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一個死人的成語

形容一個死人的成語


1死灰複燃 [ sǐ huī fù rán ]

解釋 熄滅的火灰又燃燒起來。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東西又重新活動起來。複:又。

出處 宋 陳亮《謝曾察院啟》:「劫火不燼,玉固如斯;死灰複燃,物有待爾。」

2死裏逃生 [ sǐ lǐ táo shēng ]

解釋 從極危險的境地中逃脫;幸免於死。

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 馮玉梅團圓》:「今日死裏逃生,夫妻再合,乃陰德積善之報也。」

3起死回生 [ qǐ sǐ huí shēng ]

解釋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指將沒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來。

出處 《太平廣記 太玄女》引《女仙傳》語:「行三十六術甚效,起死回生,救人無數。」

4九死一生 [ jiǔ sǐ yī shēng ]

解釋 九:表示次數或多數。形容多次經曆生死危險而幸存。比喻情況極其危險。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唐 劉良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5出生入死 [ chū shēng rù sǐ ]

解釋 原指人從出生到死亡。後形容冒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6垂死掙紮 [ chuí sǐ zhēng zhá ]

解釋 垂:快要;接近。接近死亡時的拚命支撐、抵抗。

出處 浩然《豔陽天》第127章:「他這會兒真的熬到了垂死掙紮的時刻。」

7救死扶傷 [ jiù sǐ fú shāng ]

解釋 扶:扶助。搶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顧受傷的人。形容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精神。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仰億萬之師,與單於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半當,虜救死扶傷不給。」

8死心塌地 [ sǐ xīn tā dì ]

解釋 死心:不變心;塌地:指心裏塌實。原指心裏塌實;不再做別的打算。現形容主意已定;決不改變或心甘情願。

出處 元 喬孟符《鴛鴦被》第四折:「這洛陽城劉員外,他是個有錢賊,隻要你還了時,方才死心塌地。」

9糊裏糊塗 [ hú lǐ hú tú ]

解釋 認識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三回:「難道龔定庵就這麼糊裏糊塗的給他們藥死了嗎?」

10胡攪蠻纏 [ hú jiǎo mán chán ]

解釋 不講道理,糾纏不放。

出處 清·邵振華《俠義佳人》第一回:「我說的正經話,你不聽;胡攪蠻纏的說了這些閑篇兒,誰來聽你!」

11見死不救 [ jiàn sǐ bù jiù ]

解釋 見到別人麵臨死亡威脅而不去救援。

出處 元 關漢卿《救風塵》:「你做的個見死不救,可不羞殺桃園中殺白馬,宰烏牛。」

12不顧一切 [ bù gù yī qiè ]

解釋 顧:顧惜,眷顧。什麼都不顧。

出處 葉聖陶《孤獨》:「既然見到一點兒光,便不得不不顧一切地逃開。」

13千方百計 [ qiān fāng bǎi jì ]

解釋 方:方法;計:計謀。想盡種種辦法;用出種種計謀。

出處 宋 朱熹《朱子類語 卷三十五 論語》:「譬如捉賊相似,須是著起氣力精神,千方百計去趕捉他。」

14壽終正寢 [ shòu zhōng zhèng qǐn ]

解釋 壽終:活到老死;正寢:舊式住房的正屋。原指老死在家裏。現比喻事物的滅亡。

出處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11回:「紂王立身大呼曰:'你道朕不能善終,你自誇壽終正寢,非侮君而何!」

15死於非命 [ sǐ yú fēi mìng ]

解釋 非命:橫死。在意外的災禍中死亡。

出處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一卷:「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

16死去活來 [ sǐ qù huó lái ]

解釋 指因極度的疼痛或悲哀;暈過去;又活過來。多形容被打得很慘;或哭得很厲害。

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當下眾人將那崔寧與小娘子死去活來拷打一頓。」

17死得其所 [ sǐ dé qí suǒ ]

解釋 指死得有價值;有意義。所:地方。

出處 《魏書 張普惠傳》:「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複何恨。」

18生離死別 [ shēng lí sǐ bié ]

解釋 活人之間的分離就像與死者永別一樣。形容很難再見麵或永遠分別。

出處 《陳書 徐陵傳》:「況吾生離死別,多曆暄寒,孀室嬰兒,何可言念。」

19人死留名 [ rén sǐ liú míng ]

解釋 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績,死後可以傳名於後世。

出處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 王彥章傳》:「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20視死如歸 [ shì sǐ rú guī ]

解釋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生命。

出處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 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21決一死戰 [ jué yī sǐ zhàn ]

解釋 拚死一戰以決勝負。

出處 《清史稿 文宗本紀》:「周天爵素稱勇敢,所保臧紆青練勇可當一麵,獨不能與賊決一死戰耶。」

22生死攸關 [ shēng sǐ yōu guān ]

解釋 攸:所。關係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關鍵。

出處 《龍虎風雲記》:「這是千百名難友生死攸關的大事體啊!」

23死不瞑目 [ sǐ bù míng mù ]

解釋 死了也不閉眼。指人將要死之時心裏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來形容誌向或心願未能實現;死不甘心。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孫堅傳》:「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

24死而後已 [ sǐ ér hòu yǐ ]

解釋 已:停止;完畢。死了以後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奮鬥;一直到死為止。奉獻了一切。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5鞠躬盡瘁 [ jū gōng jìn cuì ]

解釋 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出處 明 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26含笑九泉 [ hán xiào jiǔ quán ]

解釋 九泉:地下深處,舊指人死之後埋葬的地方。也作:「黃泉」。在九泉之下滿含笑容。表示死後也感到欣慰和高興。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我兒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勞,我亦含笑九泉。」

27不得善終 [ bù dé shàn zhōng ]

解釋 善終: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惡人應有的壞下場。

出處 《新編五代史平話 梁史 上卷》:「汝家雖出二帝,可惜不得善終!」

28寧死不屈 [ nìng sǐ bù qū ]

解釋 寧:寧可;寧肯;屈:屈服。寧願一死;決不屈服。

出處 明 趙弼《效顰集 宋進士袁鏞忠義傳》:「以大義拒敵,寧死不屈,竟燎身於烈焰中。」

29束手待斃 [ shù shǒu dài bì ]

解釋 捆起手來等死。比喻遇到困難不積極想辦法;坐著等失敗。

出處 《宋史 禮誌十七》:「與其束手待斃,曷若並計合謀,同心戮力。」

30死而無悔 [ sǐ ér wú huǐ ]

解釋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態度堅決。

出處 《論語·述而》:「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31生死與共 [ shēng sǐ yǔ gòng ]

解釋 同生共死;相依為命。形容彼此情誼深重。

出處 《深情憶念周伯伯》:「幾十年來,周總理與我父親生死與共,休戚相關。」

32竭盡全力 [ jié jìn quán lì ]

解釋 竭盡:用盡。用盡全部力量。

出處 《宋書 宗越傳》:「誅戮群公及何邁等,莫不盡心竭力,故帝憑其爪牙,無所忌憚。」

33絞盡腦汁 [ jiǎo jìn nǎo zhī ]

解釋 絞:擠;用;盡:完。形容用盡了心機;想盡了一切辦法。

出處 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三七:「唯其如此,他才更能顯出絞盡腦汁的樣子,替她思索。」

34舍死忘生 [ shě sǐ wàng shēng ]

解釋 舍死:舍得犧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處 元 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勳。」

35舍生忘死 [ shě shēng wàng sǐ ]

解釋 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棄。

出處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說與俺能爭好鬥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將。」

36不知死活 [ bù zhī sǐ huó ]

解釋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7回:「無才小輩,背反狂夫!上負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軍到來,有何理說?」

37你死我活 [ nǐ sǐ wǒ huó ]

解釋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雙方鬥爭尖銳;不能共存。

出處 元 李壽卿《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沒來由,爭長競短,你死我活。」

38大難不死 [ dà nàn bù sǐ ]

解釋 難:災禍。遇到巨大的災難而沒有死掉。形容幸運地脫險。

出處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夫人雲:皆是先生陰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難不死,必有後程,準定發跡也。」

39昏昏沉沉 [ hūn hūn chén chén ]

解釋 形容頭腦迷糊,神誌不清。

出處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

40生死之交 [ shēng sǐ zhī jiāo ]

解釋 同生共死的交誼。

出處 元 鄭德輝《縐梅香》:「晉公在槍刀險難之中,我父親挺身赴戰,救他一命,身中六槍,因此上與俺父親結為生死之交。」

41筋疲力盡 [ jīn pí lì jìn ]

解釋 筋:筋骨;疲:疲勞;盡:完。形容非常勞累;力氣已經用盡。也作「力盡筋疲」。

出處 宋 司馬光《道傍田家》:「筋疲力盡不入腹,未議縣官租稅促。」

42誓死不二 [ shì sǐ bù èr ]

解釋 誓死:立下誌願,至死不變。至死也不變心。形容意誌堅定專一。

出處 魯迅《華蓋集 夏三蟲》:「被吃者也無須在被吃之前,先承認自己之理應被吃,心悅誠服,誓死不二。」

43死不足惜 [ sǐ bù zú xī ]

解釋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沒有價值。

出處 《宋史·蘇洵傳》:「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

44生老病死 [ shēng lǎo bìng sǐ ]

解釋 佛教認為出生、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生的「四苦」;後指社會生活中生育、養老、醫療、殯葬等重大生活現象。

出處 《敦煌變文集 八相變》:「生老病死相煎逼,積財千萬總成空。」

45誓死不屈 [ shì sǐ bù qū ]

解釋 立誓寧死也不屈服。

出處 宋·朱熹《跋王樞密答司馬忠潔公帖》:「司馬忠潔公仗節虜廷,誓死不屈。」

46不顧死活 [ bù gù sǐ huó ]

解釋 顧:顧惜,眷顧。不顧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63回:「這呆子不顧死活,闖上宮殿,一路鈀,築破門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類,盡皆打碎。」

47壽滿天年 [ shòu mǎn tiān nián ]

解釋 天年:自然壽數。人活滿自然壽數而死。

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十二:「諸公皆生人道,為王公大人,享受天祿。壽滿天年,仍還原所,以俟緣會,又複托生。」

48甘死如飴 [ gān sǐ rú yí ]

解釋 甘:情願;飴:飴糖。甘願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為快事。

出處 《清史稿·任舉傳》:「舉忠憤激發,甘死如飴,而朕以小醜跳梁,用良臣於危地,思之深惻。」

49生榮死哀 [ shēng róng sǐ āi ]

解釋 活著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讚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50視死若歸 [ shì sǐ ruò guī ]

解釋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同「視死如歸」。

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故戰日有期,視死若歸。」

51誓死不貳 [ shì sǐ bù èr ]

解釋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貞不渝或意誌堅定專一。

出處 《宋書·鄧琬傳》:「宜速處分,為一戰之資,當停據盆城,誓死不貳。」

52死灰複然 [ sǐ huī fù rán ]

解釋 比喻失勢者重新得勢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韓長孺列傳》:「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複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53客死他鄉 [ kè sǐ tā xiāng ]

解釋 客死:死在異鄉或國外。死在離家鄉很遙遠的地方。

出處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爭我病勢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難支遣,忙趕上頭裏的喪車不遠,眼見客死他鄉有誰祭奠。」

54死求白賴 [ sǐ qiú bái lài ]

解釋 指不停地糾纏。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俗話說的:‘天下無難事’,隻怕死求白賴,或者竟攔住他也不可知。」

55生死關頭 [ shēng sǐ guān tóu ]

解釋 非生即死的緊急關頭。

出處 明·高攀龍《講義·仁遠乎哉章》:「此一轉念,是生死關頭,千聖都從此做成。」

56生死未卜 [ shēng sǐ wèi bǔ ]

解釋 或生或死結果尚難測定。

出處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25回:「急的是母親生死未卜,深怕見了麵不能說話,仍和不見一般,豈不可痛!」

57生死相依 [ shēng sǐ xiāng yī ]

解釋 在生死問題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運,共存亡。

出處 毛澤東《中國人民誌願軍要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朝兩國同誌要親如兄弟般地團結在一起,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為戰勝共同敵人而奮鬥到底。」

58視死如飴 [ shì sǐ rú yí ]

解釋 指甘心死去。

出處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四折:「蒯徹本以口舌從事,與武涉同時,為主其心,吠堯何罪,甘赴鼎鑊,視死如飴,誠壯士也。」

59誓死不渝 [ shì sǐ bù yú ]

解釋 立誓至死不變。

出處 唐·柳宗元《為裴中丞上裴相乞討黃賊狀》:「陣力之誌,誓死不渝。」

60生關死劫 [ shēng guān sǐ jié ]

解釋 泛指生和死。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

61視死猶歸 [ shì sǐ yóu guī ]

解釋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同「視死如歸」。

出處 晉·葛洪《抱樸子·弭訟》:「夫不伏之人,視死猶歸,血刃之禍,於是將起。」

62不知利害 [ bù zhī lì hài ]

解釋 不知什麼為利,什麼為害。

出處 戰國 宋 莊周《莊子 齊物論》:「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63九死不悔 [ jiǔ sǐ bù huǐ ]

解釋 九:表示極多。縱然死很多回也不後悔。形容意誌堅定,不認經曆多少危險,也決不動搖退縮。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64十生九死 [ shí shēng jiǔ sǐ ]

解釋 形容曆盡艱險。

出處 唐 韓愈《八月十五贈張功曹》詩:「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65君辱臣死 [ jūn rǔ chén sǐ ]

解釋 封建禮教認為,帝王遭受恥辱,臣僚應當死節。

出處 《國語·越語下》:「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

66拚死拚活 [ pīn sǐ pīn huó ]

解釋 ①不顧一切地鬥爭。②用盡全部精力。

出處 李英儒《野火春風鬥古城》第九章:「但真遇到勁頭兒上,狠抽他兩鞭子,他肯拚死拚活地賣命。」

67色若死灰 [ sè ruò sǐ huī ]

解釋 麵目慘白。原比喻麵部沒有什麼表情。現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蹠》:「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

68誓同生死 [ shì tóng shēng sǐ ]

解釋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8卷:「兒與吳衙內誓同生死,各不更改。」

69吊死扶傷 [ diào sǐ fú shāng ]

解釋 吊祭死者,扶救傷者。

出處 《南史·齊紀上·高帝》:「公奉辭伐罪,戒旦晨征,兵車始交,氛祲時蕩,吊死扶傷,弘宣皇澤。」

70回生起死 [ huí shēng qǐ sǐ ]

解釋 起死回生。形容醫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救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來沒有希望的事物。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難言,拯憊扶危更多益。」

71寧死不辱 [ níng sǐ bù rǔ ]

解釋 寧願被處死也不肯受辱。

出處 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三折:「待將咱所圖,我寧死不辱。」

72強死賴活 [ qiáng sǐ lài huó ]

解釋 同「強死強活」。

出處 穀峪《三十張工票》:「大國強死賴活地把她拉到地裏。」

73死別生離 [ sǐ bié shēng lí ]

解釋 永久的離別或難期再見的離別。

出處 元·柯丹丘《荊釵記·見母》:「死別生離辭故裏,經曆盡萬種孤棲。」

74愛生惡死 [ ài shēng wù sǐ ]

解釋 愛:喜愛;惡:厭惡。喜愛生存,厭惡死亡。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6回:「可見愛生惡死,亦是物之恒情。」

75百足之蟲 [ bǎi zú zhī chóng ]

解釋 百足:一種多節多足的爬蟲,即馬陸。比喻有實力基礎的勢力,雖一時敗落,但不會很快徹底垮台。也指某一惡勢力被摧垮後餘孽尚存。

出處 明 徐學謨《歸有園塵談》:「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則為過街老鼠;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則為百足之蟲。」

76老而不死 [ lǎo ér bù sǐ ]

解釋 本是孫子罵舊友原壤年老無德可稱術的話,後亦指年老而不利於社會國家或拖累後輩。

出處 《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77視死如生 [ shì sǐ rú shēng ]

解釋 把死去看做活著一樣。形容不怕死。同「視死若生」。

出處 漢·晁錯《守邊勸農疏》:「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

78視死若生 [ shì sǐ ruò shēng ]

解釋 把死去看做活著一樣。形容不怕死。

出處 《莊子 秋水》:「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79輕死重義 [ qīng sǐ zhòng yì ]

解釋 見「輕死重氣」。

出處 《舊唐書·崔融傳》:「若乃富商大賈,豪宗惡少,輕死重義,結黨連群。」

80輕死重氣 [ qīng sǐ zhòng qì ]

解釋 謂以義氣為重而不怕死。

出處 漢·張衡《西京賦》:「都邑遊俠,張起之倫,齊誌無忌,擬跡田文,輕死重氣,結黨連群。」

81出入生死 [ chū rù shēng sǐ ]

解釋 出生入死。

出處 唐·韓偓《海山記》:「吾常親鋒刃,冒矢石,出入生死,與子同之。」

82出死入生 [ chū sǐ rù shēng ]

解釋 ①從死亡裏獲救。②猶出生入死。

出處 唐·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誠之神,感天動地。」

83十死九活 [ shí sǐ jiǔ huó ]

解釋 形容難以幸存。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九回:「降者三萬人,除那逃走脫的,其餘都是十死九活,七損八傷,顛翻在地,被人馬踐踏,骨肉如泥的,不計其數。」

84士死知己 [ shì sǐ zhī jǐ ]

解釋 士:有才識的人。為了報答知己,不惜犧牲生命。亦作「士為知己者死」。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85束手待死 [ shù shǒu dài sǐ ]

解釋 同「束手待斃」。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曹兵既至,豈可束手待死,某願助使君破之。」

86生死不渝 [ shēng sǐ bù yú ]

解釋 渝:改變。無論活著還是死去都不會改變。形容對理想、信念、友誼、盟約等忠貞不移。

出處 嚴複《論中國之阻力與離心力》:「然其先必有數十人或數百人,同一心誌,生死不渝。」

87吊死問疾 [ diào sǐ wèn jí ]

解釋 吊祭死者,慰問病人。形容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

出處 漢 晁錯《論貴粟疏》:「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

88底死謾生 [ dǐ sǐ màn shēng ]

解釋 底:通「抵」。竭盡全力,想盡辦法。

出處 南唐 馮延巳《應天長》詞:「蘭房一宿還歸去,底死謾生留不住。」

89強死強活 [ qiǎng sǐ qiǎng huó ]

解釋 比喻非常勉強。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8回:「西門慶還把他強死強活拉到李瓶兒房內,下了一盤棋,吃了一回酒。」

90抵死瞞生 [ dǐ sǐ mán shēng ]

解釋 見「抵死漫生」。

出處 明·無名氏《龐掠四郡》第三折:「我安排著脫身利己的機謀,正中這抵死瞞生的手策。」

91抵死謾生 [ dǐ sǐ mán shēng ]

解釋 謾:謊騙。形容殫智竭慮,絞盡腦汁。

出處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五卷:「待閻王道俺無憑準,抵死謾生斷不定,也不共他爭,我專指著伊家做照證。」

92狐死兔泣 [ hú sǐ tù qì ]

解釋 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悲傷。

出處 《宋史 叛臣傳下 李全傳下》:「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得獨存?願將軍垂盼。」

93狐死首丘 [ hú sǐ shǒu qiū ]

解釋 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狸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九章 哀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94駢首就戮 [ pián shǒu jiù lù ]

解釋 一並被殺。

出處 明·徐複祚《投梭記·哭友》:「可憐周戴二兄,不聽吾言,果然駢首就戮。」

95七死八活 [ qī sǐ bā huó ]

解釋 如同多次死去活來一般。形容受盡痛苦。

出處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你哄著誰哩,你把這個餓鬼弄的七死八活,卻要怎麼?」

96樂而忘死 [ lè ér wàng sǐ ]

解釋 形容胸襟曠達,忘懷一切。

出處 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97九死未悔 [ jiǔ sǐ wèi huǐ ]

解釋 九:表示極多。縱然死很多回也不後悔。形容意誌堅定,不認經曆多少危險,也決不動搖退縮。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98十死一生 [ shí sǐ yī shēng ]

解釋 形容生命非常危險。

出處 漢 賈誼《新書 匈奴》:「愛好有實,已諾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將至。」

99十死不問 [ shí sǐ bù wèn ]

解釋 謂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寬恕。

出處 《北史·藝術傳·皇甫玉》:「孝昭賜趙郡王十死不問,王喜曰:‘皇甫玉相臣,雲當惡死,今複何慮?’」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