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隱藏事實的成語

形容隱藏事實的成語


1銷聲匿跡 [ xiāo shēng nì jì ]

解釋 不出聲;不露麵。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露麵。銷:消失。

出處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遊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2隱姓埋名 [ yǐn xìng mái míng ]

解釋 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

出處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聞達,隱姓埋名作莊家學耕稼。」

3藏龍臥虎 [ cáng lóng wò hǔ ]

解釋 龍、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隱藏著的龍;睡臥著的虎。比喻潛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或英雄。

出處 北周 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4匿影藏形 [ nì yǐng cáng xíng ]

解釋 隱藏形跡;不露真相。

出處 元 高文秀《黑旋風》:「我隻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5遁名匿跡 [ dùn míng nì jì ]

解釋 遁:隱藏;匿:藏匿。隱姓埋名,不讓人聞知。

出處 宋·蘇舜欽《粹隱堂記》:「一不與細合,則颯然遠舉,遁名匿跡,惟恐有聞於人也。」

6藏形匿影 [ cáng xíng nì yǐng ]

解釋 藏、匿:隱藏。隱藏形跡,不露真相。

出處 《鄧析子 無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無私。」

7避影匿形 [ bì yǐng nì xíng ]

解釋 指隱蔽起來,不露形跡。

出處 清 侯方域《南省試策二》:「昔人所謂非親非故,何由習知之也。此二者已當不同觀,而況於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一舉,為身累者乎?」

8隱鱗藏彩 [ yǐn lín cáng cǎi ]

解釋 比喻潛藏起來,等待時機。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逸民傳 陳留老父》:「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羅高懸,去將安所。」

9包藏禍心 [ bāo cáng huò xīn ]

解釋 包藏:暗藏;禍心:害人之心。表示心裏藏著壞主意;懷著害人的意圖。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10藏汙納垢 [ cáng wū nà gòu ]

解釋 汙、垢:肮髒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出處 清 孫雨林《皖江血 定計》:「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殘山,洗盡這二百年藏汙納垢。」

11大智若愚 [ dà zhì ruò yú ]

解釋 很有智慧的人表麵上好像很愚蠢。

出處 宋 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12故弄玄虛 [ gù nòng xuán xū ]

解釋 故意耍花招;欺騙人。玄虛:用來掩蓋真相;迷惑別人的欺騙手段。

出處 韓非《韓非子 解老》:「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

13掩人耳目 [ yǎn rén ěr mù ]

解釋 掩:遮蓋。堵住人家耳朵;遮著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騙人。

出處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事跡顯然,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14若隱若現 [ ruò yǐn ruò xiàn ]

解釋 好像隱沒了;又好像現出了。形容隱隱約約、依稀可見的狀態。

出處 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無滅無生,曆千劫而不古;若隱若現,運有福而長今。」

15瞞天過海 [ mán tiān guò hǎi ]

解釋 瞞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謊言和偽裝蒙蔽別人以達到目的的欺騙行為。

出處 明 阮大铖《燕子箋 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

16欲蓋彌彰 [ yù gài mí zhāng ]

解釋 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要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17諱疾忌醫 [ huì jí jì yī ]

解釋 諱:忌諱;疾:疾病;忌:怕。有病不肯說;又怕見醫生;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願改正。

出處 宋 周敦頤《周子通書 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18藏垢納汙 [ cáng gòu nà wū ]

解釋 垢、汙:肮髒的東西;納:容納。比喻包容壞人壞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夠容忍有損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汙納垢」。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19欺上瞞下 [ qī shàng mán xià ]

解釋 對上欺騙,博取信任;對下隱瞞,掩蓋真相。

出處 唐 元結《奏免科率狀》:「忝官屍祿,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20掩耳盜鈴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釋 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比喻自欺欺人。

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21不露鋒芒 [ bù lù fēng máng ]

解釋 鋒:兵刃;芒:植物的尖刺。不顯露出銳氣或才幹。多指有意地將自己的才能、抱負等加以掩飾。

出處 宋 呂祖謙《呂東萊文集 雜說》第20卷:「語有力而不露鋒芒者,善言也。」

22隱隱約約 [ yǐn yǐn yuē yuē ]

解釋 指看起來或聽起來模糊,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隻見山坡旁隱隱約約,倒象攛出一箭,直向大蟲麵上射去。」

23敝帚自珍 [ bì zhǒu zì zhēn ]

解釋 敝:破的;壞了;珍:愛惜。把自己家的破掃帚看成價值千金的寶貝;很愛惜。比喻東西雖差;自己卻非常珍惜。

出處 宋 陸遊《秋思》:「遺簪見取終安用,弊帚雖微亦自珍。」

24不甘雌伏 [ bù gān cí fú ]

解釋 甘:甘心,情願;雌伏:雌鳥伏在那兒不動,比喻隱藏,不進取。比喻不甘心處於無所作為的境地。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趙典傳》:「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

25暗藏殺機 [ àn cáng shā jī ]

解釋 隱藏殺人的念頭。比喻潛在危險。

26鏟跡銷聲 [ chǎn jì xiāo shēng ]

解釋 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麵。

出處 《晉書·儒林傳論》:「若仲寧之清貞守道,抗誌柴門;行齊之居室屢空,棲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鏟跡銷聲;宣子之樂道安貧,弘風闡教;斯並通儒之高尚者也。」

27暗礁險灘 [ àn jiāo xiǎn tān ]

解釋 暗礁:隱沒在水中的岩石;險灘:水流湍急的地方。比喻隱藏的禍患和危險。

28銷聲斂跡 [ xiāo shēng liǎn jì ]

解釋 猶言銷聲匿跡。

出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遊資中郡,銷聲斂跡。」

29搽脂抹粉 [ chá zhī mǒ fěn ]

解釋 指化妝打扮。今亦用於形容掩飾、遮蓋。

出處 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第19回:「每日起來,搽脂抹粉,那臉上的煙色,還可遮得過去。」

30躡影藏形 [ niè yǐng cáng xíng ]

解釋 謂行動詭秘,不露形跡。

出處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晝即途中尋鬼路,躡影藏形恒夜遊。」

31白龍魚服 [ bái lóng yú fú ]

解釋 白龍化為魚在淵中遊。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分,改裝出行。

出處 西漢 劉向《說苑 正諫》:「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32韜光養晦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解釋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處 《蕩寇誌》第76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33矯情飾行 [ jiǎo qíng shì xíng ]

解釋 掩飾實情,故作姿態。同「矯情飾貌」。

出處 《隋書 煬帝紀下》:「每矯情飾行,以釣虛名,陰有奪宗之計。」

34盤龍臥虎 [ pán lóng wò hǔ ]

解釋 盤;盤旋;屈曲。盤屈的龍;臥居的虎。常比喻隱藏的人才。

35深藏若虛 [ shēn cáng ruò xū ]

解釋 把寶物藏起來,好象沒有一樣。比喻人有真才實學而不外露。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6匿跡銷聲 [ nì jì xiāo shēng ]

解釋 指隱藏進來或不公開露麵。

出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錦江,然畏穎川知之,遂旅遊資中郡,銷聲匿跡,惟恐人知。」

37竄端匿跡 [ cuàn duān nì jì ]

解釋 比喻掩蓋事情的真相。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嚴忌》:「聊竄端而匿跡兮,嗼寂默而無聲。」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