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清議
qīng

清議


拼音 qīng yì

簡拼 QY

詞語解釋

清議[ qīng yì ]

1.公正的議論

其犯鄉論清議、贓汙淫盜,一皆蕩滌。——《南史·宋武帝紀》

just comment;


引證解釋

1.對時政的議論;社會輿論

《藝文類聚》卷二二引 三國 魏 曹羲 《至公論》:「厲清議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見其功也。」

《晉書·傅玄傳》:「其後綱維不攝,而虛無放誕之論盈於朝野,使天下無復清議。」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清議》:「天下風俗最壞之地清議尚存,猶足以維持一二,至於清議亡,而幹戈至矣。」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東漢後期,封建統治階級越來越腐敗,農民起義的浪潮此伏彼起,官僚和知識分子中間,也對當權的統治者不斷地發出抗議,形成一種社會輿論,叫做‘清議’。」


國語辭典

1.對時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評議論

《三國誌·卷五十七·吳書·張溫傳》:「豔性狷厲,好為清議。」


網絡解釋

1.清議

清議:東漢曆史事件

清議:漢語詞語

2.清議 (漢語詞語)

清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qīng yì,是指公正的議論。


英語翻譯 just comment; fair criticism

相關漢字

近音詞、同音詞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清議造句

  • 1、魏氏初載,委授銓衡,總齊清議,十有餘年。
  • 2、群謗叢集,眾口鑠金,曾氏愧悔無已,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外慚清議,內疚神明」。
  • 3、如五代清議亡,士大夫盡失忠義之氣;而宋朝清議之風複起,士大夫遂「以名節為高」,仁人誌士能做到臨難不屈。
  • 4、竊惟祥等猥以菲材,謬膺重任,來歐半載,事與願違,內疚神明,外慚清議,自此以往利害得失殊難逆睹。
  • 5、自古秦人「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又「性剛好鬥,負氣健訟」,秦腔就是這種性格的表現方式,所以,演出這種負氣訴訟的戲,別的劇種很難與秦腔相比。
  • 6、身體狀況固然是推辭的原因之一,但憂讒畏譏、避免陷入黨禍恐怕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清議可畏」。
  • 7、群謗叢集,曾氏愧悔無已,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外慚清議,內疚神明」。
  • 8、豔性狷厲,好為清議,見時郎署混濁淆雜,多非其人,欲臧否區別,賢愚異貫。
  • 9、至秦漢以降,專製日甚,文網繁密,下有清議,偶觸忌諱,即罹刑辟。
  • 10、重處士、持清議」又「性剛好鬥,負氣健訟」,秦腔就是這種性格的表現方式,所以,演出這種負氣訴訟的戲,別的劇種很難與秦腔相比。
  • 11、寰複詆瑞及思孝,其言絕狂誕,自是獲罪清議,出為江西副使。
  • 12、政府開始樹威信,也就由清議轉化為不著邊際的清談,可是卻沒有幾個人能真正與老莊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相合。
  • 13、後學諸子,或放言高論於廟堂,或玄談清議於江湖,大失先賢正德厚生之本,其間尤以魏晉諸公、明代士子為甚。
  • 14、雖有所犯,輕重甚殊,於士君子之心受責不同而名不異者,故不軌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眾聽,因名可亂,假力取直,故清議益傷也。
  • 15、無其罪而虛受惡名者,蠹魚也;有其罪而恒逃清議者,蜘蛛也。
  • 16、「兩漢以來,猶循此製,鄉舉裏選,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議,終身不齒。
  • 17、天津教案後,曾國藩曾感歎自己「內疚神明,外慚清議」。
  • 18、處於「內疚神明,外慚清議」之中的曾國藩,對於容閎和丁日昌提出的教育計劃,再三考慮,準備上奏朝廷。
  • 19、這樣才能讓片麵追求政績者,「上犯清議,下違律例,內疚神明」,環保意識才能真正樹立起來。
  • 20、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竹林。竹林,那是魏晉時朞特有的浪漫與標誌,是魏晉名士談玄清議、遺落事世之地。他們覺時展紙揮毫,心遊四海,醉裏寬襟高臥,笑侃江山。
清議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