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浣花溪
huànhuā

浣花溪



簡拼 HHX

詞語解釋

浣花溪[ huàn huā xī ]

1.一名濯錦江。又名百花潭。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為錦江支流。溪旁有唐·杜甫的故居浣花草堂


引證解釋

1.一名 濯錦江。又名 百花潭。在 四川省 成都市 西郊,為 錦江 支流。溪旁有 唐 杜甫 的故居 浣花草堂

唐 杜甫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詩之三:「竹寒沙碧浣花溪,橘刺藤梢咫尺迷。」

仇兆鼇 注引《梁益記》:「溪水出湔江,居人多造綵牋,故號浣花溪。」

唐 張籍 《送客遊蜀》詩:「杜家曾向此中住,為到浣花溪水頭。」

明 梁辰魚 《七犯玲瓏·惜別》曲:「浣花溪畔驚重見,誰發夜深船。」

清 趙翼 《寄題懷杜閣》詩:「逈勝浣花溪,當年隻草堂。」


國語辭典

1.河川名。位於四川省成都縣西五裏。昔唐杜甫曾在此居住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二四·百花潭》:「成都府城西南有浣花溪,一名百花潭。任夫人微時,見一僧墜汙渠,為濯其衲,百花滿潭。」


網絡解釋

1.浣花溪

浣花溪因為詩人杜甫而聞名,杜詩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絕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便成文於此,這裏除了含蓄婉約的景致之外,浣花溪的背景是悠遠的文化,詮釋它的是一首首優美的詩句,茅廬、小溪、竹林,樓閣、小橋、卵石,就是當時浣花溪的寫照。杜甫的茅廬常常被掀起了三重茅,雨夜難熬,嬌兒也為此不能睡好,隻能奔波於修複茅廬的工作中,所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定是杜甫發自內心的呼喊。


英語翻譯 Huan Hua brook

相關漢字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浣花溪造句

  • 1、今年以來,成都獅子樓金沙店停業、浣花溪公園寒舍停業、望江樓公園竹林精舍停業調整……眾多高端酒樓、會所,在春節後似乎迎來新一輪「寒潮」。
  • 2、此時正值四月天,春風草長,江水回暖,正是鶯飛燕舞的好時節,在這錦官城外的浣花溪畔,小男孩吟出這幾句詩倒也頗合時宜。
  • 3、百花潭公園位於浣花溪南岸,與青羊宮、杜甫草堂相鄰,可免費遊覽。
  • 4、壯懷激烈的陸遊,在成都也會寫下「二十裏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的悠遊之趣。
  • 5、信步閑遊錦城西,枕石濯足浣花溪;子美草舍讀詩稿,群藝華堂聽講題。
  • 6、浣花溪上見卿卿,眼波明,黛眉輕。
  • 7、繡天錦地,浣花溪風物,憂為奇絕。
  • 8、位於成都市浣花溪畔,故名。
  • 9、因杜宅位於浣花溪畔,故稱。
  • 10、現在的成都好玩的地方可多了,歡樂穀,三聖花鄉,錦裏,寬窄巷子,浣花溪,人民公園,百花潭等,到處是鳥語花香,綠樹成蔭,道路寬闊,高樓林立。我們還要建田園城市,成都今後會更好。
  • 11、杜甫棄官,在親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了一間草屋生活,不料過了幾年,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心中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他那憂國憂民的情思躍然紙上,他那身居世外還心係國家的愁情毅然而現。
  • 12、浣花溪劍派掌門布衣神劍杜甫及其帶領的四位劍客在采桑子的引導下,很快便到達了重山山莊左側的圍牆之下。
  • 13、截至昨日,除望江樓公園「竹林精舍」、浣花溪公園「寒舍」等位於公園內的高檔餐飲歇業外,猛追灣遊泳場。
  • 14、浣花溪公園寒舍停業、望江樓公園竹林精舍停業調整……眾多高端酒樓、會所,在春節後似乎迎來新一輪「寒潮」。
  • 15、今天,我走在浣花溪公園中真是別有一番情趣。秋,這個萬物凋零的季節,誰真正堅持住?傲霜不動?
  • 16、在一個煙雨茫茫的早晨,媽媽帶我去了浣花溪地。它位於成都西南方的一環路與二環路之間,北接杜甫草堂,東連四川省博物館。人們都把浣花溪公園稱為成都之肺。那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
  • 17、他的這一決定,出乎浣花溪劍派邊塞雙劍的意料,竟然把地點定在了他們天府草堂,這不能不說是他們浣花溪劍派的榮幸,更是對他們掌門師弟布衣神劍的尊重。
  • 18、浣花溪畔的薛濤,是否裁竹竿為箋,碾竹葉為墨,寫就風華絕代的詩篇?多少個夜晚,她佇立明月樓台,遙想娥皇女英淚灑斑竹的淒涼場景,回首竹林七賢長醉山間,將漫散飄逸的玄風,拂過魏晉每一個角落。
  • 19、如果真有一個人有著和桃花一樣的靈魂,我以為此人便是蜀中才女薛濤,她曾憑借美貌和智慧在成都占得一席之地,又因處事張揚而被發配鬆州,但她的心智卻如桃花的香氣般淡雅曲折,她此後便獨居在浣花溪畔,中間有過短暫的熱烈,但很快又平靜下來,至此終年。
  • 20、公元760年,大詩人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流落到了成都,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得親友相助,構築起了三間簡陋的茅屋,在故交嚴武的資助下,總算過起了安定的生活。
浣花溪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