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春秋
chūnqiū

春秋


拼音 chūn qiū

簡拼 CQ
五筆 DWTO


詞語解釋

春秋[ chūn qiū ]

1.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詩·魯頌·閟宮》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a year;

2.年齡

age;

3.我國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國各諸侯國爭霸的時代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4.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引證解釋

1.春季與秋季

《禮記·王製》:「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晉 陶潛 《移居》詩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春秋二季農事起始與結束時,照例有老年人向各處人家斂錢,給社稷神唱木傀儡戲。」

2.指春秋兩季的祭祀

《國語·楚語上》:「唯是春秋所以從先君者,請為‘靈’若‘厲’。」

韋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

《左傳·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時

《詩·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鄭玄 箋:「春秋猶言四時也。」

漢 張衡 《東京賦》:「於是春秋改節,四時迭代。」

南朝 梁 劉孝標 《辯命論》:「今以其片言,辯其要趣,何異乎夕死之類,而論春秋之變哉。」

5.光陰;歲月

《楚辭·遠遊》:「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漢書·晁錯傳》:「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紀之後世,為帝者祖宗,與天地相終。」

郭小川 《登九山》詩:「望一望,想一想,誰不感到虛度春秋。」

6.年紀;年數

《戰國策·楚策四》:「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皇帝晏駕,春秋十九。」

李廣田 《老渡船》:「他在這種情形中已渡過了五十幾個春秋。」

7.編年體史書名。相傳 孔子 據 魯 史修訂而成。所記起於 魯隱公 元年,止於 魯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敘事極簡,用字寓褒貶。為其傳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懼,作《春秋》。」

宋 範仲淹 《近名論》:「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書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貶之,使後世君臣,愛令名而勸,畏惡名而慎矣。」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十節:「《春秋》是一部編年體的曆史。」

8.古編年史的通稱。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漢 以後有《楚漢春秋》、《吳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冊、曆史

《史記·樂毅列傳》:「臣聞賢聖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

唐 劉知幾 《史通·六家》:「墨子曰‘吾見百國春秋’,蓋皆指此也。」

康有為 《聞徐子靜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淚下》詩:「寃獄兩年悲黨錮,維新元老記春秋。」

光未然 《英雄鑽井隊》詩:「誓為祖國獻石油,甘灑熱血寫春秋。」

9.春秋、戰國 諸子之書,也有以「春秋」為名的,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等

10.指褒貶。 《春秋》用字,意寓褒貶,因借其意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裏自具春秋。」

清 蒲鬆齡 《聊齋誌異·郭生》:「王(王生)諦玩之,其所塗留,似有春秋。」

11.時代名。 孔子 《春秋》記事,從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計二百四十二年,史稱 春秋 時代。今多以 周平王 東遷至 韓、趙、魏 三家分 晉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為 春秋 時代

《孟子·盡心下》:「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正緯》:「春秋之末,羣經方備。」

唐 韓愈 《進士策問》:「春秋之時,百有餘國。」


國語辭典

1.泛指四時

《詩經·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句下漢·鄭玄·箋:「春秋猶言四時也。」

《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春秋改節,四時迭代。」

2.年齡

《漢書·卷五四·蘇建傳》:「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春秋正富」。

3.書名。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也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4.編年史的通稱。古時列國史記多名春秋,後私家著述或私人作史亦沿其名,稱為「春秋」。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吳越春秋》、《十六國春秋》、《十國春秋》之類

5.(西元前722~前481)​孔子作春秋,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凡曆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世稱此時代為「春秋」。今多以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西元前770~前476)​為春秋時代


網絡解釋

1.春秋 (春秋經)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曆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2.春秋 (漢語詞語)

中國古代先民極其重視春,秋兩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語言含義,常常用來表示:年。一年,四季,四時,光陰,年齡等。

春秋」作為一個重要的先秦年代,來源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曆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曆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曆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曆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英語翻譯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hronicle of Lu State (722-481 BC)​, spring and autumn, four seasons, year, a person's age, annals (used in book titles)​

法語翻譯 le printemps et l'automne, an, année, âge

德語翻譯 >五经 (S)​, Annalen der Frühlings- und Herbstperiode (eines der „Fünf Klassischen Werke“)​ (S)​, das Alter eines Menschen (S)​, Frühling und Herbst, ein ganzes Jahr (S)​, Frühlings- und Herbstannalen (722 bis 481 v. Chr.)​ (S)​, Frühlings- und Herbstperiode (722 bis 481 v. Chr.)​ (S)​, Geschichtsbuch, Chronik (S)​

相關漢字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相關謎語

謎面:無冬無夏(打一古代著作)
謎底:春秋
解析:「春、夏、秋、冬」無「冬」,無「夏」。

謎面:無寒無暑(打二字書名)
謎底:春秋
解析:「無寒無暑」,謎麵之意僅有「春秋」二季。

春秋造句

  • 1、春秋戰國,諸侯各自為政,天下擾攘,長達五百餘年。
  • 2、春秋戰國時朞,諸侯間呈現著弱肉強食的局麵。
  • 3、報紙上的這篇短文,頗有春秋筆法。
  • 4、這位男士正當春秋鼎盛之時,服飾輝煌,相貌堂堂。
  • 5、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
  • 6、俯仰不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 7、魯迅先生的雜文鞭辟入裏,深得春秋筆法的要義。
  • 8、春秋戰國時代的所謂‘縱橫家’之流,往往隨機應變,朝秦暮楚。
  • 9、齊昌水樂迎賓客,英雄樹歡接盛風;學藝樓中韶樂奏,綠茵場上龍虎爭;海明軒宇書聲朗,杏壇聖門演春秋;春風沐雨滿華廈,芳園披彩溢神州。
  • 10、無所謂春秋冬夏,你是我朝思暮想的朞待。
  • 11、法家學說是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朞動亂年代的特殊理論,它是人欲橫流的特殊曆史背景下的特殊文化產物。
  • 12、魯迅盡量刪去可有可無的字句的文風,就是春秋筆法的再現。
  • 13、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自強不息,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
  • 14、春秋戰國時朞,百家爭鳴的學術風氣十分濃厚。
  • 15、這個人從不談論別人的好壞,但皮裏春秋,什麼事他都有自己的看法。
  • 16、想當年楚莊王韜光養晦,在春秋爭霸之戰中,一鳴驚人,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 17、這是春秋戰國時常用的辦法,都說述而不作,實在是自我作古。
  • 18、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終成春秋五霸。
  • 19、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禮樂崩壞,各諸侯國競相征伐,正所謂「春秋無義戰」。
  • 20、沈醉幼年時,羅裙便對其日課唐詩,經年浸淫,盡管沈醉半生從事密捕暗殺之類被章士釗稱為「春秋事」之職業,逢到搦管綴文,卻不乏靈犀妙論。
春秋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