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內傷
nèishāng

內傷


拼音 nèi shāng

簡拼 NS
五筆 MWWT

詞語解釋

內傷[ nèi shāng ]

1.病因之一。泛指內損髒氣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節、飲食饑飽、勞倦、房事過度等

internal injury;

2.病名。與內損同,由撞擊跌撲、強力負重或其他因素傷及髒腑氣血的一類病症

3.內心悲痛

sad;


引證解釋

1.心中悲痛

《楚辭·九章·悲回風》:「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

唐 杜甫 《入衡州》詩:「恕己獨在此,多憂增內傷。」

《清史稿·後妃傳·高宗孝賢皇後》:「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2.中醫學名詞。指七情過極、勞累過度、飲食不調等原因所引起的髒氣損傷

《漢書·藝文誌》:「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

3.中醫學名詞。泛指因跌、打、擠、碰等引起的血、氣、髒腑、經絡等的損傷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三:「他很怕兩腿是受了內傷,永遠不能行走!」


國語辭典

1.中醫指因身心過勞、飲食不適及七情六欲所導致的病症,相對於外感而言

《漢書·卷三〇·藝文誌》:「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

2.在傷科學上指跌、仆、捶、擊等導致內髒、氣、血、經絡損傷。相對於外傷而言

3.心中悲痛

《清史稿·卷二一四·後妃傳·高宗孝賢純皇後傳》:「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唐·杜甫〈入衡州〉詩:「恕己獨在此,多憂增內傷。」


網絡解釋

1.內傷 (醫療名詞)

中醫內傷的慨念有1.泛指內損髒氣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節、飲食饑飽、房事過度等等;2.病名,又叫內損,多由跌打、墜墮、碰撞、用力舉重、旋轉閃挫等外傷較重,損及肢體內部組織和內髒而致。一般有傷氣、傷血、傷髒腑之分。

古人說的內傷是:內傷之論多矣,諸書統以七情賅之。喜盛傷心,怒盛傷肝,恐懼傷腎,憂思傷脾,悲哀傷肺,是就五髒之性情而論也。而餘則統以一心括之。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視聽言動,及五勞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體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憂思不能奪其柄,心陽不虧,


英語翻譯 internal injury; sad

相關漢字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內傷造句

  • 1、慷慨對嘉賓,淒愴內傷悲。
  • 2、他的內傷乃因內腑受震蕩而起,雖不輕但亦算不得太重,加之所修春風化雨功又極擅療傷,因此待得功行圓滿,傷勢已然痊愈。
  • 3、凡人不終眉壽或致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髓,外敗筋肉,血氣將亡。
  • 4、被刀劍所傷,醫藥可治;被情感所傷,時間可治;被時代所傷,無方可治;痛,揮之不去,一代人隱忍的內傷
  • 5、金融海嘯美國是輕傷,歐洲是重傷,中國是內傷
  • 6、紅梅俏梳妝,冬至漸漸涼;一碗老鴨湯,暖胃暖心房;肉蛋魚果蔬,日日都點上;進補遵醫囑,亂補五內傷;常搓手腳背,凍瘡不生長。小小貼士,願君無恙!
  • 7、人食天地之氣以生,內傷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外傷於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所以生病。
  • 8、人食天地之氣以生,內傷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外傷於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所以生病。
  • 9、人食天地之氣,內傷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外傷於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屍靠日月之華,內牽氣怨夙戀恨憾停七詭,外掛虛危噬滅孤舍六宜。
  • 10、提出邪毒留滯、飲食內傷、情誌勞倦為引發肺癌病的主要原因,不可忽視體質因素導致肺癌病的重要意義。
  • 11、他潛運神功,治療內傷,七日七夜之後內力已複,但給柯鎮惡鐵杖所擊出的外傷實也不輕,一時難以痊可。
  • 12、不論外感內傷,對於人體的損傷,皆傷於氣血而非髒腑。
  • 13、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見到圍在周圍另外的那五個殺馬特傑出青年早就憋住沒笑都快憋出內傷了,指揮著說道。
  • 14、為何要躲進屋內傷春悲秋,卻不願意伸出頭來欣賞明日初升的太陽。
  • 15、雨婷脈象紊亂,髒器衰損,似受了嚴重的內傷,好在應當性命無虞。
  • 16、外感風寒,內傷濕帶,屬於陰濕,惡寒、發熱、少汗,用藿香正氣散最佳。
  • 17、不錯,經脈強勁,氣血也是極旺健,內傷真是大好了。
  • 18、空間內充滿了純正的天地元氣,輕輕呼吸,充沛的元氣便沁入肺腑,楚雲頓時覺得通體舒泰,連胸口處的內傷,也似乎好了一點。
  • 19、它的發病與腎關係最為密切,無論外感內傷,總以腎虛為本,跌仆閃挫或寒濕、濕熱之邪為其誘因。
  • 20、兩千年前的屈原吟哦著「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抱石懷沙,投身汨羅,他蒼啞悲咽的聲調,一如這詩人的江水,不矜不伐,緩慢而又莊嚴。
內傷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