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詞典 秦腔
qínqiāng

秦腔


拼音 qín qiāng

簡拼 QQ
五筆 DWEP

詞語解釋

秦腔[ qín qiāng ]

1.流行於中國西北各省的地方戲曲劇種,由陝西、甘肅一帶的民歌發展而成的,是梆子。腔的一種。也叫「陝西梆子」。泛指北方用梆子腔演唱的劇種

Shanxi Opera;


引證解釋

1.戲曲劇種。俗稱梆子,流行於 陝西 以及鄰近各省的部分地區。西北地區本屬古 秦 地,故名秦腔。音調激越高亢,節奏鮮明,善於表現悲壯、激昂和淒楚的情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台》:「鹹豐以後,專重二簧,近則並重秦腔秦腔者,即俗所謂梆子腔也。」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十二章:「生寶很喜歡有萬心寬體胖,和誰都能說笑、打鬧,撅起屁股拉屎的時候,還唱著那麼幾句很不內行的秦腔。」


國語辭典

1.一種流行於西北各省區的板腔體劇種。在同州梆子的基礎上,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而成 為秦腔

2.北方梆子的統稱


網絡解釋

1.秦腔 (中國傳統戲劇劇種)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地區傳統的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係,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英語翻譯 Qinqiang, an opera style popular in northwest China, possibly originating in Ming dynasty folk music, Shanxi opera

法語翻譯 opéra Qinqiang

德語翻譯 Shaanxi Oper (S)​

相關漢字

近音詞、同音詞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秦腔造句

  • 1、這裏展示著最早的秦腔唱本、鋼印本唱本、臉譜、老雜誌、老戲票、演出說明書、人工手畫戲服、整套的木偶戲箱、唐代戲俑等,也很有趣。
  • 2、秦腔很高亢,演出的一些戲都比較貼近生活,男女情愛的東西很多,所以政府明令禁止,認為是壞人心術的靡靡之音,不允許在北京流傳。
  • 3、在內蒙古的漢族居民當中,最普遍的娛樂方式是聽傳統的晉劇和秦腔
  • 4、現在的秦腔也是吹腔衍變來的。
  • 5、秦腔一聲吼,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裴豔玲的河北梆子,攜著燕趙之氣撲麵而來;越劇舞台上寶哥哥的一個亮相,就讓「江南人」這個抽象的概念有了血肉。
  • 6、尚小雲先生不僅吸收了李瑞芳、馬蘭魚、溫喜愛等秦腔、碗碗腔這些地方戲演員為徒,還在山東、貴州等地收了一批京劇演員做弟子。
  • 7、秦腔、眉戶、碗碗腔、富平阿宮腔等劇種輪番唱響,省內各區縣劇團的王牌戲、頭牌戲、特色戲貫穿全場,保準讓你在電視機前挪不開步子。
  • 8、大力振興秦腔藝術,扶持漢劇、漢調桄桄、眉戶、碗碗腔、商洛花鼓等地方戲曲。
  • 9、當年,魯迅在西北大學講學,並連續多日在易俗社聽秦腔,留下了「古調獨彈」這樣的匾額,所以昨日百年易俗的女掌門惠敏莉也特意趕來參會。
  • 10、陝甘一帶古為秦地,故稱秦腔,俗稱「亂彈」「桄桄子」,在明朝之前已經形成。
  • 11、從陝北民歌、陝西眉戶、碗碗腔、秦腔,到河南墜子、北京單弦、蘇州評彈,不同的藝術形式給了貟恩鳳豐富的營養。
  • 12、陝西的秦腔戲長於表達人在麵對大悲大苦時的大情緒,而不適淒淒切切的才子佳人,也非輕鬆娛樂的耍鬧戲。
  • 13、自古秦人「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又「性剛好鬥,負氣健訟」,秦腔就是這種性格的表現方式,所以,演出這種負氣訴訟的戲,別的劇種很難與秦腔相比。
  • 14、秦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梆子腔的分支,因其古老、豐富、龐大的聲腔體係,被稱為梆子腔的鼻祖。
  • 15、發揮了秦腔藝術的激昂慷慨,又注重抒發感情的特長,於激憤中委婉曲折,於悲壯中動人情懷。
  • 16、吼起來的秦腔當然最符合黃土高原的廣袤與深厚,揮灑出淋漓盡致的情緒,令人腎上腺素劇增,聽罷,走起路來腳底生風。
  • 17、粵劇的梆子腔源自西秦戲,大鑼大鼓源自西秦戲,就連樂器的定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以西秦腔為標準弦。
  • 18、小小年紀的時候,王正強就被父親架在脖子上,擠在人頭攢動的戲台前,戲台上生旦淨末醜粉墨登場,使得秦腔過早地在王正強心中「色彩般的存在了」。
  • 19、她廣征博采,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之長,創立了豫劇的主要流派「常派」。
  • 20、同為梆子腔的鼻祖,蒲劇、秦腔一母同源,號稱「姊妹花」。
秦腔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