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茯苓
líng

茯苓


拼音 fú líng

簡拼 FL

詞語解釋

茯苓[ fú líng ]

1.中藥名。別名雲苓、白茯苓。寄生在鬆樹根上的一種塊狀菌,皮黑色,有皺紋,內部白色或粉紅色,包含鬆根的叫茯神,都可入藥

tuckahoe; poris cocos;


引證解釋

1.寄生在鬆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裏麵白色或粉紅色。中醫用以入藥,有利尿、鎮靜等作用

《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鬆,下有茯苓。」

高誘 注:「茯苓,千歲鬆脂也。」

唐 賈島 《贈牛山人》詩:「二十年中餌茯苓,致書半是老君經。」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醫方》:「茯苓久服之,顏色悅澤,能滅瘢痕。」

清 陳維崧 《洞仙歌·題<采芝圖>為顧卓侯賦》詞:「戲劚茯苓歸,封寄軒轅。」


國語辭典

1.植物名。多孔蕈科孔蕈屬。成塊狀,形似甘?,大如拳,皮黑而皺,肉白微赤,寄生於山林中腐朽的鬆樹根上,可用人工繁殖。多分布於我國北、中、南等地。采集後陰幹可入藥,具有解熱、安神等功效。也作「伏苓」、「伏靈」


網絡解釋

1.茯苓

茯苓,中藥名。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幹燥菌核。多於7~9月采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麵幹燥,再「發汗」,反複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幹,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製,陰幹,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


英語翻譯 Wolfiporia extensa (a wood-decay fungus)​, fu ling, tuckahoe

法語翻譯 Pachyme

德語翻譯 Poria cocos Pilz (S)​, Goldkeule

相關漢字

近音詞、同音詞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相關謎語

謎面:蓮花初放正暑天(打二字中藥名)
謎底:茯苓
解析:「茯苓」二字可拆解為「艸艸令伏」,「艸艸」是「蓮花」二字的初始部分;「令」取「時節之意」,「暑」與「伏」的字義相扣。

茯苓造句

  • 1、大觀園裏茯苓霜失竊後,平兒明知是彩雲偷的,但投鼠忌器,怕傷了探春的體麵,不願去起贓。
  • 2、氣溫降,天更涼;養生經,來送上:山楂片,可生津;生薑湯,暖胃腸;茯苓粥,益氣好;常鍛煉,體質強;多淋浴,身體壯。降溫時刻,願你幸福安康。
  • 3、宜用金沸草、杏仁、茯苓、前胡、陳皮、半夏、荊芥、麻黃、甘草,適量配置。
  • 4、低熱者加銀柴胡、胡黃連、地骨皮、青蒿等;咳嗽咯痰者加用枇杷葉、杏仁、百合,川貝母等;納差易汗者加白術、黃芪、茯苓等。
  • 5、青木香、白芷、香附子各六克,白茯苓、甘鬆各三克。
  • 6、包括訶子肉、川貝母、百藥煎、烏梅肉、葛根、茯苓、甘草、天花粉,輔料為賦形劑蜂蜜。
  • 7、治濕熱黃疸常與茵陳、連錢草等配合應用;用治水腫可以茯苓、澤瀉等藥同用。
  • 8、是以納豆、葛根、茯苓、決明子、山楂、絞股蘭配伍而成。
  • 9、結果對土茯苓、槐花、蒼術和黃柏進行定性鑒別。
  • 10、一二三四五六七,紅豆南瓜土豆泥;七六五四三二一,當歸茯苓燉母雞。秋季養生很重要,養生不單隻是湊熱鬧,鍛煉休息不可少。小小短信提醒你:自己的身體,自己要關照!
  • 11、七六五四三二一,當歸茯苓燉母雞。一二三四五六七,紅豆南瓜土豆泥。秋季養生很重要,養生不單隻是湊熱鬧,鍛煉休息不可少。小小短信提醒你:自己的身體,自己要關照!
  • 12、其中有麵色蒼白、乏力、舌淡、脈細等症狀的氣血虛型脫發患者,推薦用加味四君子湯,選用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熟地等煎服。
  • 13、它由六種中藥成分科學配伍,含太子參、靈芝、茯苓、山楂、麥芽、稻芽,並添加硫酸鋅、葡萄糖酸鈣、枸櫞酸鐵銨促進小兒生長發育。
  • 14、喝熱粥也不錯,如小麥粥可養心除煩,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卜粥可消食化痰,茯苓粥可健脾養胃。
  • 15、茺蔚子、板藍根、銀花、紫草皮、生地、丹皮、白鮮皮各,炒荊芥、茯苓、白術各,甘草。
  • 16、主要成份:代代花,茯苓,甲殼素,清脂皂素等。
  • 17、棺材兩側還要放入‘茯苓’‘赤銷’,‘白子’,‘黃蒿’‘籭拉秧’‘鳳尾草’等一些東西。
  • 18、冬季喝粥是養生好選擇: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
  • 19、既能夠養胃也可以補養,如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
  • 20、產品說明:本品是以天然紫花苜蓿、黃芪、薏苡仁、茯苓等為主要原料,采用現代生物技術精製而成的綠色減肥食品。
茯苓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