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有節奏感的成語

形容有節奏感的成語


1頓挫抑揚 [ dùn cuò yì yáng ]

解釋 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聲響等高低起伏、停頓轉折,和諧而有節奏。

出處 宋 魏慶之《詩人玉屑 靖節 休齋論〈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

2密鑼緊鼓 [ mì luó jǐn gǔ ]

解釋 鑼聲緊,鼓點密。戲曲開台前的一陣節奏急促的鑼鼓。比喻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製造的氣氛、聲勢。

出處 陳殘雲《山穀風煙》第18章:「如今村子上在密鑼緊鼓地查什麼陰謀,你走路也得當心嗬,要帶眼識人。」

3鏗鏘有力 [ kēng qiāng yǒu lì ]

解釋 形容聲音響亮而有勁。鏗鏹:有節奏而響亮的聲音。

出處 郭小川《痛悼敬愛的周總理》詩:「我們的總理,回答得最為鏗鏘有力;不用語言,而用電閃雷鳴般的一生的經曆。」

4戛玉敲冰 [ jiá yù qiāo bīng ]

解釋 戛:敲擊。敲打玉器和冰塊。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

出處 唐 白居易《聽田順兒歌》:「戛玉敲冰聲未停,嫌雲不遏入青冥。」

5一鼓一板 [ yī gǔ yī bǎn ]

解釋 鼓、板都是演唱時用以調和節奏的,兩者不可分離,因以喻互相幫襯。

出處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公子身邊最講得話、像心稱意的,有兩個門客……大小事多要串通得這兩個,方才弄得成。這兩個一鼓一板,隻要公子出脫得些,大家有味。」

6鏗鏹頓挫 [ kēng qiǎng dùn cuò ]

解釋 鏗鏹:有節奏而響亮的聲音。形容音律和諧有力、動聽。

7節外生枝 [ jié wài shēng zhī ]

解釋 節:竹子分枝長葉的地方。竹子應該在節外生枝;節外生出杈枝來。比喻在不應該出現問題的地方又產生了新的問題。也用作「節上生枝」。

出處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不是我節外生枝,囊裏盛錐,誰著你奪人愛女,逞己風流,被咱都知。」

8旗鼓相當 [ qí gǔ xiāng dāng ]

解釋 旗鼓:古時作戰以搖旗擊鼓指揮進退。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隱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旗鼓相當。」

9斬釘截鐵 [ zhǎn dīng jié tiě ]

解釋 斬:砍斷;截:切斷。砍斷釘子切斷鐵。比喻做事;說話堅決果斷。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洪州雲居道膺禪師》:「師謂眾曰:‘學佛法底人,如斬釘截鐵始得。’」

10字正腔圓 [ zì zhèng qiāng yuán ]

解釋 形容吐字準確;唱腔圓熟。

出處 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上冊:「接著便也說了這一句諺語,字正腔圓,果然是道地的無錫話。」

11枝繁葉茂 [ zhī fán yè mào ]

解釋 枝葉繁密茂盛。

出處 明 孫柚《琴心記》:「願人間天上共效綢繆,賀郎君玉潤水清,祝小姐枝繁葉茂。」

12一唱一和 [ yī chàng yī hè ]

解釋 和:應和;附和。跟著別人唱和;比喻雙方互相配合;彼此呼應。

出處 宋 陳叔方《穎川語小》下卷:「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應。呼應者一唱一和,律呂相宜以成文也。」

13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解釋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湯問》:「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4行雲流水 [ xíng yún liú shuǐ ]

解釋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拘束;就像飄浮著的雲和流動著的水一樣。

出處 宋 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15電閃雷鳴 [ diàn shǎn léi míng ]

解釋 閃電飛光,雷聲轟鳴。比喻快速有力。也比喻轟轟烈烈。

出處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五章:「是英明的主意,這主意通過電話就電閃雷鳴一樣傳遍工地。」

16緊鑼密鼓 [ jǐn luó mì gǔ ]

解釋 鑼鼓點敲得很密。比喻公開活動前的緊張的輿論準備。

出處 劉紹棠《狼煙》:「綠樹蔥蘢的太子鎮裏,傳出一陣陣緊鑼密鼓的喧響。」

17小試鋒芒 [ xiǎo shì fēng máng ]

解釋 比喻稍微顯示一下本領。

出處 李國文《冬天裏的春天》第三章:「遊擊隊長決不輕易地丟手了,盡管小試鋒芒,但雙方已經形成劍拔弩張的形勢。」

18不疾不徐 [ bù jí bù xú ]

解釋 疾:急速;徐:緩慢。不急不慢。

出處 宋 黃庭堅《王純中墓誌銘》:「君調用財力,不疾不徐,勞民勸功,公私以濟。」

19山明水秀 [ shān míng shuǐ xiù ]

解釋 山光明媚;水色秀麗。形容風景優美。

出處 宋 黃庭堅《驀山溪 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20秀而不實 [ xiù ér bù shí ]

解釋 秀:莊稼吐穗開花;實:結果實。開花不結果。比喻隻學到一點皮毛,實際並無成就。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21事無大小 [ shì wú dà xiǎo ]

解釋 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麼事都管。

出處 《文選 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五:「委蕭瑀以庶政,事無大小,莫不關掌。」

22茂林修竹 [ mào lín xiū zhú ]

解釋 修:長。茂密高大的樹林竹林。

出處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23舌尖口快 [ shé jiān kǒu kuài ]

解釋 尖:尖銳,鋒利。快:銳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說話爽快。也指說話尖刻,不肯讓人。

出處 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麼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24徒費唇舌 [ tú fèi chún shé ]

解釋 徒:白白地。指白講了一大套話,結果仍然無濟於事。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費唇舌,你這鄉談暫且留著,等小弟日後學會再說罷。」

25擲地金聲 [ zhì dì jīn shēng ]

解釋 金:鍾罄之類的樂器。比喻文章詞藻優美。

出處 《晉書 孫綽傳》:「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26敲金戛玉 [ qiāo jīn jiá yù ]

解釋 見「敲金擊石」。

出處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三回:「見頭場七篇,敲金戛玉,句句皆盛世元音。」

27繁音促節 [ fán yīn cù jié ]

解釋 繁:雜;促:急迫,急促。繁密的音調,急促的節奏。

出處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上卷:「樂府之妙,全在繁音促節,其來於於,其去徐徐。」

28山崩海嘯 [ shān bēng hǎi xiào ]

解釋 山嶽崩塌,海水奔騰咆哮。

出處 宋·周密《癸辛宋識前集·炮禍》:「諸炮並發,大聲如山崩海嘯,傾城駭恐,以為急兵至矣。」

29竹罄南山 [ zhú qìng nán shān ]

解釋 罄:盡,完。形容人罪惡極多,書寫不盡。

出處 清·感惺《斷頭台·受獻》:「到此是森羅殿上無私款,鏡台前明照膽,要把君孽案重重徹裏翻,竹罄南山。」

30芒然自失 [ máng rán zì shī ]

解釋 芒然:模糊不清。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說劍》:「此天子之劍也。文王芒然自失。」

31實繁有徒 [ shí fán yǒu tú ]

解釋 實:實在;繁:多;徒:徒眾,群眾。實在有不少這樣的人。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鄭書》有之:‘惡直醜正,實蕃有徒。’」

32戛玉鳴金 [ jiá yù míng jīn ]

解釋 戛:敲擊。敲打玉器和金器。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

出處 唐 白居易《聽田順兒歌》:「戛玉敲冰聲未停,嫌雲不遏入青冥。」

33赴火蹈刃 [ fù huǒ dǎo rèn ]

解釋 赴:前往;蹈:踩踏。赴湯蹈火。比喻不避艱險。

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

34戛玉敲金 [ jiá yù qiāo jīn ]

解釋 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

出處 宋 羅燁《醉翁談錄 小說引子》:「試開戛玉敲金口,說與東西南北人。」

35快人快事 [ kuài rén kuài shì ]

解釋 爽快人辦爽快事。

出處 清 蒲鬆齡《聊齋誌異 附各本序跋題辭〈陳序〉》:「維時雪停段君,踴躍付梓,快人快事,其有古人不見我之思乎?」

36悠悠揚揚 [ yōu yōu yáng yáng ]

解釋 形容聲音高低起伏、持續和諧或事物慢節奏運動。

出處 明·郭勳《英烈傳》第一回:「叮叮咚咚,悠悠揚揚,約有五十餘人,進宮裏來。」

37刃樹劍山 [ rèn shù jiàn shān ]

解釋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獄酷刑。後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地方。

38戛玉鏘金 [ jiá yù qiāng jīn ]

解釋 見「戛玉敲金」。

出處 宋·王邁《祭海陽縣尉林磻先生文》:「先生之學,涵古茹今;先生之文,戛玉鏘金。」

39雲趨鶩赴 [ yún qū wù fù ]

解釋 比喻從四方奔赴而至。

出處 清·魏源《淮北票鹽誌敘》:「夫票鹽售價不及綱鹽之半,而綱商岸懸課絀,票商雲趨鶩赴者,何哉?」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