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內心自責的成語

形容內心自責的成語


1自慚形穢 [ zì cán xíng huì ]

解釋 因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形容自愧不如別人。慚:慚愧;形:形體;穢:醜;肮髒;差。

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2負荊請罪 [ fù jīng qǐng zuì ]

解釋 負: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3反躬自省 [ fǎn gōng zì xǐng ]

解釋 躬:自身;省:檢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過錯。

出處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王晉 鋪(其四)》:「自吟以往,更願反躬自省,以擇乎二者之間察其孰緩孰急,以為先後。」

4閉門思過 [ bì mén sī guò ]

解釋 思:思索;反省;過:過失;錯誤。關起門來反省自己的過失。

出處 宋 徐鉉《亞元舍人猥貽佳作因為長歌聊以為報》:「閉門思過謝來客,知恩省分寬離憂。」

5悔恨交加 [ huǐ hèn jiāo jiā ]

解釋 形容非常懊悔。恨:遺憾;交加:一起出現。

6追悔莫及 [ zhuī huǐ mò jí ]

解釋 後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 漢 晁錯《上書言兵事》:「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亡及也。」

7悔罪自新 [ huǐ zuì zì xīn ]

解釋 悔改罪行,重新做人。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42回:「陳穆公亦有使命至晉,代衛鄭致悔罪自新之意。」

8反躬自責 [ fǎn gōng zì zé ]

解釋 回過頭來責備自己。

出處 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之二》:「假如當局者稍有良心,應如何反躬自責,激發一點天良?」

9幡然悔悟 [ fān rán huǐ wù ]

解釋 思想轉變很快,徹底悔悟

出處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八回:「話說譚紹洸聽得馮雲山這番議論,已幡然悔悟。」

10悔不當初 [ huǐ bù dāng chū ]

解釋 當初:原先;開頭。後悔先前不該這樣做。

出處 唐 薛昭緯《謝銀工》詩:「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當初學冶銀。」

11撫心自問 [ fǔ xīn zì wèn ]

解釋 摸著自己的胸口問問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出處 魯迅《華蓋集 這回是「多數」的把戲》:「倘使我看了《閑話》之後,便撫心自問:‘要是二百人中有一百九十九人入了女大便怎樣?’」

12痛悔前非 [ tòng huǐ qián fēi ]

解釋 徹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錯誤。

出處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無限的虐待,已經弄得來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13反求諸己 [ fǎn qiú zhū jǐ ]

解釋 諸;之於的合音;反過來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或對自己提出要求。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醜上》:「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14負罪引慝 [ fù zuì yǐn tè ]

解釋 謂引咎自責。

出處 《書·大禹謨》:「[舜]負罪引慝,祇載見瞽螋。」蔡沈集傳:「負罪,自負其罪,不敢以為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為父母之慝也。」

15撫躬自問 [ fǔ gōng zì wèn ]

解釋 反躬自問,指自我反省

出處 清 昭槤《嘯亭雜錄 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今以愚昧,於此獲罪,所知為之流涕,路人為之歎息。撫躬自問,為幸多矣!」

16內視反聽 [ nèi shì fǎn tīng ]

解釋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麵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17閉閣自責 [ bì gé zì zé ]

解釋 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同「閉閣思過」。

出處 《漢書何並傳》:「詡(嚴詡)本以孝行為官,謂掾史為師友,有過輒閉閣自責,終不大言。」

18閉合自責 [ bì gé zì zé ]

解釋 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同「閉合思過」。

出處 《漢書何並傳》:「詡(嚴詡)本以孝行為官,謂掾史為師友,有過輒閉合自責,終不大言。」

19計過自訟 [ jì guò zì sòng ]

解釋 檢討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20退思補過 [ tuì sī bǔ guò ]

解釋 退思:退朝後檢查自己的言行;過:過失,錯誤。表示事後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沒有錯誤必須補正的地方。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21無地自容 [ wú dì zì róng ]

解釋 容:容納;容身。沒有地方可以讓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出處 《敦煌變文集 降魔變文》:「外道無地自容,四眾一時唱快處。」

22悔之晚矣 [ huǐ zhī wǎn yǐ ]

解釋 矣:了。後悔也已經晚了。

出處 《大宋宣和遺事》:「萬一有奸邪叵測之情,陛下悔之晚矣!」

23責無旁貸 [ zé wú páng dài ]

解釋 責任不能推卸給旁人。形容應當由自己盡責。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講到護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責無旁貸者再無一人。」

24自愧不如 [ zì kuì bù rú ]

解釋 自己慚愧;比不上別人。形容因自覺不如別人或有缺點而感到慚愧。

出處 唐 元結《七不如篇序》:「元子常自愧不如孩孺。」

25自怨自艾 [ zì yuàn zì yì ]

解釋 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現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

26既往不咎 [ jì wǎng bù jiù ]

解釋 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責任。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7悔過自新 [ huǐ guò zì xīn ]

解釋 悔:悔恨;過:過失;錯誤;自新:使自己成為新人。指改正錯誤;重新做人。

出處 《新唐書 馮元常傳》:「元常喻以恩信,約悔過自新,賊相率脫甲而縛。」

28悔之無及 [ huǐ zhī wú jí ]

解釋 無及:來不及。後悔也來不及了。指做事或說話不當;過後才察覺到;但已經無可挽回。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董卓傳》:「及溺乎船,悔之無及。」

29翻然悔悟 [ fān rán huǐ wù ]

解釋 悔悟:悔恨而醒悟。很快而徹底地轉變。形容徹底覺悟過來;思想大轉變。

出處 宋 朱熹《答袁機仲書》:「若能於此翻然悔悟,先取舊圖分明改正。」

30後悔不及 [ hòu huǐ bù jí ]

解釋 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出處 《左傳 哀公六年》:「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後悔,亦無及也。」

31後悔莫及 [ hòu huǐ mò jí ]

解釋 後悔:事後的懊悔。指事後的懊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光武帝紀上》:「反水不收,後悔不及。」

32死而無悔 [ sǐ ér wú huǐ ]

解釋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態度堅決。

出處 《論語·述而》:「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33閉閣思過 [ bì gé sī guò ]

解釋 閣:小門。過:過錯。關起門來反省自己的過錯。亦作「閉門思過」。

出處 《漢書·韓延壽傳》:「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延壽大傷之……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閣思過,一縣莫知所為。」

34所作所為 [ suǒ zuò suǒ wéi ]

解釋 指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為。多指一些不好的行為。

出處 明 李贄《答周西岩書》:「我不識渠半生以前所作所為,皆是誰主張乎?」

35引咎自責 [ yǐn jiù zì zé ]

解釋 咎:錯誤。主動承擔錯誤;並責備自己。

出處 《北史 周紀下 高祖武帝》:「公卿各引咎自責。」

36反躬自問 [ fǎn gōng zì wèn ]

解釋 反:反轉;躬:身體;自身。反回身來問問自己。指作自我檢查。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37自愧弗如 [ zì kuì fú rú ]

解釋 自感不如別人而內心慚愧。

出處 清 蒲鬆齡《聊齋誌異 邵九娘》:「妻亦心賢之,然自愧弗如,積慚成忌。」

38死不改悔 [ sǐ bù gǎi huǐ ]

解釋 到死也不肯改過悔悟。形容極其頑固;堅持錯誤。

出處 毛澤東《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少數極頑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著右派帽子進棺材。」

39死不悔改 [ sǐ bù huǐ gǎi ]

解釋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

出處 古華《芙蓉鎮》第三章:「雖是吃後悔藥可悲,但總比那些花崗岩腦殼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

40立足之地 [ lì zú zhī dì ]

解釋 立足:站住腳。能夠站得住腳的地方。比喻存身的處所。

出處 清 湘靈子《軒亭冤》:「你們這班狂妄之徒,還有立足之地麼?」

41後悔無及 [ hòu huǐ wú jí ]

解釋 指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出處 左丘明《左傳 哀公六年》:「既成謀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後悔,亦無及也。」

42返躬內省 [ fǎn gōng nèi xǐng ]

解釋 躬:自身;省:檢查,反省。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過失。

出處 《清史稿·文宗本紀》:「今年過節春分,寒威未解,朕返躬內省,未能上感天和。」

43一日三省 [ yī rì sān xǐng ]

解釋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44肉袒負荊 [ ròu tǎn fù jīng ]

解釋 肉袒:光著身子;負荊:背負荊條。赤裸上身,背著荊條請罪,願受責罰。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45敢作敢當 [ gǎn zuò gǎn dāng ]

解釋 敢:有膽量。敢於放手行事,敢於承擔責任。

出處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75回:「敢作敢當,才是英雄好漢。」

46懊悔無及 [ ào huǐ wú jí ]

解釋 後悔已來不及了。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於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虛營,隻插著數十麵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無及。」

47愧悔無地 [ kuì huǐ wú dì ]

解釋 指羞慚悔恨得無地自容。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姑娘,你問到這裏,我安驥誠惶誠恐,愧悔無地。」

48不為已甚 [ bù wéi yǐ shèn ]

解釋 已甚:過分。不做過分的事,要適可而止。多指對人的譴責或處罰要適可而止。

出處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朱熹集注:「己,猶太也。楊氏曰:‘言聖人所為,本分之外,未加毫末。’」

49內疚神明 [ nèi jiù shén míng ]

解釋 內疚:內心感到慚愧不安;神明:神祗。指做錯了事,內心感到不安。

出處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30回:「許衡滅宋,死後猶不欲請諡立碑,蓋內疚神明,無不慚德。」

50老大徒傷 [ lǎo dà tú shāng ]

解釋 老大:年紀大;徒:徒然。年老了還一事無成隻好悲傷而已。

出處 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51今是昨非 [ jīn shì zuó fēi ]

解釋 現在是對的;過去錯了。

出處 晉 陶潛《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52九死不悔 [ jiǔ sǐ bù huǐ ]

解釋 九:表示極多。縱然死很多回也不後悔。形容意誌堅定,不認經曆多少危險,也決不動搖退縮。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53悔之不及 [ huǐ zhī bù jí ]

解釋 後悔也來不及了。

出處 元 無名氏《三出小沛》第一折:「某想當日,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悔之不及。」

54噬臍無及 [ shì qí wú jí ]

解釋 亦作「噬臍莫及」。自咬腹臍夠不著。比喻後悔不及。

出處 唐·高彥休《唐闕史·盧相國指揮鎮州事》:「一失其機,噬臍無及。」

55羞慚滿麵 [ xiū cán mǎn miàn ]

解釋 滿臉是羞慚的表情。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賈珍聽見是賈璉的聲音,唬了一跳,見賈璉進來,不覺羞慚滿麵。」

56怙終不悔 [ hù zhōng bù huǐ ]

解釋 見「怙終不悛」。

出處 《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二年》:「禦史中丞李定言:知湖州蘇軾……怙終不悔,狂悖之語日聞。」

57噬臍莫及 [ shì qí mò jí ]

解釋 噬臍:用嘴咬肚臍。象咬自己肚臍似的,夠不著。比喻後悔也來不及。

出處 唐 高彥休《唐闕史 盧相國指揮鎮州事》:「一失其機,噬臍無及。」

58噬臍何及 [ shì qí hé jí ]

解釋 噬臍:用嘴咬肚臍。象咬自己肚臍似的,夠不著。比喻後悔也來不及。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後君噬齊(臍),其及圖之乎?」

59追悔何及 [ zhuī huǐ hé jí ]

解釋 悔恨以往的事情,但已無法改變了。亦作「追悔不及」。

出處 《舊五代史·莊宗本紀八》:「將士經年離隔父母,不取敕旨歸寧,上貽聖憂,追悔何及!」宋·張君房《雲笈七簽·慎守訣》:「世上之人,多嗜欲傷生伐命,今古共焉;不早自防,追悔何及?」

60自我批評 [ zì wǒ pī píng ]

解釋 自己批判自己的缺點等。

出處 鄧小平《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我們不但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還要有批評的精神。」

61亢極之悔 [ kàng jí zhī huǐ ]

解釋 亢:至高的;悔:災禍。意為居高位的人要戒驕,否則會失敗而後悔。後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禍。

出處 《周易 幹》:「上九,亢龍有悔。《晉書 齊王冏傳》:「今明公忘亢極之悔,忽窮高之凶。棄五嶽之安,居累卵之危,外以權勢受疑,內以百揆損神。」

62亢龍有悔 [ kàng lóng yǒu huǐ ]

解釋 指居高位而不知謙退,則盛極而衰,不免有敗亡之悔。

出處 《周易 乾》:「上九,亢龍有悔。」

63悔讀南華 [ huǐ dú nán huá ]

解釋 《南華經》即《莊子》。比喻學識淵博而不為人所容。

出處 宋 計有功《唐詩紀事 溫庭筠》:「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

64靦顏人世 [ tiǎn yán rén shì ]

解釋 靦顏:表現出慚愧的臉色。形容喪氣失節,厚顏無恥地活在世上。

出處 《晉書 郗鑒傳》:「豈可偷生屈節,靦顏天壤邪!」

65嗟悔無及 [ jiē huǐ wú jí ]

解釋 歎息和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出處 《尚書·盤庚上》:「汝悔身何及。」

66莫為已甚 [ mò wéi yǐ shèn ]

解釋 不做得太過分。多指對人的責備或責罰適可而止。

67九死未悔 [ jiǔ sǐ wèi huǐ ]

解釋 九:表示極多。縱然死很多回也不後悔。形容意誌堅定,不認經曆多少危險,也決不動搖退縮。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68引過自責 [ yǐn guò zì zé ]

解釋 主動承擔錯誤的責任並作自我批評。

出處 漢 王充《論衡 感類篇》:「災變惡征,何為至乎?引過自責,恐有罪。」

69閉合思過 [ bì gé sī guò ]

解釋 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

出處 《漢書 韓延壽傳》:「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延壽大傷之……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合思過,一縣莫知所為。」

70悔其少作 [ huǐ qí shǎo zuò ]

解釋 謂不滿其年輕時未成熟的作品。

出處 漢·楊修《答臨淄侯箋》:「修家子雲,老不曉事,強著一書,悔其少作。」

71責躬省過 [ zé gōng xǐng guò ]

解釋 躬:自身。責問自身的所作所為,反省過錯。

出處 《孔叢子·連叢子》:「是年夏,河南四縣,雨雹如棬杯,大者如鬥,殺禽畜雉兔,折樹木,秋苗盡,於是天子責躬省過。」

72叨在知己 [ tāo zài zhī jǐ ]

解釋 叨:謙詞,表示辱沒他人,自覺慚愧;知己:友誼深厚的朋友。有愧於作為您的知己朋友。

出處 清 霽園主人《夜潭隨錄 崔秀才》:「謂叨在知己,亟當如命。

73無立足之地 [ wú lì zú zhī dì ]

解釋 沒有插錐尖的一點地方。形容極其貧困。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3回:「賈政聽說,忙叩頭說道:‘母親如此說,兒子無立足之地了。’」

74老大徒傷悲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

解釋 老大:年紀大;徒:徒然。年老了還一事無成隻好悲傷而已。

出處 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