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音樂激昂的成語

形容音樂激昂的成語


1餘音繞梁 [ yú yīn rào liáng ]

解釋 餘音:音樂演奏後好像還留下樂聲。仿佛遺留下來的樂聲圍著屋打轉轉。形容歌聲、樂聲高亢、悅耳;使人經久不忘。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2抑揚頓挫 [ yì yáng dùn cuò ]

解釋 抑:降低;挫:轉折。形容聲音高低起伏;節奏分明;和諧悅耳。一般指音樂、朗誦。有時也指文學作品。

出處 宋 張戎《歲寒堂詩話》卷上:「而子建詩,微婉之情,灑落之韻,抑揚頓挫之氣,固不可以優劣論也。」

3繞梁三日 [ rào liáng sān rì ]

解釋 繞梁:在房梁間繚繞飄蕩。(餘音)環繞屋梁旋轉三天。形容美妙動聽的聲音。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儷,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4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解釋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湯問》:「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餘音嫋嫋 [ yú yīn niǎo niǎo ]

解釋 形容音樂悅耳動聽,令人沉醉。

出處 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6歌聲繞梁 [ gē shēng rào liáng ]

解釋 繞: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聲回旋於房梁之間。形容歌聲優美動聽。

出處 《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

7餘音繚繞 [ yú yīn liáo rào ]

解釋 形容悅耳的歌聲或樂曲使人聽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8嫋嫋餘音 [ niǎo niǎo yú yīn ]

解釋 嫋嫋:宛轉悠揚。餘音:不絕之音。形容音樂結束後悠揚悅耳的聲音仍然綿延不絕,回響在耳邊。同「餘音嫋嫋」。

出處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諸君聽小子講書,不必就散,尚有一回嫋嫋餘音哩。」

9響徹雲霄 [ xiǎng chè yún xiāo ]

解釋 徹:貫通;雲霄:高空。形容聲音響亮,好象可以穿過雲層,直達高空。

出處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6回:「這一笛兒,真吹得響徹雲霄,鸞翔鳳舞,樓下千千萬萬的人,都定睛側耳,寂然無聲。」

10斷章取義 [ duàn zhāng qǔ yì ]

解釋 原指引用《詩經》中某一篇章的詩句;借用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並不是所引詩篇的原意。後泛指引用別人的詩文或談話;隻根據自己的理解或需要截取片斷或部分;而不顧全文和原意。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11曲高和寡 [ qǔ gāo hè guǎ ]

解釋 曲:樂曲。高:高雅。和:和諧地跟著唱。寡:少。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難覓。現多用於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藝術作品等高雅深奧;很難有人理解或接受。

出處 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12響遏行雲 [ xiǎng è xíng yún ]

解釋 遏:阻止。指聲音高入雲霄;把浮動著的雲彩也阻止了。形容歌聲嘹亮有力;悅耳動聽。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湯問》:「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13不同凡響 [ bù tóng fán xiǎng ]

解釋 凡響:平凡的音樂;不同於平凡的音樂。原指演唱特別出色;後泛指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

出處 高雲覽《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雙炯炯的攝人魂魄的眼睛,聰明的人一定會看出這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

14不絕如縷 [ bù jué rú lǚ ]

解釋 絕:斷;縷:細線。似斷未斷;像隻有一根細絲維係著。比喻情勢危急。後也比喻技藝等方麵繼承人稀少;也形容聲音微弱;但未中斷。原作「不絕若線」。

出處 宋 蘇軾《前赤壁賦》:「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15弦外之音 [ xián wài zhī yīn ]

解釋 原指音樂的餘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裏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出處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故言盡而意亦止,絕無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16有板有眼 [ yǒu bǎn yǒu yǎn ]

解釋 板;眼:民族音樂的節拍。每節中的最強音叫板;其餘叫眼。比喻做事情有條理和有層次。

出處 周立波《山那邊人家》:「哭起來一數一落,有板有眼,好象唱歌,好聽極了。」

17珠圓玉潤 [ zhū yuán yù rùn ]

解釋 像珍珠那樣渾圓;像美玉那樣潤澤。形容皮膚、歌喉;文筆等圓潤而富有光彩。潤:潤滑;光滑。

出處 明 汪珂玉《珊瑚網 名畫題跋》:「黃鶴仙翁寄餘詩畫,兩學賢友俱有和章,明窗展玩,珠圓玉潤,照耀後先。」

18娓娓動聽 [ wěi wěi dòng tīng ]

解釋 形容善於講話;使人喜歡聽。娓娓:說話連續不倦的樣子。

出處 清 黃雲鴻《福惠全書 刑名部》:「若言入耳,娓娓可聽。」

19字正腔圓 [ zì zhèng qiāng yuán ]

解釋 形容吐字準確;唱腔圓熟。

出處 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上冊:「接著便也說了這一句諺語,字正腔圓,果然是道地的無錫話。」

20引吭高歌 [ yǐn háng gāo gē ]

解釋 引:拉;伸;吭:喉嚨;嗓子。放開噪子;大聲歌唱。

出處 晉 張華注《離經》:「搏則利嘴,嗚則引吭。」

21萎靡不振 [ wěi mǐ bù zhèn ]

解釋 形容意誌消沉。萎靡:精神頹喪;不振作;頹唐:消沉;振:振奮。

出處 宋 馬永卿《元城先生語錄》上卷:「至嘉佑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緩,委靡不振,當時士大夫亦自厭之,多有文字論列。」

22輕歌曼舞 [ qīng gē màn wǔ ]

解釋 輕:輕快;慢:體態柔美。輕鬆愉快的音樂;加上柔和的舞蹈。

出處 《群音類選 玉如意記 賞月登仙》:「助人間才子佳人興,輕歌慢舞,任星移鬥橫。」

23震耳欲聾 [ zhèn ěr yù lóng ]

解釋 耳朵都要振聾了。形容很大;特別響。

出處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裏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

24靡靡之音 [ mí mí zhī yīn ]

解釋 靡靡:頹廢萎靡。使人萎靡、頹唐的聲音。形容頹廢、萎靡或淫蕩的音樂。

出處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十過》:「師曠曰:‘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

25異曲同工 [ yì qǔ tóng gōng ]

解釋 異:不同的;曲:曲調;工:工巧;精致。不同的曲調;卻同樣的美妙。比喻事物的內容或形式雖然不一樣;但卻是同樣的出色。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樣好的效果。也作「同工異曲。」

出處 唐 韓愈《進學解》:「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26行雲流水 [ xíng yún liú shuǐ ]

解釋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拘束;就像飄浮著的雲和流動著的水一樣。

出處 宋 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27下裏巴人 [ xià lǐ bā rén ]

解釋 下裏:鄉裏;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出處 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28一唱三歎 [ yī chàng sān tàn ]

解釋 原指宗廟的樂曲;一個人唱;三個人讚歎應和。

出處 先秦 荀況《荀子 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歎也。」

29琅琅上口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

解釋 琅琅:玉石相擊聲;比喻響亮的讀書聲。指誦讀熟練、順口;也指文辭通俗;便於口誦。

出處 清 王韜《淞隱漫錄》:「自幼即喜識字,授以唐詩,琅琅上口。」

30振聾發聵 [ zhèn lóng fā kuì ]

解釋 使聾子都受到振動和醒悟(發:開啟;聵:耳聾)。比喻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出處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31震天動地 [ zhèn tiān dòng dì ]

解釋 震動了天地。形容聲勢浩大。

出處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 河水》:「壁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湧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32一板三眼 [ yī bǎn sān yǎn ]

解釋 板、眼:戲曲音樂的節拍。比喻言語、行動有條理或合規矩。有時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靈活掌握。

出處 清 吳趼人《糊塗世界》第六卷:「老弟你看,如今的時勢,就是孔聖人活過來,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

33言外之意 [ yán wài zhī yì ]

解釋 言:語言;之:助詞;相當於「的」。言語之外的意思。指沒有在話裏或文章裏明說出來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

出處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下卷:「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餘不失言外之意。」

34聲如洪鍾 [ shēng rú hóng zhōng ]

解釋 洪:大。形容說話或歌唱的聲音洪亮,如同敲擊大鍾似的。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七十二回:「憶胥目如閃電,聲如洪鍾。」

35頓挫抑揚 [ dùn cuò yì yáng ]

解釋 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聲響等高低起伏、停頓轉折,和諧而有節奏。

出處 宋 魏慶之《詩人玉屑 靖節 休齋論〈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

36陽關三迭 [ yáng guān sān dié ]

解釋 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三迭:反複歌唱某一句。原指古代送別的曲調。後也比喻離別。

出處 唐 王維《渭城曲》詩:「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7慷慨悲歌 [ kāng kǎi bēi gē ]

解釋 情緒激昂地唱歌,以抒發悲壯的胸懷。

出處 晉 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

38不知肉味 [ bù zhī ròu wèi ]

解釋 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後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出處 春秋 孔子《論語 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39白雪陽春 [ bái xuě yáng chūn ]

解釋 指戰國時代楚國的兩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詩歌和其他的文學藝術。

出處 宋 王禹偁《為宰相謝賜禦製歌詩表》:「《白雪》《陽春》之句,空炫清新。」

40亡國之音 [ wáng guó zhī yīn ]

解釋 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後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41淺斟低唱 [ qiǎn zhēn dī chàng ]

解釋 慢慢地喝酒,低低地歌唱。形容封建時代的士大夫消閑享樂的情狀。

出處 宋 陶穀《清異錄 釋族》:「李煜乘醉,大書石壁曰:‘淺斟低唱,偎紅倚翠。’」

42巴人下裏 [ bā rén xià lǐ ]

解釋 ①即下裏巴人。古代楚國流行的民間歌曲。用以稱流俗的音樂。巴,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一帶,古為楚地。下裏,鄉裏。②泛指粗俗的。

出處 南朝 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故玉微金銑,反為拙目所嗤;《巴人下裏》,更合郢中之聽。」

43一倡三歎 [ yī chàng sān tàn ]

解釋 《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歎也。」謂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後多用以形容音樂、詩文優美,富有餘味,令人讚賞不己。倡,亦作「唱」。

出處 《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歎也。」

44裂石流雲 [ liè shí liú yún ]

解釋 流:往來無定或轉運不停。裂開山石,震動雲霄。形容聲音高昂響亮。

出處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3回:「唱出一句來,端的有落塵繞梁之聲,裂石流雲之響。」

45鳳簫鸞管 [ fèng xiāo luán guǎn ]

解釋 笙簫之類的吹奏樂。

出處 明·謝讜《四喜記·大宋畢姻》:「歌動迎仙,聲嫋鳳簫鸞管。」

46餘響繞梁 [ yú xiǎng rào liáng ]

解釋 見「餘音繞梁」。

出處 晉·張華《博物誌》卷八:「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遺糧,過雍門,鬻歌假食而去,餘響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47鏗鏘有力 [ kēng qiāng yǒu lì ]

解釋 形容聲音響亮而有勁。鏗鏹:有節奏而響亮的聲音。

出處 郭小川《痛悼敬愛的周總理》詩:「我們的總理,回答得最為鏗鏘有力;不用語言,而用電閃雷鳴般的一生的經曆。」

48吹彈歌舞 [ chuī tán gē wǔ ]

解釋 演奏管弦樂器,唱歌跳舞。泛指音樂舞蹈娛樂活動。

出處 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二折:「居士,如今那高樓上吹彈歌舞,飲酒歡娛,敢管待那士大夫哩。」

49玉潤珠圓 [ yù rùn zhū yuán ]

解釋 潤:細膩光滑。象珠子一樣圓,象玉石一樣光潤。比喻歌聲宛轉優美,或文字流暢明快。

出處 唐 張文琮《詠水詩》:「方流涵玉潤,圓折動珠光。」

50鈞天廣樂 [ jūn tiān guǎng yuè ]

解釋 指天上的音樂,仙樂。後形容優美雄壯的樂曲。

出處 漢 張衡《西京賦》:「昔者大帝說秦繆公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

51鄭衛之音 [ zhèng wèi zhī yīn ]

解釋 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出處 《禮記·樂記》:「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52黃鍾毀棄 [ huáng zhōng huǐ qì ]

解釋 毀:毀壞;棄:拋棄;黃鍾:古樂器;音調最為洪亮。黃鍾被毀壞被拋棄。比喻賢才得不到重用。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53黃鍾大呂 [ huáng zhōng dà lǚ ]

解釋 黃鍾:我國古代音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律。其為六種陽律的第一律;聲調最洪大、響亮;大呂: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四律。舊時形容音樂或文辭正大、莊嚴、高妙。

出處 《陸九淵集 語錄下》:「先生之文如黃鍾大呂,發達九地,真啟洙泗鄒魯之秘,其可不傳耶?」

54品竹彈絲 [ pǐn zhú tán sī ]

解釋 品:吹弄樂器;竹:指簫笛之類管樂器;絲:指琵琶、二胡之類弦樂器。指吹彈樂器。

出處 元·無名氏《貨郎擔》第四折:「又不會賣風流,弄粉調脂;又不會按宮商,品竹彈絲。」

55擊節稱賞 [ jī jié chēng shǎng ]

解釋 節:節拍;賞:讚賞。形容對詩文、音樂等的讚賞。

出處 晉·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

56擊節歎賞 [ jī jié tàn shǎng ]

解釋 節:節拍;擊節:打拍子;歎賞:讚歎賞識。指打著拍子欣賞詩文或藝術作品。形容對人的行為、言論、詩文、技藝等十分讚賞。

出處 宋 王楙《野客叢書 阿房宮賦》:「擊節歎賞,以謂善形容廣大如此。」

57急管繁弦 [ jí guǎn fán xián ]

解釋 急:快;繁:雜。形容各種樂器同時演奏的熱鬧情景。

出處 唐 白居易《憶舊遊》:「修娥慢臉燈下醉,急管繁弦頭上催。」

58聲動梁塵 [ shēng dòng liáng chén ]

解釋 形容歌聲嘹亮動人。

出處 漢·劉向《別錄》:「漢興,魯人虞公善雅樂,發聲盡動梁上塵。」

59鏗鏹頓挫 [ kēng qiǎng dùn cuò ]

解釋 鏗鏹:有節奏而響亮的聲音。形容音律和諧有力、動聽。

60引吭高聲 [ yǐn kēng gāo shēng ]

解釋 引吭:放開嗓子。放開喉嚨,高聲歌唱。亦作「引吭高歌」、「囀喉高歌」。

出處 倪匡《暗號之二》一:「這就是合該有事了,我由於酒興高,所以一路「引吭高聲」,唱的是「滿江紅」,從「怒發衝冠」開始,進屋之後,剛好唱到「壯誌饑餐胡虜肉」。」

61引商刻羽 [ yǐn shāng kè yǔ ]

解釋 商、羽:古代樂律中的兩個音名。指講究聲律、有很高成就的音樂演奏。

出處 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62遏雲繞梁 [ è yún rào liáng ]

解釋 遏:停止。歌聲優美,使遊動的浮雲為之停下來靜聽,似餘音繞著屋梁,不願散去。

出處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文事》:「驚神泣鬼,皆言詞賦之雄豪;遏雲繞梁,原是歌耷之嘹亮。」

63彈絲品竹 [ tán sī pǐn zhú ]

解釋 吹彈樂器,諳熟音樂。

出處 宋 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開場:「但咱們,雖宦裔,總皆通。彈絲品竹,那堪詠月與嘲風。」明 楊柔勝《玉環記 皋謁延賞》:「盡稱我彈絲品竹,沉李浮瓜,此處當追賞。」

64東野巴人 [ dōng yě bā rén ]

解釋 古代楚國民間通俗歌曲,又稱《下裏巴人》。

出處 漢·陳琳《答東阿王箋》:「夫聽《白雪》之音,觀《綠水》之節,然後《東野巴人》,蚩鄙益著。」呂延濟注:「東野,下裏之音。」宋玉以問曰:「客有歌於郢中都中,其始曰《下裏巴人》也。」

65低唱淺酌 [ dì chàng qiǎn zhuó ]

解釋 低唱:輕柔地歌唱;酌:飲酒。聽人輕柔地歌唱,並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

出處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折:「則這今晚開筵,正是中秋令節。隻合低唱淺酌,莫待他花殘月缺。」

66林籟泉韻 [ lín lài quán yùn ]

解釋 風吹林木和泉石相激而產生的悅耳聲音。泛指天籟。

67南風不競 [ nán fēng bù jìng ]

解釋 南風:南方的音樂;不競:指樂音微弱。原指楚軍戰不能勝。後比喻競賽的對手力量不強。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八年》:「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

68顧曲周郎 [ gù qǔ zhōu láng ]

解釋 原指周瑜業於音樂。後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69五音六律 [ wǔ yīn liù lǜ ]

解釋 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六律:定樂器的標準。指古代音律。後也泛指音樂。

出處 《尚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70引吭悲歌 [ yǐn háng bēi gē ]

解釋 引:拉,伸。吭:喉嚨,嗓子。放開嗓子大聲歌唱。

出處 冰心《櫻花讚》:「墓地裏盡是些陰鬱的低頭掃墓的人,間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71亢音高唱 [ gāng yīn gāo chàng ]

解釋 亢:喉嚨。放開喉嚨,高聲歌唱。

出處 漢 傅毅《舞賦》:「動朱唇,紆清揚,亢音高唱,為樂之方。」

72引吭高唱 [ yǐn háng gāo chàng ]

解釋 吭:嗓子,喉嚨。喉嚨高聲歌唱。

出處 王蕙玲《人間四月天》第二卷一:「一個叫花子又從後台我來一根連響棍,邊敲邊唱。誌摩也引吭高唱一曲英國民歌。」

73周郎顧曲 [ zhōu láng gù qǔ ]

解釋 原指周瑜業於音樂。後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出處 《三國誌·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74喉清韻雅 [ hóu qīng yùn yǎ ]

解釋 韻:風度。歌喉清亮,韻度幽雅。形容歌唱藝術高超。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5回:「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簫來,命佩鳳吹簫,文藝唱曲,喉清韻雅,甚令人心動神移。」

75一片宮商 [ yī piàn gōng shāng ]

解釋 宮、商: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一片和諧的音樂聲。形容文辭如樂聲一樣優美、悅耳。

出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韋八座岫謂朝賢曰:‘此賦乃一片宮商也。’」

76金石絲竹 [ jīn shí sī zhú ]

解釋 金:指金屬製的樂器;石:指石製的磬;絲:指弦類樂器;竹:指管類樂器。泛指各種樂器。也形容各種聲音。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77絲竹管弦 [ sī zhú guǎn xián ]

解釋 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指音樂。

出處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78簫韶九成 [ xiāo sháo jiǔ chéng ]

解釋 簫韶:虞舜時的樂章;九成:九章。指簫韶音樂奏了九章。

出處 《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79曲終奏雅 [ qǔ zhōng zòu yǎ ]

解釋 樂曲到終結處奏出了典雅純正的樂音。後比喻文章或藝術表演在結尾處特別精采。也比喻結局很好。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論》:「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風一,猶聘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

80洋洋盈耳 [ yáng yáng yíng ěr ]

解釋 洋洋:眾多;盈:充滿。指宏亮而優美的聲音充滿雙耳。形容講話、讀書的聲音悅耳動聽。

出處 《論語 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81正始之音 [ zhèng shǐ zhī yīn ]

解釋 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於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於洛下,世稱「正始之音」。②指純正的樂聲。

出處 《晉書·衛玠傳》:「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複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緒,絕而複續。不意永嘉之末,複聞正始之音。」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