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描述不清楚的成語

形容描述不清楚的成語


1不知所雲 [ bù zhī suǒ yún ]

解釋 雲:說。不知道說的是什麼。形容感情激動;語無倫次。也指說話顛三倒四。

出處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2一目了然 [ yī mù liǎo rán ]

解釋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樣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7卷:「見得道理透後,從高視下,一目了然。」

3一言難盡 [ yī yán nán jìn ]

解釋 一句話難以把意思說盡。表示事情相當曲折複雜。

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 誌誠張主管》:「張主管道:‘小夫人如何在這裏?’夫人道:‘一言難盡’。」

4了如指掌 [ liǎo rú zhǐ zhǎng ]

解釋 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裏的東西。形容對情況清楚得就像指點掌上的東西;給人看一樣。比喻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5曆曆在目 [ lì lì zài mù ]

解釋 曆曆: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臨在北窗之下,見州裏人家,曆曆在目。」

6含糊其辭 [ hán hú qí cí ]

解釋 糊:不明確;不清晰;辭:也作「詞」;言辭。指話說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確。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57回:「二人先受岸賈之囑,含糊其詞,不肯替趙氏分辨。」

7糊裏糊塗 [ hú lǐ hú tú ]

解釋 認識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三回:「難道龔定庵就這麼糊裏糊塗的給他們藥死了嗎?」

8黑白分明 [ hēi bái fēn míng ]

解釋 黑、白:黑白兩種顏色;明:清楚。黑白兩色分得很清。比喻對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

出處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保位權》:「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

9一清二白 [ yī qīng èr bái ]

解釋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指非常清白;沒有汙點。

出處 清 李綠園《歧路燈》:「賈李魁道:‘王紫泥,張繩祖他倆個,現在二門外看審官司哩。老爺隻叫這二個到案,便一清二白。」

10一知半解 [ yī zhī bàn jiě ]

解釋 很貧乏的知識;很膚淺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出處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11不言而喻 [ bù yán ér yù ]

解釋 言:說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出處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麵,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12參差不齊 [ cēn cī bù qí ]

解釋 參差:長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齊或水平不一。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揚雄傳下》:「仲尼以來,國君將相,卿士名臣,參差不齊,壹概諸聖。」

13吞吞吐吐 [ tūn tūn tǔ tǔ ]

解釋 想說;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說。形容說話有顧慮。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14顯而易見 [ xiǎn ér yì jiàn ]

解釋 顯:明顯。很明顯;極容易看清。

出處 宋 王安石《洪範傳》:「在我者,其得失微而難知,莫若質諸天物之顯而易見,且可以為戒也。」

15涇渭分明 [ jīng wèi fēn míng ]

解釋 古人認為;渭河水清;涇河水濁;兩水合流後;清濁依舊分明。比喻是非清楚;容易區別。

出處 唐 李德裕《劉公神道碑銘》:「遇物而涇渭自分,立誠而風雨如晦。」

16直截了當 [ zhí jié liǎo dàng ]

解釋 了當:幹脆;爽快。幹脆爽快;不繞彎子。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紫芝妹妹嘴雖利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當,倒是一個極爽快的。」

17真相大白 [ zhēn xiàng dà bái ]

解釋 真相:佛教用語;指本來麵目;大白:徹底弄清楚了。真實情況完全弄清楚了。

出處 《花城》1981年第1期:「要是能把他的瘋病治好了,就可以真相大白了。」

18詞不達意 [ cí bù dá yì ]

解釋 達:表達。語言或文辭不能確切地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辭不達意」。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0回:「還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個詞不達意的毛病。」

19語無倫次 [ yǔ wú lún cì ]

解釋 倫次:次序;條理。話講得顛三倒四;毫無條理。

出處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第七卷引《詩眼》:「古人律詩亦是一片文章,語或似無論次,而意若貫珠。」

20一清二楚 [ yī qīng èr chǔ ]

解釋 十分明白、清楚。

出處 老舍《四世同堂》:「小順兒樣樣事情都要鬧個一清二楚,不然怎幺能當好媽媽的保鏢呢。」

21似懂非懂 [ sì dǒng fēi dǒng ]

解釋 好像懂了;又像沒懂。表示沒有完全明白。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1回:「三位姨太太瞧了,亦似懂非懂的。」

22光天化日 [ guāng tiān huà rì ]

解釋 充滿陽光的天空;化生萬物的太陽。舊時比喻太平盛世;現在形容是非、好壞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場合。

出處 《尚書 益稷》:「帝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

23太平盛世 [ tài píng shèng shì ]

解釋 指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時代。比喻非常興盛安定的社會。太平:社會安定。

出處 明 沈德符《野獲編》:「餘謂太平盛世,元夕張燈,不為過侈。」

24如數家珍 [ rú shǔ jiā zhēn ]

解釋 好像數自己家藏的珍寶那樣清楚。比喻對所講的事情十分熟悉。

出處 《清朝野史大觀 郭生始創戲院》:「吳縣王鶴琴先生耆年碩德,與談吳中掌故,則掀髯抵掌,如數家珍。」

25影影綽綽 [ yǐng yǐng chuò chuò ]

解釋 模模糊糊,不真切。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62回:「我不知怎的,但沒人在房裏,心裏隻害怕,恰似影影綽綽,有人在眼前一般。」

26心中無數 [ xīn zhōng wú shù ]

解釋 指對情況不太了解或處理事情沒有把握。數:數目;指掌握的實際情況。

出處 蔣和森《風蕭蕭 衝天記一》:「他雖然素稱'博學',熟讀經史,可是對此卻心中無數。」

27支支吾吾 [ zhī zhī wú wú ]

解釋 亦作「支支梧梧」。謂說話吞吞吐吐,含混躲閃。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怎麼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28整整齊齊 [ zhěng zhěng qí qí ]

解釋 保持整潔和有條不紊。

出處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打扮得整整齊齊,則等做女婿。」

29明明白白 [ míng míng bái bái ]

解釋 清清楚楚,明確無誤;正大光明。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賬目已明明白白,並無分文來去。」

30洞若觀火 [ dòng ruò guān huǒ ]

解釋 如同看火那樣看得清楚。比喻對事物觀察得十分明白透徹。

出處 明 林潞《江陵救時之相論》:「當以某辭入告,某策善後,勇怯強弱,進退疾徐,洞若觀火。」

31清清楚楚 [ qīng qīng chǔ chǔ ]

解釋 清晰明白有條理。

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又見世南生得清清楚楚,弱不勝衣,故憨憨的隻管貪看。」

32結結巴巴 [ jiē jiē bā bā ]

解釋 說話吞吞吐吐、疙疙瘩瘩。

出處 老舍《駱駝祥子》十三:「結結巴巴的,他把昨夜晚的事說了一遍,雖然費力,可是說的不算不完全。」

33耳熟能詳 [ ěr shú néng xiáng ]

解釋 聽得多了;就可以說得詳盡細致。耳熟:聽熟了;詳:細說。

出處 宋 歐陽修《瀧岡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詳也。」

34陰謀詭計 [ yīn móu guǐ jì ]

解釋 暗地裏策劃做壞事的計謀。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大家如能個個像我,坦白地公開了自己的壞處,政治上用不著陰謀詭計。」

35井然有序 [ jǐng rán yǒu xù ]

解釋 井然:整整齊齊的樣子。有條理;有次序;整齊不亂。

出處 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以製產、重農、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

36明辨是非 [ míng biàn shì fēi ]

解釋 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

出處 宋 歐陽修《與王懿敏公》:「某竊位於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負抱愧恥,何可勝言。」

37眾目昭彰 [ zhòng mù zhāo zhāng ]

解釋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顯。

出處 明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在你家裏搜出人腿來,眾目昭彰,一傳出去,不見得輕放過了你。」

38含含糊糊 [ hán hán hu hū ]

解釋 含混不清的樣子。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5回:「老太太與鳳姐姐方才說話含含糊糊,不知是什麼意思。」

39心裏有底 [ xīn lǐ yǒu dǐ ]

解釋 心中知道底細或內情而有把握。

出處 徐光耀《平原烈火》:「我們一見副政委精神就來了,跟著他,就覺著心裏有底,腰裏也硬。」

40洞燭其奸 [ dòng zhú qí jiān ]

解釋 洞燭:洞察;洞悉。看透對方的陰謀詭計。形容觀察力強;看問題敏銳。

出處 《明史 董傳策傳》:「(嚴)嵩稔惡誤國,陛下豈不洞燭其奸!」

41賞罰嚴明 [ shǎng fá yán míng ]

解釋 同「賞罰分明」。

出處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賞罰嚴明,治之材也。」

42霧裏看花 [ wù lǐ kàn huā ]

解釋 原形容年老視力差,看東西模糊,後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出處 唐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詩:「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43不甚了了 [ bù shèn liǎo liǎo ]

解釋 甚:很;了了:明白。對事情不很明白;不大清楚。

出處 《北齊書 永安王浚傳》:「文宣末年多酒,浚謂親近曰:‘二兄舊來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後,識解頓進。’」

44不知所以 [ bù zhī suǒ yǐ ]

解釋 所以:所由;原故。不知道原故;為什麼會是這樣。形容人不明原故;感到意外。

出處 唐 張彥遠《法書要錄 購蘭亭序》:「遽見追呼,不知所以。」

45曆曆可數 [ lì lì kě shǔ ]

解釋 曆曆:清楚、分明的樣子;清清楚楚;可以數得出來。

出處 《舊五代史 明宗紀十》:「濮州進重修河堤圖,沿河地名,曆曆可數。」

46大惑不解 [ dà huò bù jiě ]

解釋 惑:疑惑迷亂;解:理解。①原指最糊塗的人迷惑一輩子。後指對某事或情況懷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出處 莊周《莊子 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47層次分明 [ céng cì fēn míng ]

解釋 層次:事物的次序。事物的次序界限清楚。

出處 孫世愷《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兩層挑台像兩彎新月,圍拱著主席台,使大禮堂成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整體。」

48是非分明 [ shì fēi fēn míng ]

解釋 正確和錯誤非常分明。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劉向傳》:「故賢聖之君,博觀始終,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

49期期艾艾 [ qī qī ài ài ]

解釋 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複,說話不流利。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丞相列傳》:「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50洞察一切 [ dòng chá yī qiè ]

解釋 洞察:看得很清楚。對一切都看得清楚。形容對所有的事物都有深入準確的判斷力。

出處 羅廣斌《紅岩》第五章:「濃黑的眉梢下,又是那雙炯炯有神、明亮、洞察一切的目光,還是那無比堅定、聲震屋宇的語音。」

51混淆黑白 [ hùn xiáo hēi bái ]

解釋 混淆:混雜不清;使界限模糊。把黑的白的故意攪在一起。指有意製造混亂以顛倒是非。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52簡截了當 [ jiǎn jié liǎo dàng ]

解釋 指語言、文字簡明,清楚,直截了當。

出處 朱自清《論通俗化》:「描寫差不多沒有,偶然有,也隻就那農村生活裏取喻,簡截了當。」

53胸中有數 [ xiōng zhōng yǒu shù ]

解釋 指對情況有清楚的了解,心裏有底。

出處 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胸中有'數'。這是說,對情況和問題一定要主意到它們的數量方麵,要有基本的數量的分析。」

54襟懷坦白 [ jīn huái tǎn bái ]

解釋 襟懷:胸懷;坦白:坦率。形容心地純潔;光明正大。

出處 清 陳文述《放牛行同前韻》:「董君性仁慈,襟懷亦坦白。」

55迷離恍惚 [ mí lí huǎng hū ]

解釋 模糊閃爍;分辨不清;似有若無。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銀海一般的白,一半卻迷離惝恍,搖曳著桐葉的黑影。」

56隱隱約約 [ yǐn yǐn yuē yuē ]

解釋 指看起來或聽起來模糊,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隻見山坡旁隱隱約約,倒象攛出一箭,直向大蟲麵上射去。」

57判若黑白 [ pàn ruò hēi bái ]

解釋 判:區別。像黑的與白的那樣明顯區分。形容界限分明。

出處 清·方苞《書祭裴太常文後》:「夫文之高下雅俗,判若黑白。」

58恩怨分明 [ ēn yuàn fēn míng ]

解釋 恩:恩惠;怨:仇恨。對於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淩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

59是是非非 [ shì shì fēi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認為是對的,把錯的認為是錯的。比喻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

出處 先秦 荀況《荀子 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60毫不含糊 [ háo bù hán hú ]

解釋 態度明確堅定。

出處 毛澤東《國共合作成立的迫切任務》:「關於這種政策改變的客觀原因和時間性,我們曾經毫不含糊地說明了自己的觀點。」

61混混沌沌 [ hùn hùn dùn dùn ]

解釋 迷糊不清的樣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53回:「仍然不知稼穡艱難,混混沌沌的過日子。」

62白黑分明 [ bái hēi fēn míng ]

解釋 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薛宣傳》:「所貶退稱進,白黑分明,由是知名。」

63百思莫解 [ bǎi sī mò jiě ]

解釋 百思:百般思索。指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

出處 李準《李雙雙》:「小王在一邊,如坐針氈,百思莫解。」

64了若指掌 [ liǎo ruò zhǐ zhǎng ]

解釋 比喻對情況十分明白清楚。

出處 《宋史 道學傳序》:「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了若指掌。」

65五裏霧中 [ wǔ lǐ wù zhōng ]

解釋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張楷傳》:「性好道術,能作五裏霧。」

66快言快語 [ kuài yán kuài yǔ ]

解釋 說話和表達得清楚明確坦白。

67涇渭自分 [ jīng wèi zì fēn ]

解釋 見「涇渭分明」。

出處 唐·李德裕《劉公神道碑銘》:「遇物而涇渭自分,立誠而風雨如晦。」

68涇渭自明 [ jīng wèi zì míng ]

解釋 見「涇渭分明」。

出處 明·沈德符《野獲編·續編小引》:「然詠歌太平,無非聖朝佳話,間有稍關時事者,其涇渭自明。」

69澄清天下 [ chéng qīng tiān xià ]

解釋 指整肅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複歸太平。

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誌。」

70炳如觀火 [ bǐng rú guān huǒ ]

解釋 炳:光明、明亮、顯著。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出處 魯迅《墳 文化偏至論》:「其詞秩然有條,各分大義,炳如觀火。」

71甕聲甕氣 [ wèng shēng wèng qì ]

解釋 形容聲音粗大低沉。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4回:「早聽見門裏看家的狗,甕聲甕氣如惡豹一般頓著鏈子咬起來。」

72犖犖大端 [ luò luò dà duān ]

解釋 犖犖:清楚、分明的樣子。指主要的項目,明顯的要點。

出處 《史記 天官書》:「此其犖犖大者,若至委曲小變,不可勝道。」

73說來話長 [ shuō lái huà cháng ]

解釋 表示事情很複雜,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多指不大愉快的事)。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6回:「說來話長。五年前我們老娘家裏做生日,媽和我們到那裏與老娘拜壽。」

74判若鴻溝 [ pàn ruò hóng gōu ]

解釋 判:區別;鴻溝:古代運河,在今河南省,秦末是楚漢分界的一條河,比喻事物的界線。形容界限很清楚,區別很明顯。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75曆曆可見 [ lì lì kě jiàn ]

解釋 曆曆:分明、清楚。看得清清楚楚。

出處 宋 洪邁《夷堅甲誌 鄭鄰再生》:「殿前掛大鏡,照人心腑,曆曆可見。」

76曆曆落落 [ lì lì luò luò ]

解釋 清清楚楚。指零亂不堪、參差不齊的樣子。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15卷:「所謂一杖一條痕,一摑一掌血,使之曆曆落落,分明開去,莫要含糊。」

77獎罰分明 [ jiǎng fá fēn míng ]

解釋 該賞的賞,該罰的罰,絕不含糊。

出處 鄧小平《堅持按勞分配原則》:「要有獎有罰,獎罰分明。」

78洞察其奸 [ dòng chá qí jiān ]

解釋 對別人的陰謀詭計看得很清楚。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12回:「倘明哲君子,洞察其奸,於家中婦女不時正言規勸,以三姑六婆視為寇仇。」

79耳目昭彰 [ ěr mù zhāo zhāng ]

解釋 昭彰:十分明顯,人所共見。眾人已聽到和看到,十分明顯。形容被眾人了解得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出處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七回:「卻說刑部審問過,見耳目昭彰,料難隱瞞,十分為過學士不安,隻得會同禮臣複奏一本。」

80茫然不解 [ máng rán bù jiě ]

解釋 茫然迷惘的樣子。指對某事不理解。

出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二回:「邵肩齊說及前事,婁樸茫然不解。」

81爛如指掌 [ làn rú zhǐ zhǎng ]

解釋 猶言了如指掌。形容對情況了解得非常清楚。

出處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三卷:「其父成璧,亦異人,少為群盜,未嚐讀書識之無,乃古今之世代治亂,是非成敗,爛如指掌。」

82達地知根 [ dá dì zhī gēn ]

解釋 比喻根底清楚、明白。

出處 元 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怕不依隨蒙君一夜恩,爭奈忒達地忒知根,兼上親上成親好對門。」

83公私分明 [ gōng sī fēn míng ]

解釋 公家的與私人的界限十分清楚。

出處 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要敢說真話,反對說假話,不務虛名,多做實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則換人情。」

84班班可考 [ bān bān kě kǎo ]

解釋 班班:明顯的樣子;考:考查。指文字記錄十分明顯,可以考查。

出處 宋 陳亮《與韓無咎尚書》:「本朝二百年之間,學問文章、政事術業,各有家法,其本末源流,班班可考。」

85了如觀火 [ liǎo rú guān huǒ ]

解釋 了:明白。形容看得非常清楚。

出處 鄒魯《戊甲雲南河口之役》:「今有河內來函,讀之必了如觀火,從此兄等之出而說人,必更有把握矣。」

86分三別兩 [ fēn sān bié liǎng ]

解釋 同「分星擘兩」。

出處 老舍《牛天賜傳》二十:「更使他慚愧的是,他分三別兩,誰的是誰的。」

87分星擘兩 [ fēn xīng bò liǎng ]

解釋 詳細分說;清楚,明白。

出處 《劉知遠諸宮調·知遠走慕家莊沙佗村入舍》:「便分星百(擘)兩,道俺不姓慕容。」

88曆曆可辨 [ lì lì kě biàn ]

解釋 曆曆:分明,清楚。可以清晰地辨別清楚。

出處 唐·張讀《宣室誌·韓生》:「圉人因尋馬蹤,以天雨新霽,曆曆可辨。」

89如見肺肝 [ rú jiàn fèi gān ]

解釋 就象看透肺肝一樣。比喻心裏想些什麼,人們看得清清楚楚(含貶義)。

出處 《禮記·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90字順文從 [ zì shùn wén cóng ]

解釋 用詞行文自然妥貼,表達清楚。

出處 清·陳田《〈明詩紀事戊簽〉序》:「其間獨照之匠,若荊川、遵岩、震川,變秦漢為歐曾,易詰屈謷牙為字順文從。」

91微察秋毫 [ wēi chá qiū háo ]

解釋 形容極細小的東西都看得很清楚。

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夫照鏡子見眸子,微察秋毫,明照晦冥。」

92憎愛分明 [ zēng ài fēn míng ]

解釋 憎:恨。恨什麼,愛什麼,界限清楚,態度鮮明。

出處 周恩來《向雷鋒同誌學習》題詞:「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誌。」

93擘兩分星 [ bò liǎng fēn xīng ]

解釋 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準確清楚。兩,較小的重量單位;星,秤杆上標記斤兩的小點子。

出處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隻我問他個擘兩分星,說一段從頭的至尾。」

94料遠若近 [ liào yuǎn ruò jìn ]

解釋 料:揣度。預料未來的事態發展就像眼前一樣清楚。

出處 晉·陳壽《三國誌·魏誌·王昶傳》:「謀慮淵深,料遠若近,視昧而察,籌不虛適。」

95明鑒萬裏 [ míng jiàn wàn lǐ ]

解釋 明:眼睛亮;鑒:洞察。對外麵或遠方的情況了解得很清楚。形容人料事準確,識見高明。

出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9回:「譚道台昨夜籌畫,果然明鑒萬裏。」

96暮色蒼茫 [ mù sè cāng máng ]

解釋 指時已傍晚,天色昏暗,眼前的景物已模糊不清。

出處 《茅盾散文 旅蹤屐痕 海參崴印象》:「海參崴在冬季白晝時間極短。上午八時天還未大亮,下午五時,已經暮色蒼茫。」

97來去分明 [ lái qù fēn míng ]

解釋 形容手續清楚或為人在財物方麵不含糊。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那時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潔,來去分明。」

98洞如觀火 [ dòng rú guān huǒ ]

解釋 見「洞若觀火」。

出處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得悉其山川險要部落遊牧,暨其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矣。」

99洞察秋毫 [ dòng chá qiū háo ]

解釋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鳥獸秋天身上新生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