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土地的成語

形容土地的成語


1不著邊際 [ bù zhuó biān jì ]

解釋 著:接觸;挨上;邊際:邊緣;界限。挨不著邊兒。原指無所依靠。現多形容言論空話;不切實際或離題太遠;不切主旨。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何濤思想:在此不著邊際,怎生奈何!我須用自去走一遭。」

2一望無際 [ yí wàng wú jì ]

解釋 一眼看不到邊(際:邊)。形容極其遼闊。

出處 宋 秦觀《蝶戀花》:「舟泊潯陽城下住,杳靄昏鴉,點點雲邊樹。九派江分從此去,煙濃一望空無際。」

3滄海桑田 [ cāng hǎi sāng tián ]

解釋 滄海:大海;桑田:種桑樹的地;泛指農田。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也作「桑田滄海」;又簡稱「滄桑」。

出處 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4赤地千裏 [ chì dì qiān lǐ ]

解釋 赤:空無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麵有千裏之廣。形容因天災人禍而造成廣大農田沒有收成的慘狀。

出處 《新五代史 唐莊宗紀上》:「克用兵大掠晉絳,至於河中,赤地千裏。」

5無邊無際 [ wú biān wú jì ]

解釋 際:邊緣處。形容範圍極為廣闊。

出處 清 錢采《說嶽全傳》第66回:「白茫茫一片無邊無際,原來是太湖邊上。」

6寸草不生 [ cùn cǎo bù shēng ]

解釋 寸草:一點兒草;生:生長。①形容土地貧瘠;連一點兒草都不長。②亦形容災情嚴重。

出處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若是果有冤枉,著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

7不毛之地 [ bù máo zhī dì ]

解釋 毛:地麵上生長的穀物、草木。原指不種五穀的地方。後指最荒涼、貧瘠或沒有被開墾的地方。也作「不發之地」。

出處 《公羊傳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喪人,錫(賜)之不毛之地。」

8地大物博 [ dì dà wù bó ]

解釋 地域遼闊;物產豐富。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別省可比。」

9寸土必爭 [ cùn tǔ bì zhēng ]

解釋 寸土:極小的一片土地。一點土地也不讓敵方侵占;要進行爭奪。形容鬥爭激烈尖銳和針鋒相對。也作「尺寸必爭」、「寸土不讓」。

出處 《新唐書 李光弼傳》:「兩軍相敵,尺寸必爭。」

10地廣人稀 [ dì guǎng rén xī ]

解釋 地域廣闊;人煙稀少。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地理誌下》:「習俗頗殊,地廣民稀。」

11一馬平川 [ yī mǎ píng chuān ]

解釋 能縱馬奔馳的廣闊平坦的地麵。

出處 宋 蘇軾《東坡詩 卷二十三 遊徑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12城狐社鼠 [ chéng hú shè shǔ ]

解釋 社:古時指土地神及其廟宇。以城牆為憑借的狐狸;以土地廟為依托的老鼠。比喻仗勢作惡的小人。

出處 《晉書 謝鯤傳》:「對曰:‘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也。’」

13寸土不讓 [ cùn tǔ bù ràng ]

解釋 一寸土地也不讓人。

出處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把社會主義國家鞏固起來,寸土不讓。」

14廣土眾民 [ guǎng tǔ zhòng mín ]

解釋 土地廣闊,人民眾多。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

15視如土芥 [ shì rú tǔ jiè ]

解釋 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輕賤。比喻不放在眼裏。

出處 《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16不食之地 [ bù shí zhī dì ]

解釋 不食:不生產糧食。指不能耕種的土地。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17寸土尺金 [ cùn tǔ chǐ jīn ]

解釋 喻土地收益極高,極其貴重。

出處 清·楊懋建《帝城花樣·紉薌傳》:「當萬葩競秀時,培植妙卉,寸土尺金,顧令此無足重輕之小草,蔓延庭階,大是恨事。」

18地瘠民貧 [ dì jí mín pín ]

解釋 土地瘠薄,人民貧窮。

出處 清·劉大櫆《送黟令孫君改任鳳陽序》:「先時地瘠民貧,催科愈煩,而逋負愈積,逋久不償,視為固然。」

19地廣人眾 [ dì guǎng rén zhòng ]

解釋 指土地廣闊,人民眾多。

出處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國雖然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國家,雖然是一個地廣人眾、曆史悠久而富於革命傳統和優秀遺產的國家。」

20一望無垠 [ yī wàng wú yín ]

解釋 遼遠廣闊,看不到邊際。

出處 馮德英《苦菜花》第十章:「一輪火紅的太陽升起來,普照著一望無垠的原野。」

21不習地土 [ bù xí dì tǔ ]

解釋 對於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出處 《南史 王融傳》:「宋弁曰:‘當是不習地土。’」

22地崩山摧 [ dì bēng shān cuī ]

解釋 土地崩裂,山嶺倒塌。多形容巨大變故。

出處 唐 李白《蜀道難》:「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

23土木形骸 [ tǔ mù xíng hái ]

解釋 形骸:指人的形體。形體象土木一樣。比喻人的本來麵目,不加修飾。

出處 《晉書 嵇康傳》:「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

24寸土尺地 [ cùn tǔ chǐ dì ]

解釋 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極少的土地。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13回:「我得了這圖,一來可以整理整理國界,叫外人不能占踞我國的寸土尺地,也不枉皇上差我出洋一番。」

25寸地尺天 [ cùn dì chǐ tiān ]

解釋 指一小塊土地和天空。

出處 唐·杜甫《洗兵馬》:「寸地盡天皆入貢,奇祥異端爭來送。」

26地醜力敵 [ dì chǒu lì dí ]

解釋 謂土地相似,力量相當。

出處 章炳麟《封建考》:「故文武可以王,而桓文終於伯;由周兵革繕完,欲兼並之固難也。地醜力敵,不日尋幹戈不已。」

27卷土重來 [ juǎn tǔ chóng lái ]

解釋 卷土:卷起塵土;形容人馬奔跑。比喻失敗之後重新集結力量反撲過來;或重新恢複勢力。

出處 唐 杜牧《題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色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28鐵石心腸 [ tiě shí xīn cháng ]

解釋 心腸硬得像鐵石頭一樣。形容心腸很硬;不為感情所動。

出處 唐 皮日休《桃花賦序》:「疑其鐵腸石心,不解吐婉媚辭。」

29彈丸之地 [ dàn wán zhī dì ]

解釋 像彈子一樣大的一塊地方。形容地盤非常狹小。(彈丸:彈弓射擊用的彈子)。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三》:「此彈丸之地,猶不予也,令秦來年複攻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

30因地製宜 [ yīn dì zhì yí ]

解釋 因:隨順;製:製定;規定;宜:適當;合宜。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措施。

出處 漢 趙曄《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製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

31本來麵目 [ běn lái miàn mù ]

解釋 本來:原來的;麵目:麵貌。原是佛教用語;指人的本性;後比喻人或事物原來的樣子。

出處 宋 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麵目常如故。」

32無窮無盡 [ wú qióng wú jìn ]

解釋 窮、盡:完。沒有盡頭;沒有限度。

出處 宋 晏殊《踏莎行》:「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33就地取材 [ jiù dì qǔ cái ]

解釋 就在原地尋取所需要的材料。

出處 《詩經 豳風 七月》:「蠶月條桑。」唐 孔穎達疏《十字注疏》:「條其桑而采之,謂斬條於地,就地采之也。」

34積少成多 [ jī shǎo chéng duō ]

解釋 一點一滴的積累;就會從少變多。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眾少成多,積小致钜。」

35不切實際 [ bù qiē shí jì ]

解釋 不符合實際。

出處 丁寅生《孔子演義》第98回:「若是徒有虛名,不切實際,那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了!」

36包羅萬象 [ bāo luó wàn xiàng ]

解釋 包羅:收集、容納;大範圍的包括;萬象:宇宙間萬物萬事的景象。包括了形形色色一切景象。形容內容豐富龐雜;無所不包。

出處 《黃帝宅經》上卷:「所以包羅萬象,舉一千從。」

37揮金如土 [ huī jīn rú tǔ ]

解釋 揮:散、出。指散出金錢好像散出泥土一樣。形容極端浪費。

出處 宋 周密《齊東野語 符離之師》:「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閑。」

38凹凸不平 [ āo tū bù píng ]

解釋 形容平麵上有凸出和凹進的地方。

出處 方誌敏《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柴屑糞渣,零零散散地散布在路上。」

39沃野千裏 [ wò yě qiān lǐ ]

解釋 形容肥沃的土地極為寬廣。

出處 《漢書·張良傳》:「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裏。」

40窮鄉僻壤 [ qióng xiāng pì rǎng ]

解釋 指荒遠偏僻的地方。

出處 宋 曾鞏《敘盜》:「窮鄉僻壤、大川長穀之間,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錢,無告糴之所。」

41崎嶇不平 [ qí qū bù píng ]

解釋 崎嶇:地麵高低不平。形容道路高低不平。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安公子見那路漸漸的崎嶇不平,亂石荒草,沒些村落人煙,心中有些怕將起來。」

42天南地北 [ tiān nán dì běi ]

解釋 一個天南;一個地北。形容分離兩地;相隔很遠。也形容地區各不相同。

出處 元 關漢卿《沉醉東風》:「咫尺的天南地北,要時間月缺花飛。」

43土生土長 [ tǔ shēng tǔ zhǎng ]

解釋 當地生長的。

出處 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我們這些幹部,大多數是好的,是土生土長,聯係群眾,經過長期鬥爭考驗的。」

44水來土掩 [ shuǐ lái tǔ yǎn ]

解釋 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辦法。

出處 元 高文秀《澠池會》:「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裏領兵與他交鋒。」

45一抔黃土 [ yī póu huáng tǔ ]

解釋 一抔:一捧。一捧黃土。借指墳墓。現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

出處 司馬遷《史記 張釋之馮唐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46膏腴之地 [ gāo yú zhī dì ]

解釋 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饒的地區。

出處 漢·賈誼《過秦論》:「東割膏腴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47地廣民眾 [ dì guǎng mín zhòng ]

解釋 廣:寬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

出處 朱自清《新中國在望中》:「地廣民眾的中國要統一意誌與集中力量,必得有為公眾的喉舌,打通層層的壁壘。」

48安土重遷 [ ān tǔ zhòng qiān ]

解釋 安:習慣於;滿意於;重:重視;不輕易。安於故土生活;不願輕易遷居異地。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

49地狹人稠 [ dì xiá mín chóu ]

解釋 狹:窄小;稠:多而密。地域狹小,人口稠密。形容人口密集的地區或擁擠的場所

出處 郭沫若《蘇聯紀行》:「同進食堂進膳,今夜有舞會,地狹人稠,毫無虛席。」

50鬱鬱蒼蒼 [ yù yù cāng cāng ]

解釋 鬱鬱:草木茂盛的樣子;蒼蒼:深綠色;草木蒼翠的顏色。形容草木蒼翠茂盛比喻美好興旺的景象。

出處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汶水》:「仰視岩石鬆樹,鬱鬱蒼蒼,如在雲中。」

51千裏無煙 [ qiān lǐ wú yān ]

解釋 謂廣大地區糧盡炊斷。

出處 晉·陳壽《三國誌·魏誌·衛覬傳》:「當今千裏無煙,遺民困苦。」

52割地稱臣 [ gē dì chēng chén ]

解釋 割讓土地,臣服於對方。

出處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遊酆都胡母迪吟詩》:「若放我南歸,願為金邦細作,饒幸一朝得誌,必當主持和議,使南朝割地稱臣。」

53膏腴之壤 [ gāo yú zhī rǎng ]

解釋 膏腴:土地肥沃;壤:土地。指土地肥沃富饒的地區。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東據城皋之險,割膏腴之壤。」

54故土難離 [ gù tǔ nán lí ]

解釋 故土:出生地,或過去住過的地方,這裏指故鄉、祖國。難於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出處 李曉明《平原槍聲》:「俗話說:‘故土難離’。」

55入土為安 [ rù tǔ wéi ān ]

解釋 舊時土葬;人死後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屬方覺心安。

出處 清 吳趼人《胡塗世界》:「舍妹已斷了氣,也該出殯了。在家雖好,但一則火燭當心,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為安。」

56根生土長 [ gēn shēn tǔ zhǎng ]

解釋 當地出生長大。也指世代居住。

出處 元 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卻不道一般兒根生土長,開花結子,帶葉連枝。」

57瓦解土崩 [ wǎ jiě tǔ bēng ]

解釋 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台。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鄒陽傳》:「使吳失與而無助,跬步獨進,瓦解土崩,破敗而不救。」

58肥田沃地 [ féi tián wò dì ]

解釋 肥沃的土地。

出處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地,給我們以衣食之源。」

59開疆拓土 [ kāi jiāng tuò tǔ ]

解釋 開拓疆域,擴展領土。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102回:「卿等屢立戰功,開疆拓土,今日之敗,乃是眾寡不敵,非卿等之罪也。」

60地負海涵 [ dì fù hǎi hán ]

解釋 謂大地負載萬物,海洋容納百川。形容包羅萬象,含蘊豐富。語本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語本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

出處 語出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

61地動山摧 [ dì dòng shān cuī ]

解釋 見「地動山搖」。

出處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祭了,發聲大哭,感得日月無光,江河混沸。忽即雲昏霧暗,地動山摧。兵行唅啼,人倫淒愴。」

62分茅賜土 [ fēn máo cì tǔ ]

解釋 亦作「分茅錫土」。分茅列土。

出處 清·李漁《奪錦樓》:「不止分茅賜土,允宜並位於中宮。」

63悠悠忽忽 [ yōu yōu hū hū ]

解釋 形容悠閑懶散或神誌恍惚的樣子。

出處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悠悠忽忽,佋悵自失。」

64如履平地 [ rú lǚ píng dì ]

解釋 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樣。比喻從事某項活動十分順利。

出處 唐 裴鉶《周邯》:「因夷人賣奴,年十四五,視其貌甚慧黠。言善入水,如履平地。」

65懷土之情 [ huái tǔ zhī qíng ]

解釋 懷:懷念;土:故土,家鄉。懷念故鄉的情感。

出處 漢·班彪《王命論》:「悟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膚之愛。」

66累土至山 [ lěi tǔ zhì shān ]

解釋 比喻由小到大,積少成多。

出處 宋·張君房《雲笈七簽》第九十卷:「累絲至疋,累土至山,累業至聖,累靈至真,故萬裏之涉累足乃達。」

67率土宅心 [ shuài tǔ zhái xīn ]

解釋 率土:四海之內。宅心:歸心。指天下歸心。

出處 《晉書 後妃傳下》:「領司徒蔡謨等上奏曰:‘嗣皇誕哲岐嶷, 繼承天統,率土宅心,兆庶蒙賴。’」南朝 梁武帝《立晉安王綱為皇太子詔》:「威惠外宣,德行內敏,群後歸美,率土宅心,可立綱為皇太子。」

68土穰細流 [ tǔ ráng xì liú ]

解釋 土壤:泥土;細流:小河。比喻細小的事物。也指事物雖甚細微,但不斷積累,即能發揮巨大作用。

出處 《史記·李斯列傳》:「是以太山不讓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69賜茅授土 [ cì máo shòu tǔ ]

解釋 封建社會帝王分封諸侯的一種禮儀。帝王以五色土為太社,分封諸侯時,各授以他們相應的某方某色土,如東方青土,南方赤土等,並包以白茅,使歸以立社。

70分茅列土 [ fēn máo liè tǔ ]

解釋 謂分封侯位和土地。

出處 唐·張說《延州豆盧使君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大聖大後,煉石補天,有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啟弄孫之美色。」

71一碧萬頃 [ yī bì wàn qǐng ]

解釋 形容青綠無際。

出處 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72土壤細流 [ tǔ rǎng xì liú ]

解釋 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斯列傳》:「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73負土成墳 [ fù tǔ chéng fén ]

解釋 背土築墳。古代認為是一種孝義的行為。

出處 《後漢書·醒榮傳》:「會朱普卒,榮奔喪九江,負土成墳。」

74金城千裏 [ jīn chéng qiān lǐ ]

解釋 謂遼闊的國土堅城環繞,險固可靠。

出處 《史記·留侯世家》:「夫關中左肴函,右隴蜀,沃野千裏……此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也。」唐·王勃《上劉右相書》:「雖複舳艫沸海,旌旗觸天,鐵山四麵,金城千裏,亦不能為敵人計矣。」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