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悄悄地說的成語

形容悄悄地說的成語


1交頭接耳 [ jiāo tóu jiē ěr ]

解釋 交頭:頭挨著頭;接耳:嘴挨著耳朵。頭挨著頭;嘴對著耳朵。指湊在一起低聲說話。

出處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大小三軍,聽吾將令,甲馬不許馳驟,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

2竊竊私語 [ qiè qiè sī yǔ ]

解釋 私:私下;背地裏。指背著人悄悄地說話。

出處 宋 蘇舜欽《上範公參政書》:「時尚竊竊私語,未敢公然言之。」

3喃喃自語 [ nán nán zì yǔ ]

解釋 喃喃:象聲詞;連續不斷地小聲說話的聲音。小聲地自己跟自己說話。

出處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84回:「知圓聽到這裏,不覺嘻嘻一笑,喃喃自語道:‘救兵救兵,隻落得狗咬洞賓。’」

4竊竊私議 [ qiè qiè sī yì ]

解釋 竊竊:偷偷;私:私下;議:議論。背地裏小聲議論。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一幹人正在那裏竊竊私議。」

5輕言細語 [ qīng yán xì yǔ ]

解釋 形容說話輕而柔和。

出處 丁玲《風雪人間》上卷:「我們好像是久別重逢,彼此有說不完的話和藏在這些輕言細語後邊的無限的擔心。」

6低聲下氣 [ dī shēng xià qì ]

解釋 形容說話時恭順卑微的樣子。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5回:「這裏隻苦了襲人,在寶玉跟前低聲下氣的伏侍勸慰。」

7偷偷摸摸 [ tōu tōu mō mō ]

解釋 形容瞞著別人做事,不敢讓別人知道。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3回:「偏咱們就這樣丁是丁卯是卯的,隻許你們偷偷摸摸的哄騙了去。」

8高談闊論 [ gāo tán kuò lùn ]

解釋 高:大聲地;闊:廣闊。指誌趣高雅、範圍廣泛的談論。多含褒義。也指大發議論或不著邊際地談論。多含貶義。

出處 唐 呂岩《徽宗齋會》:「高談闊論若無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9自言自語 [ zì yán zì yǔ ]

解釋 言、語:說。自己跟自己說話。

出處 元 王曄《桃花女》第四折:「你這般鬼促促的,在這裏自言自語,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樹嗎?」

10搬弄是非 [ bān nòng shì fēi ]

解釋 搬弄:挑撥;是非:指口舌紛爭。把別人的話搬來弄去;有意從中挑撥是非出來。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回:「惱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調三窩四。」

11不聲不響 [ bù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釋 不說話,不出聲。

出處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獨自低著頭不聲不響的,那一定是失敗者。」

12弱肉強食 [ ruò ròu qiáng shí ]

解釋 原指動物中弱者的肉是強者的食物。比喻弱者被強者欺壓、吞並。

出處 元 胡天遊《聞李帥逐寇複州治》:「惜哉士卒多苦暴,弱肉強食鴟鴞同。」

13一聲不響 [ yī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釋 指不發出一點聲音。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聲不響的閃了進來,像貓兒戲蝶一般,擒擒縱縱地把自己搏弄。」

14不辭而別 [ bù cí ér bié ]

解釋 辭:告辭;別:離別。沒有打招呼;就離開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辭而行」、「不告而別」。

出處 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於是,大家想不辭而別。」

15清清楚楚 [ qīng qīng chǔ chǔ ]

解釋 清晰明白有條理。

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又見世南生得清清楚楚,弱不勝衣,故憨憨的隻管貪看。」

16人微言輕 [ rén wēi yán qīng ]

解釋 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孟嚐傳》:「而身輕言微,終不蒙察。」

17說長道短 [ shuō cháng dào duǎn ]

解釋 長、短:是非;好壞。說長處;講短處。指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出處 漢 崔瑗《座佑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18躲躲閃閃 [ duǒ duǒ shǎn shǎn ]

解釋 躲避閃開,以免遇到某些情況。亦形容遮遮蓋蓋,支支吾吾,不坦率,不直爽。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九回:「三人於是躲躲閃閃,聯步而行。一麵走著,看那國人都是端方大雅;再看自己,隻覺無窮醜態。」

19低聲細語 [ dī shēng xì yǔ ]

解釋 形容小聲說話

出處 周而複《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湯阿英在枕邊低聲細語說了最近的往來,時斷時續,還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難為情。」

20寂然無聲 [ jì rán wú shēng ]

解釋 寂靜沒有聲音。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1卷:「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這殘盤剩飯,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為何寂然無聲?」

21切切細語 [ qiè qiè xì yǔ ]

解釋 切:通「竊」;切切:暗中,私下。低聲交談。

出處 唐·韓愈《順宗實錄·永貞元年》:「雖判兩使事,未嚐以簿書為意,日引其黨屏人切切細語。」

22大喊大叫 [ dà hǎn dà jiào ]

解釋 大聲叫嚷,形容大肆宣傳,大造輿論。

出處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59章:「吳毓鱗首先大喊大叫,‘內閣不能統一,我們不如及早下台。’」

23竊竊細語 [ qiè qiè xì yǔ ]

解釋 竊竊:偷偷;語:說話。背地裏小聲說話

24品頭論足 [ pǐn tóu lùn zú ]

解釋 見「品頭題足」。

出處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

25悄無聲息 [ qiǎo wú shēng xī ]

解釋 悄:靜。靜悄悄的,聽不到任何聲音。指非常寂靜。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34回:「此時再聽,就悄無聲息了。」

26悄無人聲 [ qiǎo wú rén shēng ]

解釋 悄:靜。靜悄悄的,聽不到人的聲音。指非常寂靜。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6回:「寶玉信步走入,隻見湘簾垂地,悄無人聲。」

27屏聲靜氣 [ píng shēng jìng qì ]

解釋 見「屏聲斂息」。

出處 冰心《我們太太的客廳》:「門外兩個白長衫黑緞子坎肩的仆人,屏聲靜氣的在伺候傳遞著湯水。」

28屏聲斂息 [ píng shēng liǎn xī ]

解釋 形容靜悄悄不出聲息。《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八回:「連連屏聲斂息,不敢作聲。」

出處 《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

29藏蹤躡跡 [ cáng zōng niè jī ]

解釋 躡:輕步行走的樣子。隱秘行蹤,悄悄行動。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4回:「且說張橫將引三二百人,從蘆葦中間,藏蹤躡跡,直到寨邊,撥開鹿角,徑奔中軍。」

30滿坐寂然 [ mǎn zuò jì rán ]

解釋 坐:同「座」,座位。全場靜悄悄的。

出處 清·張潮《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31嘁嘁嚓嚓 [ qī qī chā chā ]

解釋 低聲議論,搬弄是非。

出處 浩然《豔陽天》第24章:「他們咬著耳朵嘁嘁嚓嚓地說了幾句什麼,兩個人又都得意地笑了。」

32花遮柳掩 [ huā zhē liǔ yǎn ]

解釋 比喻行動或說話躲躲閃閃,不實在。亦作「花遮柳隱」。

出處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竊符記·如姬竊符》:「花遮柳掩防人至,覓常山寶符。」

33花遮柳隱 [ huā zhē liǔ yǐn ]

解釋 形容不讓人看見,悄悄地走。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五兒聽罷,便心下要分些贈芳官,遂用紙另包了一半,趁黃昏人稀之時,自己花遮柳隱的來找芳官。」

34悄然無聲 [ qiǎo rán wú shēng ]

解釋 悄然:寂靜無聲的樣子。靜悄悄的,聽不到一點聲音。

出處 唐 白居易《琵琶行》詩:「東舟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35躡足附耳 [ niè zú fù ěr ]

解釋 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說悄悄話。

出處 《史記 淮陰侯傳》:「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