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魚眼
yǎn

魚眼


拼音 yú yǎn

簡拼 YY

詞語解釋

魚眼[ yú yǎn ]

1.魚的眼睛

2.魚眼珠子;像魚眼珠子之物

3.指水燒開時冒出的狀如魚眼大小的氣泡。舊時常據以說明水沸滾的程度


引證解釋

1.魚的眼睛

唐 王維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詩:「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清 陳維崧 《采桑子·哭西樵吏部》詞:「從茲東海無奇氣,魚眼波紅,鰲背霜濃。」

2.魚眼珠子;像魚眼珠子之物

漢 東方朔 《七諫·謬諫》:「玉與石其同匱兮,貫魚眼與珠璣。」

3.指水燒開時冒出的狀如魚眼大小的氣泡。舊時常據以說明水沸滾的程度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白醪酒》:「釀白醪法:取糯米一石,冷水浄淘。漉出,著甕中,作魚眼沸湯浸之。」

石聲漢 注:「水因熱而放出氣泡,溫度愈高,氣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便像魚眼大小。」

宋 黃庭堅 《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之二:「風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

清 褚人穫 《堅瓠三集·茶瓶湯候》:「煎茶初滾曰蟹眼,漸大曰魚眼,故俗以未滾者為盲湯。」

徐珂 《清稗類鈔·飲食·邱子明嗜工夫茶》:「湯初沸為蟹眼,再沸為魚眼,至聯珠沸而熟。」


國語辭典

1.魚的眼睛

唐·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詩:「鼇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2.沸湯的形狀,起小泡沫如魚眼

唐·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沫下曲塵香,花浮魚眼沸。」


網絡解釋

1.魚眼

魚眼通常位於 頭的兩側,大多沒有 眼瞼,不能閉合。 眼睛的晶狀 體呈圓球形, 視覺調節靠 晶狀體位置的前後移動,而不是改變晶狀體的凸度,因此,魚眼是極端近視的。

相關漢字

近音詞、同音詞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魚眼造句

  • 1、柏林座、羅馬座兩棟樓宇,以兩儀生四象為形,占兩儀陰陽魚眼之位,金頂玉帳,彰富貴之氣,兩儀四象,顯中正之局。
  • 2、凹槽很深,而且兩個陰陽魚眼一個被塗成了黑色,一個被塗成了紅色,明顯有些年頭了,顏色依然曆曆可辨。
  • 3、這是茄子落葉斑枯病,就是常說的「魚眼斑」病……
  • 4、羅馬座兩棟樓宇,以兩儀生四象為形,占兩儀陰陽魚眼之位,金頂玉帳,彰富貴之氣,兩儀四象,顯中正之局。
  • 5、魚眼透鏡和超廣角鏡頭具有很嚴重的光闌球差、光闌彗差。
  • 6、滿天的繁星像魚眼,像鑽石,像珍珠,美麗極了。
  • 7、明天早上上學,眼睛腫的像魚眼。沒辦法,還是要用一個大的方便袋裝書嘍。回到學校,同學們一陣諷刺和嘲笑。而我呢?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
  • 8、再想象一下,天天背著沉重的眼鏡,鼻梁一定支撐不住了,眼鏡戴長了還會導致眼睛變形,變成難看的凸魚眼
  • 9、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
  • 10、我的魚眼已經變得越來越渾濁,但是,我很幸福,因為我依然能透過清澈的河水,望見那悠悠的青山、飄忽的白雲和岸邊嬉戲孩童那紅彤彤的小臉。
  • 11、左側是一條魚,取名:魚躍龍門,魚身呈灰褐色,白色的魚眼是一顆化石,大大的魚頭上有一個氣孔,魚尾翹起,似乎在遊動。
  • 12、岩石的上端呈現A形,還有一個小圓圈,這是魚頭和魚眼;下端是彎過來的,這是正在擺動的魚尾。
  • 13、我先加入30克糖,用打蛋器將蛋白打到像魚眼大小泡狀的時候,再加入30克糖,繼續打到蛋白開始變細膩,最後加入剩下的糖,把蛋白打成發泡狀。
  • 14、用小金魚換來金幣,隨即把金幣變成小金魚,如此反複,賣的越多活計越辛苦,卻隻是為了維持一種不斷加劇的惡性循環。實際上上校在乎的不是生意,而是幹活本身。他必須全神貫注的投入,嵌上片片魚鱗,用紅寶石微粒鑲魚眼,添上尾鰭,再沒有餘暇為戰後的失落而煩惱。這門精密的手藝極其耗費心神,令他在短短時間內比在整個戰爭年代衰老的更甚。不變的坐姿令他脊柱變形,精確到毫米的工藝使他視力受損,但不容絲毫分心的專注讓他獲得了心靈的平靜。
  • 15、你瞧,隨著攪拌機的轉動,奇跡出現了,原本沒有顏色的像水一樣的蛋清,竟然慢慢地開始發白發胖,變成了無數個魚眼大小的泡沫。
  • 16、魚眼,高看一眼。頭三尾四,肚五背六。
  • 17、滿天的繁星像魚眼,像鑽石,像珍珠,美麗極了。看,她調皮得很,還衝著我眨眼呢。
  • 18、第二天,我看書查資料。終於知道了。因為魚眼是沒有眼瞼的,所以它們在睡覺的時候也都睜著眼睛的。即使死了以後,也不會閉眼。
  • 19、我拿著老師發的魚眼,準備粘的時候,發現已經不粘啦,隻好拿出鉛筆自己動手畫魚眼,我畫的兩隻魚眼一個大一個小,很不漂亮,隻能重新畫,這一次,我吸取教訓,不再那麼粗心大意啦,最後新年魚總算做好啦。
  • 20、廣角可以照,標頭也可以照,中焦可以照,長焦也可以照,甚至連魚眼都可以照。
魚眼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