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反語
fǎn

反語


拼音 fǎn yǔ

簡拼 FY

詞語解釋

反語[ fǎn yǔ ]

1.反話


引證解釋

1.即反切。詳「反切」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書證》:「且鄭玄以前,全不解反語;《通俗》反音,甚會近俗。」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孫叔然(孫炎)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2.修辭格之一。用與本意相反的話語來表達本意

宋 袁褧 《楓窗小牘》卷上:「宣和中有反語雲:‘寇萊公之知人則哲,王子明之將順其美,包孝肅之飲人以和,王介甫之不言所利。’此皆賢者之過,人皆得而見之者也。」

按,上述四句都是取成語而反用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稗事數則》:「成王性滑稽,遇事喜作反語。自言直樞庭時,嚐召見,上適閲明參政亮捷報,命王閲之。王習為常,奏此戰惜未獲渠首,使張漢潮得擒明亮,始為佳事。上正色曰:‘若是則不佳矣!’王始省悟,免冠叩謝出。」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十二》:「我因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頭一擊。」

3.魏 晉 南北朝 時的一種隱語。以兩個字先正切,再倒切,成為另外兩個字。參見「反切」

《南史·劉悛傳》:「悛本名忱,宋明帝多忌,反語‘劉忱’為‘臨讎’,改名悛。」

按,劉忱反切為臨;忱劉反切為讎。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六朝多以反語作讖》:「《梁書》武帝創同泰寺,後又創大通門以對寺之南,取反語以協同泰也。」


國語辭典

1.修辭學上指說反話。用與本意相反的話語來表達本意,常用於嘲弄諷刺


網絡解釋

1.反語 (漢語詞語、修辭手法)

反語是指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又稱「倒反」、「反說」、「反辭」等,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此意,卻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辭方法。不論是正話反說,還是反話正說,比起直白的表達來都更為有力,語氣更為強烈,情感更為充沛,給人的印象也更加鮮明。辭表和辭裏的極端偏離,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為深刻。


英語翻譯 irony

相關漢字

近音詞、同音詞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反語造句

  • 1、正話反說,褒貶錯位,能產生極佳的表達效果,這是「反語法」。
  • 2、在此基礎上,對一些相鄰易混辭格,如拈連和仿擬、移就和擬人、婉曲和諱飾、易色和反語等,進行了逐一鑒別分析。
  • 3、在反語生成和理解過程中,人的反向思維能力和人的聯想能力,特別是對比聯想能力分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4、事實上,反語與隱喻一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
  • 5、摘要反語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格。
  • 6、修辭格中的反語分類「正話反說」與「反話正說」,其理論上的定義跟人們言語中的理解存在著差異。
  • 7、她善於運用似非而是的雋語和反語
  • 8、歲兒童對不同類型反語認知中的作用
  • 9、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
  • 10、結拍作反語,譏刺現實,入木三分。
  • 11、而事實上,反語與隱喻一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
  • 12、轉義主要分為四種:隱喻、換喻、提喻和反語
  • 13、然而人們對反語理論的研究遠遠落後於反語運用的實際情況。
  • 14、以反語的諷刺了兩個強盜對中國的嚴重破壞,英法聯軍侵略了中國的圓明園,在中國,是不可原諒的。
  • 15、他以漫畫的誇張塑造了想不足六寸的小心,身高如塔的巨人野胡等怪異的人物形象,又巧妙的運用反語進行諷刺這種手法反而能使讀者更深刻的體會到作者的本意。
  • 16、誇張離不開寫實,就好似牙齒離不開嘴巴,把反尋常,不合理,便可愛,甚可鄙但又不以為奇的人事物進行繪真,給文篇徒添異彩。反語表達強震的感情,振激了憤恨和惱怒,徹底揭發了掩飾下的醜陋。
  • 17、簡評:原來是我們雪兒啊,還記得陳老師我啦!嗬嗬本文,立意為欲揚先抑,反語風格。
  • 18、對於一個閱覽博才的高中生來說,明白不過,這是反語!可朱茶還偏不怕,嘴角弧度完全要貼到鼻子上去了,弄的值日老師尷尬不已,隻好大吼一聲,回宿舍!夏七偷偷摸摸的遞給老師一包零食,跟可怕的是,老師竟然樂嗬嗬的走開了!四人又鬼鬼祟祟回宿舍。
  • 19、師傅白眉長老交給他兩大任務,一是學習武功,並控製好體內的神龍,奪取天賜神珠消滅反語文星人;二是保護靈狐和蒼狼,直到他們長大成人並最終獲得語文星輝,抗擊反語文星人的故事。
  • 20、故事中弟弟弟、小草莓與肥仔穿越到了西遊記中,跟隨著唐僧經曆重重困難,解開謎題、識破錯別字與錯讀、組成語等,最後到靈山取得真經,回到語文王國挫敗了反語文星人的陰謀,最後返回現實世界。
反語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