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中夏
zhōngxià

中夏


拼音 zhōng xià

簡拼 ZX

詞語解釋

中夏[ zhōng xià ]

1.中國;華夏

China;


引證解釋

1.指華夏; 中國

《文選·班固<東都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呂向 注:「中夏,中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泗水》:「法流中夏,自法顯始也。」

唐 白居易 《冊新回鶻可汗文》:「克保大義,永藩中夏。」

孫犁 《秀露集·戲的夢》:「雖然在這些年,樣板戲以獨霸中夏的勢焰充斥在文、音、美、劇各方麵,直到目前,我還沒有正式看過一出、一次。」

2.指中原地區

晉 陸機 《辨亡論》:「魏人據中夏,漢氏有岷益,吳製荊揚而奄交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李平陽,秦州子,中夏名士。」

劉師培 《南北文學不同論》:「河、濟之間,古稱中夏,故北音謂之夏聲,又謂之雅言。」

3.夏季之中,指農曆五月。後亦指盛夏

《淮南子·說林訓》:「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

唐 皮日休 《吳中苦雨》詩:「須權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宋 蘇軾 《答湖守滕達道》:「忽復中夏,永日杜門。」

4.指夏季的第二個月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夏,教茇舍,告振旅之陳。」


國語辭典

1.華夏、中國

《後漢書·卷六〇上·馬融傳》:「是以明德曜乎中夏,威靈暢乎四荒。」

《文選·班固·東都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2.中原地區

《文選·陸機·辯亡論下》:「魏人據中夏,漢氏有岷益,吳製荊揚而奄交廣。」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李平陽,秦州子,中夏名士。」

3.盛夏

《淮南子·說林》:「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

唐·皮日休〈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寄魯望〉:「須權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4.夏季的第二個月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陳。」


網絡解釋

1.中夏

中夏,漢語詞彙。

拚音:Zhōng xià

釋義:1、指華夏;中國。2、指中原地區。3、夏季之中,指農曆五月。後亦指盛夏。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五月。

《文選·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呂向 注:「中夏,中國。」


英語翻譯 China

德語翻譯 China (S)​

相關漢字

近音詞、同音詞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中夏造句

  • 1、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麗景燭春餘,清陰澄夏首殘雲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夏半陰氣始,淅然雲景秋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 2、哪有斬不掉的荊棘?哪有打不死的豺虎?哪有推不翻的山嶽?你必須奮鬥著,勇猛地奮鬥著,勝利就是你的。鄧中夏
  • 3、我華夏自炎黃肇基,神禹鑄鼎,中夏之名已布於四海,到始皇一統,而漢武開疆,天漢之名更是橫絕八方,漢人之魂於此而定。
  • 4、看呀!世界不是勞動的藝術品嗎?沒有勞動就沒有世界。鄧中夏
  • 5、園區分布較廣的有紫嬌花、女貞、無患子,珊瑚樹、披針葉衛矛、蜀葵、紅花酢漿草,其中夏季長花植物有美人蕉、夾竹桃、淩霄。
  • 6、頭假麵,突然間很想很想,像衛候狂暴地揮刀斬斷回祿弓那樣,仰天狂呼:「我中夏但有一士在此,若不能屠滅白水城,有如此物!」。
  • 7、古語有評,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誌陵中夏,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
  • 8、紛紛紅紫已成空,布穀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 9、你是我心中的神,你是我心中的天,你是我心中夏日裏的棒棒冰;你是我生命中的空氣,你是我生命中的水,你是我生命中的四分之三。祝天天涼爽。
  • 10、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 11、人生隻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鄧中夏
  • 12、體極建元,與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賴我遠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協力,獻可替否之助也!誕告多方,體予至意!此旨下後,又仿中夏建元的體例,定為中統元年。
  • 13、憑將士氣扶中夏,淚灑山河對北風。
  • 14、自俟斤以來,其國富強,有淩轢中夏誌。
  • 15、自頃中夏殄瘁,講誦遏密,斯文之道,將墮於地。
  • 16、清風藻於中夏,鸞響厲乎八冥。
  • 17、中夏比焉,畢世而罕見,丹青圖其珍瑋,貴其寶利也。
  • 18、言蠻夷聚居部落,言詞殊別,不為中夏所識,有來朝者,則使人傳易其語,引而通之。
  • 19、肅清省會,共和為政,幕府則大選將士,親率六師,犁庭掃穴,以複我中夏,建立民國。
  • 20、出於預防方麵的考慮,西部的阿吉拉米、北部的博爾庫、埃內迪、迪貝斯蒂、南部的中夏裏和首都恩賈梅納也同時進入緊急狀態。
中夏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