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采納別人意見的成語

形容采納別人意見的成語


1廣開言路 [ guǎng kāi yán lù ]

解釋 盡量創造使人們能充分發表意見的條件。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來曆傳》:「朝廷廣開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貸。」

2聞過則喜 [ wén guò zé xǐ ]

解釋 聽到有人批評自己的過失;就心裏高興。形容虛心接受批評意見。過:過失、錯誤。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醜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3集思廣益 [ jí sī guǎng yì ]

解釋 集:集中;思:思想;廣:擴大;益:好處。集中群眾的意見和智慧;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指集中眾人的思想和智慧;廣泛吸收好的意見。

出處 三國 蜀 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4洗耳恭聽 [ xǐ ěr gōng tīng ]

解釋 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視聽對方說話;恭:恭敬地。洗幹淨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出處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5博采眾長 [ bó cǎi zhòng cháng ]

解釋 博:廣泛;采:采納;長:長處;優勢。廣泛地吸取各家或各方麵的優點、長處。

出處 北齊 魏收《魏書 劉芳傳》:「考括墳籍,博采群議。」

6從善如流 [ cóng shàn rú liú ]

解釋 從:聽從;善:指高明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如流:像水從高處流下那麼快。聽從高明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就像水從高處流下來一樣順暢。形容樂於接受別人提出的正確意見。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八年》:「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

7從諫如流 [ cóng jiàn rú liú ]

解釋 諫:直言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接受善意的規勸像水從高處往下流一樣順暢自然。舊指帝王樂意聽取下屬的批評意見。

出處 漢 班彪《王命論》:「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從諫如順流,趣時如響起。」

8博采眾議 [ bó cǎi zhòng yì ]

解釋 博:廣;議:建議。廣泛采納群眾的建議。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孫登傳》:「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采眾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

9群策群力 [ qún cè qún lì ]

解釋 策:計策;主意。群:集體;大家人。指發揮集體的作用;大家一起來想辦法;貢獻力量。

出處 漢 揚雄《法言 重黎》:「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10忠言逆耳 [ zhōng yán nì ěr ]

解釋 誠懇的勸告聽起來不舒服。逆:不順。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11謙虛謹慎 [ qiān xū jǐn shèn ]

解釋 謙虛:虛心;不自滿;謹慎:慎重小心。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

出處 《晉書 張賓載記》:「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

12戒驕戒躁 [ jiè jiāo jiè zào ]

解釋 戒:警惕;防備;躁:性急;警惕驕傲;防備急躁。

出處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

13不驕不躁 [ bù jiāo bù zào ]

解釋 驕:驕傲;躁:急躁。不驕傲;不急躁。

出處 毛澤東《中共中央關於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隻要同誌們對於軍事政策(行動和作戰)和團結人民的政策,不犯大錯誤,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是完全有辦法的。」

14良藥苦口 [ liáng yào kǔ kǒu ]

解釋 良:好;苦口:口味苦。有療效的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勸誡、批評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很有益處。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15虛懷若穀 [ xū huái ruò gǔ ]

解釋 謙虛的胸懷像深廣的山穀。形容非常謙虛。穀:山穀。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

16籠絡人心 [ lǒng luò rén xīn ]

解釋 籠絡:原是羈絆牲口的用具;引申為使用手段拉攏人。用權術耍手段以拉攏、駕馭別人。

出處 《宋史 胡安國傳》:「自蔡京得政,士大夫無不受其籠絡,超然遠跡不為所汙如安國才實鮮。」

17拋磚引玉 [ pāo zhuān yǐn yù ]

解釋 拋出磚頭;引來白玉。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或文章;引出別人高明的、或熟的意見或作品。常用作謙詞。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18卻之不恭 [ què zhī bù gōng ]

解釋 卻:推辭;謝絕。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19不恥下問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釋 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晏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20功成不居 [ gōng chéng bù jū ]

解釋 居:承當,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21成敗得失 [ chéng bài dé shī ]

解釋 得:得利。失:失利。成功與失敗,得到的與丟掉的。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步騭傳》:「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22不矜不伐 [ bù jīn bù fá ]

解釋 矜:自誇;自大;伐:自我誇耀。不驕傲自大;不誇耀自己。

出處 《尚書 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23博采群議 [ bó cǎi qún yì ]

解釋 博:廣;議:建議。廣泛采納群眾的建議。

出處 《魏書·劉芳傳》:「考括墳籍,博采群議。」

24以人為鑒 [ yǐ rén wéi jiàn ]

解釋 《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於,以;監,通「鑒」,鏡。《國語·吳語》:「王其盍亦鑒於人,無鑒於水。」韋昭注引《書》曰:「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鑒。」後以「以人為鑒」謂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

出處 《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於,以;監,通「鑒」,鏡。《國語·吳語》:「王其盍亦鑒於人,無鑒於水。」韋昭注引《書》曰:「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鑒。」

25廣謀從眾 [ guǎng móu cóng zhòng ]

解釋 集思廣益,聽從多數人的意見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郊祀誌》:「臣聞廣謀從眾,則合乎天心。」

26納諫如流 [ nà jiàn rú liú ]

解釋 虛心聽取諫議。

出處 元 金仁傑《追韓信》第一折:「為我王納諫如流,因此上丞相奏準。」

27不露圭角 [ bù lù guī jiǎo ]

解釋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幹不外露。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儒行》「毀方而瓦合」鄭玄注「去已之大圭角,下與眾小人合也。」孔穎達疏「圭角謂圭之鋒芒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異眾過甚,去其大圭角,言猶有小圭角也

28以古為鑒 [ yǐ gǔ wéi jiàn ]

解釋 亦作「以古為鏡」。借曆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出處 《新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按《舊唐書·魏徵傳》「鑒」作「鏡」。

29從善若流 [ cóng shàn ruò liú ]

解釋 見「從善如流」。

出處 《新唐書·張玄素傳》:「從善若流,尚恐不逮,飾非拒諫,禍可既乎?」

30與時推移 [ yǔ shí tuī yí ]

解釋 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出處 唐 李白《冬夜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不凝滯於物,與時推移。」

31反聽內視 [ fǎn tīng nèi shì ]

解釋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麵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出處 《史記 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後漢書 王允傳》:「夫內視反聽,則忠臣竭誠;寬賢務能,則義士厲節。」

32虛己以聽 [ xū jǐ yǐ tīng ]

解釋 形容接受意見的態度誠懇。

出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虛己以受人。」

33不愧下學 [ bù kuì xià xué ]

解釋 愧:慚愧。不恥下問,虛心向地位低的人學習。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

34功薄蟬翼 [ gōng bó chán yì ]

解釋 功勞象蟬的翅膀那樣微薄。形容功勞很小。常用作謙詞。

出處 漢·蔡邕《讓高陽鄉侯章》:「臣事輕葭莩,功薄蟬翼。」

35公聽並觀 [ gōng tīng bìng guān ]

解釋 多方麵聽取意見和觀察事物。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鄒陽傳》:「公聽並觀,垂明當世。」

36敬陳管見 [ jìng chén guǎn jiàn ]

解釋 敬陳:恭敬地陳述;管見:從管子裏觀看東西,所見極小,指淺陋的見解。畢恭畢敬地闡明自己淺陋的見解或建議。多用於自謙詞。

出處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71回:「因禦史董元醇敬陳管見一折,內稱請皇太後暫時權理朝政,俟數年後,朕能親裁庶務,再行歸政。」

37過而能改 [ guò ér néng gǎi ]

解釋 有了錯誤就能改正。

出處 《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38惠施之謀 [ huì shī zhī móu ]

解釋 比喻兼聽則聰,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明察善斷。

出處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而惠施欲以齊、荊偃兵,二人爭之。」

39好問則裕 [ hào wèn zé yù ]

解釋 好:喜歡;裕:富裕。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學識就會淵博精深。

出處 《尚書 湯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40不賓之士 [ bù bīn zhī shì ]

解釋 賓: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指敢於以主人翁出麵提意見和建議。

出處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周黨傳》:「天子以示公卿,詔曰:‘自古明王聖主,必有不賓之士。’」

41辭尊居卑 [ cí zūn jū bēi ]

解釋 辭:推卻。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42移樽就教 [ yí zūn jiù jiào ]

解釋 端著酒杯離座到對方麵前共飲,以便請教。比喻主動去向人請教。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4回:「名九公道:'也罷,我們移樽就教罷。'」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