瞞自己軍隊的實力來麻痹敵人。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53匿跡隱形 [ nì jì yǐn xíng ]

解釋 隱:隱藏。隱藏形跡,不使人知。

出處 元 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那廝口內頑涎望著我麵上零,再不和他親折征,我隻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54埋聲晦跡 [ mái shēng huì jì ]

解釋 猶銷聲匿跡。

出處 《南史·蕭修傳》:「修靜恭自守,埋聲晦跡。」

55聲銷跡滅 [ shēng xiāo jì miè ]

解釋 銷:通「消」,消失。不公開露麵與說話。指隱藏形跡。

出處 《北齊書·魏收傳》:「其舒也濟世成務,其卷也聲銷跡滅。」

56昧地瞞天 [ mèi dì mán tiān ]

解釋 欺騙天地。比喻昧著良心,隱瞞事實或以謊言騙人。

出處 明 無名氏《活拿蕭天佑》頭折:「你這般昧地瞞天,諂佞奸僻。」

57昧地謾天 [ mèi dì mán tiān ]

解釋 比喻昧著良心隱瞞真實情況,用謊言欺騙他人。亦作「昧地瞞天」。

出處 金侯善淵《酹江月》詞:「昧地謾天,多能已會,以巧翻為拙。」

58消聲匿影 [ xiāo shēng nì yǐng ]

解釋 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麵。形容隱藏起來,不再出現。

出處 語出《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讚》:「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59消聲滅跡 [ xiāo shēng miè jì ]

解釋 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麵。形容隱藏起來,不再出現。

出處 《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讚》:「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60潛休隱德 [ qián xiū yǐn dé ]

解釋 隱藏美德。

出處 明·方孝孺《宋氏為善堂記》:「而推榮二代,潛休隱德,見稱於聖主,而大白於四方。」

61潛光隱耀 [ qián guāng yǐn yào ]

解釋 隱藏光采。常指隱居。

出處 《後漢書·鄭玄傳》:「又南山四皓有園公、夏黃公,潛光隱耀,世嘉其高,皆悉稱公。」

62潛形匿跡 [ qián xíng nì jì ]

解釋 隱蔽形跡,不露真相。

出處 宋·王讜《唐語林·豪爽》:「狡吏奸豪,潛形匿跡。」

63瞞天席地 [ mán tiān xí dì ]

解釋 瞞:隱瞞實情。指瞞上欺下,一手遮天。

出處 清·洪楝園《警黃鍾》第三出:「說鄰封安然無事,那日問環球公法,誰是誰非。他瞞天席地,不令主知。」

64納垢藏汙 [ nà gòu cáng wū ]

解釋 垢、汙:肮髒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出處 《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汙,山藪藏疾。」

65納汙藏疾 [ nà wū cáng jí ]

解釋 納:接受;疾:弊病,缺點。包藏容納罪過缺失。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66藏頭漏影 [ cáng tóu lòu yǐng ]

解釋 藏:隱藏。把頭藏起來,卻露出影子。形容遮遮掩掩,不明不白。

出處 元·佚名《鴛鴦被》:「當初也無定無媒證,做的來藏頭漏影。」

67謾天謾地 [ màn tiān màn dì ]

解釋 猶言謾天昧地。

出處 元·劉一清《錢塘遺事·雪詞》:「賈相國當國,陳藏一作《雪詞》譏之,詞曰:‘沒巴沒鼻,霎時間,做出謾天謾地。’」

68躲躲藏藏 [ duǒ duǒ cáng cáng ]

解釋 躲:避開,隱藏。指遮遮掩掩,不敢正麵麵對。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5回:「那小芸二爺也有些鬼鬼頭頭的。什麼時候又要看人,什麼時候又躲躲藏藏的,可知也是個心術不正的貨。」

69銷聲避影 [ xiāo shēng bì yǐng ]

解釋 猶言銷聲匿跡。

出處 唐·孫揆《令應傳》:「妾又以夫族得罪於天,未蒙上帝昭雪,所以銷聲避影,而自困如是。」

70隱跡藏名 [ yǐn jì cáng míng ]

解釋 隱藏蹤跡,隱瞞住真姓實名。

71韜光斂跡 [ tāo guāng liǎn jì ]

解釋 同「韜光晦跡」。

出處 明·袁宏道《德山塵譚》:「學道人須是韜光斂跡,勿露鋒芒,故曰潛曰密。」

72父為子隱 [ fù wéi zǐ yǐn ]

解釋 父親為兒子隱藏劣跡。

出處 《論語·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73白龍魚服 [ bái lóng yú fú ]

解釋 白龍化為魚在淵中遊。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分,改裝出行。

出處 西漢 劉向《說苑 正諫》:「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74變姓埋名 [ biàn xìng mái míng ]

解釋 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不讓別人知道。

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9回:「即將所有金銀犒賞三軍,涕泣起行,退居濮州雷夏澤中,變姓埋名,農樵為樂。」

75寸心不昧 [ cùn xīn bù mèi ]

解釋 寸心:區區之心;昧:隱藏。指不昧良心。

出處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不將王法依,平將百姓欺,早難道寸心不昧。」

76心腹之害 [ xīn fù zhī hài ]

解釋 心腹:比喻要害。指體內致命的疾病。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患。

出處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虞詡傳》:「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據三輔心腹之害者,以涼州在後故也。」

77改名易姓 [ gǎi míng yì xìng ]

解釋 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為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出處 明 餘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三:「其後往往私創庵院,濫將無籍之徒收充,亦有逃軍囚匠改名易姓,削發頂冠,人莫之識。」

78欺君之罪 [ qī jūn zhī zuì ]

解釋 欺騙君主的罪行。

出處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且煌煌天語,誰敢有違,以自取欺君之罪。」

79藏形匿影 [ cáng xíng nì yǐng ]

解釋 藏、匿:隱藏。隱藏形跡,不露真相。

出處 《鄧析子 無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無私。」

80隱跡潛蹤 [ yǐn jì qián zōng ]

解釋 潛:深藏;蹤:蹤跡。隱藏自己的行蹤。

出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22回:「見是行者落下雲來,卻又收了寶杖,一頭淬下水,隱跡潛蹤,渺然不見。」

81匿跡銷聲 [ nì jì xiāo shēng ]

解釋 指隱藏進來或不公開露麵。

出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錦江,然畏穎川知之,遂旅遊資中郡,銷聲匿跡,惟恐人知。」

82弢跡匿光 [ tāo jì nì guāng ]

解釋 弢:同「韜」。隱藏行跡與光彩。

出處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彭越觀時,弢跡匿光,人具爾瞻。」

83摘奸發伏 [ tī jiān fā fú ]

解釋 摘:通「擿」,揭發;發伏:檢舉;伏:隱藏。揭發檢舉隱藏的壞人壞事。

出處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真摘奸發伏如神,皆此類也。」

84擿伏發隱 [ niǎo fú fā yǐn ]

解釋 擿:揭露。伏:隱藏。發:揭發。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伏」、「擿伏發奸」。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蒞任之後,擿伏發隱,不畏豪橫,不上半年,治得縣中奸尻斂跡,盜賊潛蹤,人民悅服。」

85擿奸發伏 [ yuán jiān fā fú ]

解釋 揭露舉發隱秘的奸人和壞事。

出處 晉·陳壽《三國誌·魏誌·倉慈傳》:「或哀矜折獄,或推誠惠愛,或治身清白,或擿奸發伏,鹹為良二千石。」

86潛光匿曜 [ qián guāng nì yào ]

解釋 見「潛光隱耀」。

出處 南朝·梁·王僧孺《懺悔禮佛文》:「自雙樹八枝,潛光匿曜;寶城不梓,慧扇方掩。」

87潛光隱德 [ qián guāng yǐn dé ]

解釋 謂隱藏德才。

出處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道淵》:「眾經數論,靡不通達,而潛光隱德,世莫之知。」

88盤龍臥虎 [ pán lóng wò hǔ ]

解釋 盤;盤旋;屈曲。盤屈的龍;臥居的虎。常比喻隱藏的人才。

89謾天昧地 [ mán tiān mèi dì ]

解釋 指無限製地隱瞞一切真實情況騙人。

出處 金 馬鈺《滿庭芳 歎世》詞:「鎮日謾天昧地,不顧神明。」

90難伸之隱 [ nán shēn zhī yǐn ]

解釋 隱:隱衷,隱情。隱藏在內心深處難以說出口的隱衷。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3回:「姑娘也就難免有難伸之隱。」

91韜光養晦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解釋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處 《蕩寇誌》第76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92韜光滅跡 [ tāo guāng miè jì ]

解釋 謂隱藏自己行跡,不使外人得知。

出處 唐·無名氏《靈應傳》:「妾之先宗,羞共戴天。慮其後患,乃率其族,韜光滅跡,易姓變名,避仇於新平真寧縣安村。」

93韜光用晦 [ tāo guāng yòng huì ]

解釋 同「韜光養晦」。

出處 唐·黃滔《知白守黑賦》:「聖人所以立言於彼,垂訓於後,將令學者得韜光用晦之機,不使來人有衒實矜華之醜。」

94韜光隱晦 [ tāo guāng yǐn huì ]

解釋 同「韜光養晦」。

出處 郭沫若《虎符>附錄·寫作緣起》:「這也與其說是由於信陵君的悲觀、失望而至於消極,倒寧可說是由於魏王的猜忌、殘忍,而使他不得不韜光隱晦的。」

95韜光隱跡 [ tāo guāng yǐn jì ]

解釋 同「韜光晦跡」。

出處 金·馬鈺《滿庭芳·詠和師叔辭世》詞:「懷美,便韜光隱跡,二十餘年。」

96韜光韞玉 [ tāo guāng yùn yù ]

解釋 隱匿光采,韞藏寶玉。比喻隱藏才華,不露光芒。

出處 《隸釋·漢小黃門譙敏碑》:「君商時度世,引己倍權,守靜徹冗,韜光韞玉,以遠悔咎。」

97韜神晦跡 [ tāo shén huì jì ]

解釋 謂隱藏蹤跡。

出處 《隋書·薛道衡傳》:「粵若高祖文皇帝,誕聖降靈則赤光照室,韜神晦跡則紫氣衝天。」

98豐屋蔀家 [ fēng wū zhī jiā ]

解釋 ①《易·豐》:「上六,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凶。」王弼注:「既豐其屋,又蔀其家,屋厚家覆,暗之甚也。雖窺其戶,闃其無人,棄其所處,而自深藏也。處於明勳尚大之時,而深自幽隱,以高其行,大道既濟,而猶不見,隱不為賢,更為反道,凶其宜也。

99擒奸摘伏 [ qín jiān tī fú ]

解釋 擒獲暴露的壞人,揭露隱藏著的歹徒。

出處 《續古文苑·無名氏虞候鄭府君墓誌銘>》:「擒奸摘伏,撫弱遏強,井邑肅然。」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