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十二因緣
shíèryīnyuán

十二因緣



詞語解釋

十二因緣[ shí èr yīn yuán ]

1.亦作「十二緣起」


引證解釋

1.亦作「十二緣起」。佛教「三世輪回」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擺脫十二因緣的束縛,即出離生死而證得涅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神異下·梁京師釋保誌》:「上嚐問誌雲:‘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誌答雲:‘十二識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

唐 王勃 《益州綿竹縣武都山淨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廣位而出無明;十二因緣,自普濟而登彼岸。」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深知十二緣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際的本質。」


國語辭典

1.佛教用語。佛教基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痛苦輪回的十二項要件。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指對佛法的無知;行是指有意誌的行為;識是指死後,由於過去的行為,導致投生的心識;名色是指處在母胎中的身、心(識除外)​;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身體感官和認識對象;觸是指感官對現象的接觸;受是指接觸後產生的感受;愛是指感官接觸後生起的欲望;取是指執著;有是指導致輪回的行為。十二緣起之間的關係像環鏈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緣於生;生緣於有;有緣於取;取緣於愛;愛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處;六處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後者決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煩惱也滅除


網絡解釋

1.十二因緣

緣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稱十二緣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它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教將世間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釋關於社會中同類不相應現象,將一切串聯其中以使人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脫生死心靈寄托。


德語翻譯 Bedingtes Entstehen (Sprachw)​

相關漢字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十二因緣造句

  • 1、外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所行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法,泛指顯教。
  • 2、x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等,五人聽後當即皈依了佛陀,成為最初的佛弟子。
  • 3、裏,無明是十二因緣的起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 4、總之,十二因緣中的各個環節,是互為因果的,人類之所以陷於悲劇,人類的痛苦所以沒有終了之時,都由於它的桎梏。
  • 5、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等,五人聽後當即皈依了佛陀,成為最初的佛弟子。
  • 6、十二因緣,就是說我們人怎麼樣受生,怎麼樣死的這個道理。
  • 7、我今為說十二因緣,生相滅相。
  • 8、佛祖釋迦牟尼於菩提樹下證得十二因緣,繼而總結出苦集滅道四諦,「了生脫死」。
  • 9、關於六道輪回的道理,在釋典中,以十二因緣說得最為明白;若。
  • 10、緣覺乘者,生滅無生十二因緣法也。
  • 11、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
  • 12、經過長時間的靜坐思維,終於在臘月初八那夜,豁然大悟「四諦」、「十二因緣」之理,時年三十五歲。
  • 13、不獨此六塵不住,凡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三十七道品,至菩提涅盤等八十一科,一切均無所住也。
  • 14、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
  • 15、從十二因緣法起。
  • 16、緣覺乘、菩薩乘,是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所行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法,泛指顯教。
  • 17、三十七菩提道品,四諦十二因緣是正法,聲聞緣覺是正法。但是到了楞嚴經,佛親口將聲聞緣覺斥為外道;到了法華經,佛說沒有三乘道,隻有一乘道;到了金剛經,佛說未曾說過一個法,沒有說過一個字,一概否認。請問那一樣是正法?不要認為我一學佛,我的就是正法,這是增上慢,正是毀謗正法。正的上麵還有個不字,合起來念是什麼字?叫阿歪。
  • 18、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見法,即見佛。佛說稻倩經
十二因緣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