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辭讓
ràng

辭讓



詞語解釋

辭讓[ cí ràng ]

1.謙遜推讓

2.責問


引證解釋

1.謙遜推讓

《禮記·曲禮上》:「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孟子·公孫醜上》:「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史記·李斯列傳》:「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二:「遂定速納兩浙地圖,請效土為內臣。上一再辭讓,遂受之。」

魯迅 《書信集·致胡今虛》:「領導決不敢,呐喊助威,則從不辭讓。」

2.責問

《後漢書·班超傳》:「有頃,巫至,超即斬其首以送廣德,因辭讓之。」


國語辭典

1.禮讓、婉拒

《禮記·禮運》:「尚辭讓,去爭奪。」

《老殘遊記·第六回》:「東造遂留老殘同吃,老殘亦不辭讓。」

推辞


網絡解釋

1.辭讓

辭讓,漢語詞彙。

拚音:cí rànɡ

釋義:是指謙遜推讓;責問。

相關漢字

近音詞、同音詞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辭讓造句

  • 1、學邏輯和修辭讓一個人變得能言善道,辯才無礙。
  • 2、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辭讓,不一定要三次。
  • 3、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4、他強調人應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否則便是「非人也」。
  • 5、諛辭讓守備大人的心情很是愉悅,而更讓劉英高興的是,確確實實的大捷不光能洗脫郟縣大敗的罪責,更能給劉英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 6、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7、儒家說了,惻隱之心為仁,羞惡之心為義,辭讓之心為禮,是非之心為智,不疑之心為信。
  • 8、裴寂辭讓,李世民說:「你有佐輔之勳,無忌也效力於我,能夠和我同車而乘,除了你們二人還有誰呢?」。
  • 9、儒家孟子認為人天生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所以人性本善。
  • 10、強辭讓懇惻,固不敢當,帝乃聽之。
  • 11、太夫人素嚴毅,生逡巡不敢辭讓,遂就禮謝,便有近朞。
  • 12、今若辭讓而不獲,則偽讓者終於得進,損之又損,不如不辭。
  • 13、無論是感激還是辭讓,都生動地體現了唐代詩人的政治心態。
  • 14、堯、舜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善卷、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
  • 15、堯、舜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也。
  • 16、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17、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
  • 18、「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19、李亨任命戶部侍郎元載為京兆尹,元載心裏不願意,就到李輔國那裏去堅決辭讓,說自己能力有限,擔當不了這一重任。
  • 20、她把孟子的「同情心、羞惡心、是非心、辭讓心」作為標準,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自己體悟。
辭讓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