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洋務運動
yángyùndòng

洋務運動



詞語解釋

洋務運動[ yáng wù yùn dòng ]

1.舊稱「同光新政」。同治、光緒年間清政府所進行的與外國資本主義有密切聯係的軍事、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麵的活動。管理洋務的中央機關為總理衙門。奕fe54、曾國藩、李鴻章等以「自強求富」為名,先後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工礦、運輸業,又購置軍艦建立了南洋、北洋海軍,並派遣留學生學習外國科學技術。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一些客觀條件。經過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洋務運動宣告失敗


國語辭典

1.清朝(約十九世紀中葉)​大臣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在英法聯軍之役後,深覺近代技術的重要性,而派遣留學生、製兵器等的洋務運動。但因積弊過深、財力不足而告失敗


網絡解釋

1.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製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製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英語翻譯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period of reforms in China c 1861-1894), also named 自强运动

相關漢字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洋務運動造句

  • 1、洋務運動的曆史作用不僅僅表現在經濟上,其對中國近代思想啟蒙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 2、洋務運動追求船堅炮利,以器物層次改良。
  • 3、究其根源,明治維新是舉國一致下的水到渠成,而洋務運動卻隻是李鴻章等一幹洋務官員在重重掣肘下的裱糊粉飾。
  • 4、以這種初衷所倡導的洋務運動,完全可以看作是這個東方帝國的一次內部修煉,是一場高舉招幡的借屍還魂。
  • 5、洋務教育是洋務派為了滿足洋務運動需要、培養洋務人才進行的教育變革。
  • 6、為求富求強,挽救晚清政權,洋務派官僚掀起了旨在學習西文西藝的洋務運動
  • 7、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之比較
  • 8、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洋務運動興起。
  • 9、如何從近代化角度評價洋務運動
  • 10、第二部分:洋務運動時朞的專利實施。
  • 11、唐浩明說,過去凡是曾國藩做的事情,都一概否定,連倡導洋務運動,學習西方也是「洋奴哲學」。
  • 12、從鴉片戰爭起,中國就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再看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卻都有力地訴說著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自由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更能說明中國人為了自己的尊嚴是可以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的。
  • 13、那一日,天王王京天高難,農民階級振臂呼;那一月,康梁推動戊戌法,正道不絕是士人;那一年,洋務運動艱難行,無力回天喊聲震天,那一次,縱使宇內大動亂,國外非無革命源;那一回,首義一聲三鎮立,荊楚幾日眾地起。
  • 14、從國門被西方強國強行打開,到洋務運動的自強求富;從八國聯軍踏上中國的領土,到戊戌變法失敗告終過去的屈辱和苦難不斷提醒著我們,落後就要挨打,隻有知識的進步、緊跟世界潮流才能使國家真正走上富強之路。
  • 15、就近代史而言,文化也經曆了一場又一場驚世駭俗的考驗,抑或是洗禮。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到曾李的洋務運動,再到康梁的維新變法,孫中山的辛亥革命,魯迅胡適領導的新文化運動,無不對文化有著相當猛烈的衝擊。
  • 16、像洋務運動,一昧的學習別人的技術而不願直視製度的缺陷,最後失敗;像東施效顰的故事,一個醜女學西施皺眉的樣子,自以為很美,但反而被人厭惡;像邯鄲學步的故事,學著別人的走路方式反而忘了自己本來的步子,最後不僅沒學成還忘了怎麼走路。
  • 17、晚清時的曾國藩也許在曆史學家的眼中是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他組織湘軍圍剿太平天國,維護那腐朽的王朝,而又是洋務運動的參加大員,想從泥沼中把中國拉出。
  • 18、這次戰爭的失敗,使我國失去國際地位、遼東半島、台灣島、兩億白銀、北洋水師、洋務運動破產等等。
  • 19、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維新變法,都沒有能對抗清政府頑固派的阻攔,他們堅持認為,祖上傳下來的封建專製才是根本,不能動搖,即便是列強的侵略,也無法喚醒他們。
  • 20、「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時朞的一種過渡性理論,對中國近現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洋務運動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