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字典 夭的意思
夭

拼音 播放 yāo ㄧㄠ 播放 ǎo ㄠˇ
部首丿部 總筆畫4畫 部外筆畫1畫
結構單一結構 五筆TDI 倉頡HK 鄭碼MGD 五行
四角20804 電碼1130 區位0126 統一碼U+592D 造字象形字
筆順編號 3134 類型 次常用字一級字表現通表
筆順名稱 撇、橫、撇、捺
相關查詢 夭的筆順 夭組詞 夭的成語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yāo(ㄧㄠ)

1草木茂盛美麗

~~(a.茂盛而美麗,如「桃之~~」;b.顏色和悅的樣子,如「~~如也」;c.災)。

2未成年的人死去

~折。

異體字

詳細解釋

yāo(ㄧㄠ)

〈動詞〉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頭部屈曲的樣子。本義:屈,摧折) 同本義

break

夭,屈也。 —— 《說文》。按,從大而屈其首,指事,申者,腰之直,夭者頭之曲。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論語》

毋伐木,毋夭英,毋附竿。 —— 《管子·禁藏》

夭英(折斷幼苗)

〈形容詞〉

(1) 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

die young

少壯而死曰夭。 —— 《釋名》

不殀夭。 —— 《禮記·王製》

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 —— 《孟子·盡心上》

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 《莊子·齊物論》

夭其稚枝。 —— 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夭梅病梅。

夭劄(遭疫病而早死);夭死(早死。又稱作:夭枉;夭歿;夭命;夭殂;夭促;夭逝;夭絕;夭昏;夭謝;夭短);夭厲(因遭疾疫而早死)

ǎo(ㄠˇ)

〈名詞〉

(1) 剛出生的獸或禽

young

毋覆巢,毋胎夭。 —— 《淮南子》

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 吳伯簫《獵戶》

(2) 初生的草木

young plant

澤不伐夭。 —— 《國語》

(3) 另見 yāo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夭

卷别正文・丑集下

位置第249頁,第3字

部首大部

康熙筆画4畫 部外 1畫

《廣韻》:於嬌切;《集韻》、《韻會》:於喬切;《正韻》:伊堯切,𡘋音妖──色愉貌。《論語》:夭夭如也。

,草盛貌。《書・禹貢》:厥草惟夭。

,少好貌。《詩・周南》:桃之夭夭。

,災也。《詩・小雅》:夭夭是椓。

,閎夭,人名。文王四友之一,武十亂之一。

,栢夭,馬名。見《列子》。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烏皓切,音襖──未壯也。《禮・月令》:孟春,毋殺胎、夭(《禮・月令》原文作“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王制〉:不殺胎,不殀夭。〔註〕未生者曰胎,方生者曰夭。

,《廣韻》、《集韻》、《韻會》:於兆切;《正韻》:伊鳥切。𡘋同“𣧕”。《說文》:屈也。〔徐曰〕夭矯其頭頸也,一曰短折也。《博雅》:不盡天年謂之夭。

,《集韻》:烏酷切,音沃。《山海經》:軒轅國有諸夭之野。

,苦緺切,音歪。白樂天詩:錢塘蘇小小,人道最夭斜。自註:夭音歪,收入九佳。

,叶於糾切,音黝。韓愈〈韋夫人墓銘〉:歸逢其良,夫夫婦婦,獨不與年,而卒以夭。婦音阜。歐陽修〈蔡君山墓銘〉:退之有言,死孰爲夭;子墓予銘,其傳不朽。

別作芺叐关。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卷别卷十下 位置第344頁,第1字

反切於兆切

说文解字:夭屈也。从大,象形。凡夭之屬皆从夭。

附注林義光《文源》:「奔走字篆从夭……象兩手搖曳形。」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象走(跑步)時兩臂擺動之形。」

說文解字註

说文解字:夭屈也。从大。象形。

段注象首夭屈之形也。隰有莀楚傳曰:夭,少也。《桃夭》傳曰:夭夭,桃之少壯也。《凱風傳》曰:夭夭,盛皃也。《月令》注曰:少長曰夭。此皆謂物初長可觀也。物初長者尙屈而未申。叚令不成遂,則終於夭而已矣。故《左傳》、《國語》注曰:短折曰夭。《國語》注又曰:不終曰夭。又曰:夭,折也。孟康注《五行志》曰:用人不以次弟爲夭。皆其引申之義也。《論語》。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上句謂其申。下句謂其屈。不屈不申之閒,其斯爲聖人之容乎。於兆切。二部。按亦於喬切。古平上無《異義》。後人乃別之。

凡夭之屬皆从夭。

夭的字謎

謎面:少小離家老大回(打一成語)
謎底:夭
解析:「早」別解為「早年」,「晚」別解為「晚年」。

謎面:大字加一點,不念太不念犬。(打一字)
謎底:夭
解析:這頭高便那頭低,片木能平桶麵漪。一擔乾坤肩上下,雙懸日月臂東西。汲前古鏡人留影,行後征鴻爪印泥。任重途修坡又陡,鷓鴣偏向井邊啼。

謎面:天下歸心(打《阿房宮賦》一句)
謎底:夭
解析:「天」字下部,取「大」;「歸」字的中心為「ノ」;合為「夭」字。

謎面:個個見了笑開花(打一字)
謎底:夭
解析:「個個」見了「夭」就是「笑」字。

謎面:個個見了笑(打字一)
謎底:夭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