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戰火不斷的成語

形容戰火不斷的成語


1一鼓作氣 [ yī gǔ zuò qì ]

解釋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紙上談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解釋 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出處 老舍《四世同堂》:「書生隻喜歡紙上談兵,隻說而不去實行。」

3四麵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解釋 四麵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麵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出處 《史記 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這四麵楚歌裏,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隻得服從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4有勇無謀 [ yǒu yǒng wú móu ]

解釋 勇:勇氣;膽量;謀:計謀;策略。隻有膽量;沒有計謀。指做事或打仗隻憑勇氣猛衝猛打;而沒有周密考慮。

出處 唐 陸贄《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王)武俊蕃種,有勇無謀。」

5步步為營 [ bù bù wéi yíng ]

解釋 步:古時五尺為步;步步:表示距離近;營:軍事營壘。軍隊每前進一步就設下一道營壘。比喻行動謹慎;防備嚴密。現常用來比喻行動、做事謹慎;穩紮穩打。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1回:「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

6風聲鶴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釋 唳:鶴鳴聲。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出處 唐 房玄齡《晉書 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7槍林彈雨 [ qiāng lín dàn yǔ ]

解釋 槍杆像樹林;子彈像下雨。形容戰鬥激烈;炮火密集的戰場。

出處 清 孫雨林《皖江血》:「此時人心一半改,結局真難測。且畫策,槍林彈雨,木壞山頹,江城付劫灰。」

8潰不成軍 [ kuì bù chéng jūn ]

解釋 潰:散亂。軍隊被打得七零八落;敗得不成樣子。形容軍隊慘敗。

出處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著敵人的銳氣開始衰落時,抓住要害猛力擊,就可以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

9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解釋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大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

10金戈鐵馬 [ jīn gē tiě mǎ ]

解釋 金戈:金屬製的戈;鐵馬:披有鐵甲的馬。揮動金戈;騎著鐵馬。比喻戰爭及戎馬生涯。也形容軍隊或將士的威武雄姿。

出處 《新五代史 李襲吉傳》:「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

11圍魏救趙 [ wéi wèi jiù zhào ]

解釋 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魏、趙:戰國時的國名。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0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12城下之盟 [ chéng xià zhī méng ]

解釋 盟:盟約;和約。因強敵兵臨城下而被迫簽訂的屈辱性和約。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13慘不忍睹 [ cǎn bù rěn dǔ ]

解釋 睹:看。情景淒慘;使人不忍看下去。

出處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屍首堆積,慘不忍睹。」

14炮火連天 [ pào huǒ lián tiān ]

解釋 炮火:戰場上發射出的炮彈在爆炸後產生的火焰;連天:連接著天空。形容槍炮聲、光焰等與天空相接;戰爭十分激烈。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不過演放兩三響已經就這樣了,何況炮火連天,親臨大敵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15馬革裹屍 [ mǎ gé guǒ shī ]

解釋 革:皮;皮革;裹:包。用馬皮將屍體包起來。形容英雄戰死殺場的決心和無畏氣概。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16用兵如神 [ yòng bīng rú shén ]

解釋 用兵:指揮軍隊作戰。形容善於用兵;指揮作戰變化莫測。

出處 晉 虞溥《江表傳》:「討逆將軍智略超世,用兵如神。」

17烽火連天 [ fēng huǒ lián tiān ]

解釋 烽火:古代邊境報警時點起的煙火。到處都在打仗;戰火燃遍各地。

出處 明 湯顯祖《牡丹亭 移鎮》:「待何如,你星霜滿鬢當戎虜,似這烽火連天各路衢?」

18屍橫遍野 [ shī héng biàn yě ]

解釋 屍:屍體;橫:雜亂;遍:到處。屍體布滿四野;形容死人極多。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直殺到天明,卻才收軍。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19戰火紛飛 [ zhàn huǒ fēn fēi ]

解釋 形容戰鬥頻仍、激烈。

出處 浩然《豔陽天》第一二一章:「經過了這場災禍的考驗,好像當年跟著擔架隊闖了一趟戰火紛飛的疆場回來。」

20全民皆兵 [ quán mín jiē bīng ]

解釋 謂把能參加戰鬥的人民全都武裝起來,隨時準備殲滅入侵之敵。

出處 王朔《癡人》:「我知道這種勾當已發展到五花八門、全民皆兵的程度。」

21赤膊上陣 [ chì bó shàng zhèn ]

解釋 赤膊:光著上身;指不穿盔甲;陣:泛指戰場。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陣作戰。形容作戰勇敢;全力以赴地進行戰鬥。後比喻沒有準備或毫無掩飾的從事。也作「赤體上陣」。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22聲東擊西 [ shēng dōng jī xī ]

解釋 迷惑敵人的一種戰術;虛張聲勢說攻擊東邊;實際進攻西邊。聲:聲張;擊:打擊。

出處 唐 杜佑《通典 兵六》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23百戰百勝 [ bǎi zhàn bǎi shèng ]

解釋 打一百次仗;勝一百次。形容善於作戰;所向無敵。

出處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驅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24兵荒馬亂 [ bīng huāng mǎ luàn ]

解釋 兵、馬:指戰爭;荒:荒亂。指社會秩序極端不安定。形容戰時社會動蕩不安;混亂的情景。

出處 明 李唐賓《梧桐葉》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25打草驚蛇 [ dǎ cǎo jīng shé ]

解釋 打草時驚動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懲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擊懲處;使乙感到驚慌。後多比喻行動不慎不嚴密而驚動對方。

出處 宋 鄭文寶《南唐近事》:「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為好事者口實焉。」

26以逸待勞 [ yǐ yì dài láo ]

解釋 逸:安閑;勞:疲勞。用安閑之己待疲勞之敵。指自己養精蓄銳;等敵人疲勞後;待機痛擊疲勞之敵。

出處 先秦 孫武《孫子 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27勢均力敵 [ shì jūn lì dí ]

解釋 敵:相當。雙方力量相等。

出處 晉 袁宏《後漢紀 獻帝紀》:「無他遠略,又勢均力敵,內難必作,吾乘其弊,事可圖也。」

28勢如破竹 [ shì rú pò zhú ]

解釋 勢:氣勢;威力;破竹:劈開竹子。氣勢就像劈竹子一樣;劈開了頭幾節;下麵各節就順著刀勢分開了。比喻打仗或工作毫無阻擋;節節勝利。

出處 《晉書 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29作壁上觀 [ zuò bì shàng guān ]

解釋 壁:壁壘;營寨周圍的高牆。在壁壘上觀看別人交戰。比喻從旁觀望;置身事外。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30出其不意 [ chū qí bù yì ]

解釋 其:代詞;對方;不意:沒有意料到。原指作戰時;在對方料想不到或沒有準備時;進行突然襲擊。現泛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出處 孫武《孫子 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31劍拔弩張 [ jiàn bá nǔ zhāng ]

解釋 弩:古代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張:弓上弦。劍拔出來了;弓拉開了。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也引申形容文藝作品的氣勢遒勁。

出處 南朝 梁 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

32赤地千裏 [ chì dì qiān lǐ ]

解釋 赤:空無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麵有千裏之廣。形容因天災人禍而造成廣大農田沒有收成的慘狀。

出處 《新五代史 唐莊宗紀上》:「克用兵大掠晉絳,至於河中,赤地千裏。」

33南征北戰 [ nán zhēng běi zhàn ]

解釋 征:征伐。轉戰南北;打了許多仗。

出處 唐 柳宗元《封建論》:「曆於宣王,挾中興複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34同仇敵愾 [ tóng chóu dí kài ]

解釋 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出處 《詩經 秦風 無衣》:「與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

35破釜沉舟 [ pò fǔ chén zhōu ]

解釋 釜:古代的一種鍋;舟:船。砸碎鍋子;鑿沉船隻。比喻戰鬥到底。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36速戰速決 [ sù zhàn sù jué ]

解釋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 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 五十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決的希望。」

37短兵相接 [ duǎn bīng xiāng jiē ]

解釋 兵:武器。短兵:指刀、劍等一類短小武器。用刀、劍等一類短小武器近距離地麵對麵搏鬥。形容敵我相近;戰鬥激烈。也比喻進行針鋒相對的激烈鬥爭。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歌 國殤》:「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38休養生息 [ xiū yǎng shēng xī ]

解釋 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蕩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複元氣。生息:人口繁殖。

出處 唐 韓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養生息,至於玄宗,受報收功。」

39大動幹戈 [ dà dòng gān gē ]

解釋 幹、戈:古代兩種兵器。原指進行戰爭。現多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

40望梅止渴 [ wàng méi zhǐ kě ]

解釋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41窮兵黷武 [ qióng bīng dú wǔ ]

解釋 窮:用盡;竭盡。黷:任意;輕率。出動全部兵力;任意發動戰爭。形容極端好戰。

出處 三國 曹丕《車駕臨江還詔三公》:「三世為將,道家所忌;窮兵黷武,古有所戒。」

42接連不斷 [ jiē lián bù duàn ]

解釋 連續不間斷。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陳設兵衛,自王宮起,直至光家之門,街衢皆滿,接連不斷。」

43烏合之眾 [ wū hé zhī zhòng ]

解釋 合:聚合;眾;許多人。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

出處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後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44孤軍奮戰 [ gū jūn fèn zhàn ]

解釋 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一支軍隊單獨英勇作戰。也比喻在沒有外力的援助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鬥爭。也作「孤軍作戰」「孤軍獨戰」。

出處 《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45刀光劍影 [ dāo guāng jiàn yǐng ]

解釋 刀的閃光;劍的投影。表示拿刀持劍的人將要動手;顯出殺氣騰騰的樣子。現用於壞人就要行凶;幹壞事。也形容激烈鬥爭的場麵。

出處 南朝 梁 吳筠《戰城南囚首》:「劍光揮夜電,馬汗晝成泥。」又《邊城將》:「刀含四尺影,劍抱七星文。」

46散兵遊勇 [ sǎn bīng yóu yǒng ]

解釋 原指沒有統率的逃散兵士。現也指沒有組織到集體隊伍裏;獨自行動的人。

出處 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為著確保城鄉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遊勇,均應向當地人民解放軍或人民政府投誠報到。」

47狼煙四起 [ láng yān sì qǐ ]

解釋 狼煙:古代邊境點燃狼糞以報警;即烽火。四處都有報警的烽火。形容外敵侵犯或內敵動蕩;到處是戰火。

出處 明 沈采《千金記 宵征》:「如今狼煙四起,虎鬥龍爭,我到街坊上打聽楚國招兵文榜消息。」

48浴血奮戰 [ yù xuè fèn zhàn ]

解釋 浴血:渾身是血;形容頑強地拚死戰鬥。

出處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戰士們在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49殺身成仁 [ shā shēn chéng rén ]

解釋 身:自己;殺身:舍生;成:成全;成就;仁:仁德;儒家道德的最高準則。原指犧牲生命;成全仁德。後指為了正義事業而犧牲。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0揭竿而起 [ jiē gān ér qǐ ]

解釋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出處 漢 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51刀槍入庫 [ dāo qiāng rù kù ]

解釋 把刀槍都放進兵庫裏去。指沒有戰爭;不用武備;也指和平麻痹;解除武裝;不作戒備。

出處 清 錢彩《說嶽全傳》:「其時天下太平已久,真個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五穀豐登,萬民樂業。」

52暗渡陳倉 [ àn dù chén cāng ]

解釋 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寶雞市東;為關中通向漢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麵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亦比喻軍事或其它方麵的秘密活動。②也比喻男女私通。

出處 《群音類選 》:「就是韓信暗渡陳倉道,有賊兵來犯著,殺得他怎生逃。」

53孤軍作戰 [ gū jūn zuò zhàn ]

解釋 孤立無援的軍隊單獨奮戰。比喻單獨辦事,沒有人支援。

出處 劉楨《隋書 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獨戰,死者十八九。」

54堅壁清野 [ jiān bì qīng yě ]

解釋 堅壁:加固營壘;清野:將四野的財物清理收藏起來。加固營壘;清理收藏財物。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魏誌 荀彧傳》:「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敵軍,將軍攻之不拔,路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固耳。」

55兵連禍結 [ bīng lián huò jié ]

解釋 兵:指戰爭;結:相連。指戰爭連年不斷;災禍持續相結。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下》:「漢武帝選將練兵,約齎輕糧,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56連天烽火 [ lián tiān fēng huǒ ]

解釋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出處 漢·蔡邕《蔡中郎集·外紀上·漢書十誌疏》:「其時鮮卑連犯雲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絕,埃塵連天。」

57枕戈寢甲 [ zhěn gē qǐn jiǎ ]

解釋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出處 《晉書 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58血肉橫飛 [ xuè ròu héng fēi ]

解釋 形容因遭受戰爭或其他意外災禍死傷時;血肉四濺的慘狀。橫飛:亂飛。

出處 清 陳天華《獅子吼》第八回:「即有幾個如狼似虎的獄吏,各執竹條,縱橫亂打,打得血肉橫飛,足足打了四個小時,方才喪命。 」

59戎馬倥傯 [ róng mǎ kǒng zǒng ]

解釋 形容軍務繁忙。戎:古代兵器的總稱;戎馬;借指軍事;倥傯;事多;繁忙。

出處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然至於戎馬倥傯,大勢已烈,隻手難撐,不得不以一死報國家。」

60血流成河 [ xuè liú chéng hé ]

解釋 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61烽火四起 [ fēng huǒ sì qǐ ]

解釋 戰爭的火焰從四麵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62再衰三竭 [ zài shuāi sān jié ]

解釋 竭:盡了。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士氣已經低落;無法再振作。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63伐罪吊民 [ fá zuì diào mín ]

解釋 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出處 南朝(梁)任方《百辟勸進今上箋》:「伐罪吊民,一匡靖亂。」

64兵慌馬亂 [ bīng huāng mǎ luàn ]

解釋 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出處 明 陸華甫《雙鳳記》第二一折:「亂紛紛東逃西竄,鬧烘烘兵慌馬亂,一路奔回氣尚喘。」

65攻其不備 [ gōng qí bù bèi ]

解釋 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突然發動進攻。備:防備。其:他們。

出處 孫武《孫子 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66兵戎相見 [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

解釋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出處 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三:「從至正十六年起,張士誠和朱元璋兵戎相見,大小數百戰,互有勝負。」

67楚界漢河 [ chǔ jiè hàn hé ]

解釋 楚、漢相爭中雙方控製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出處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6回:「霎時間煙焰衝霄……仿佛槍林彈雨,依稀楚界漢河。」

68禍結兵連 [ huò jié bīng lián ]

解釋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69烽火相連 [ fēng huǒ xiāng lián ]

解釋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指邊防常抓不懈,比喻戰火不斷。

出處 漢 荀悅《漢紀 宣帝紀三》:「部曲相保,塹壘木樵,便兵飾弩,烽火相連。」

70以戰去戰 [ yǐ zhàn qù zhàn ]

解釋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 先秦 商鞅《商君書 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71汗馬之功 [ hàn mǎ zhī gōng ]

解釋 謂戰功。

出處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遂良出自草茅,無汗馬之功,蒙先帝殊遇,以有今日。」

72吊民伐罪 [ diào mín fá zuì ]

解釋 吊:慰問;伐:討伐。慰問受苦的人民,討伐有罪的統治者。

出處 《宋書 索虜傳》:「興雲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積後己之情。」

73大張聲勢 [ dà zhāng shēng shì ]

解釋 大造聲勢,擴大影響。

出處 《宋史·李師中傳》:「今修築必廣發兵,大張聲勢。」

74黷武窮兵 [ dú wǔ qióng bīng ]

解釋 濫用兵力,任意征討。

出處 《周書 武帝紀論》:「若使翌日之瘳無爽,經營之誌獲申,黷武窮兵,雖見譏於良吏。」

75放牛歸馬 [ fàng niú guī mǎ ]

解釋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 《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76白骨露野 [ bái gǔ lù yě ]

解釋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

出處 三國 魏 曹操《蒿裏行》詩:「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77有事之秋 [ yǒu shì zhī qiū ]

解釋 指戰爭或多事故的年頭。

出處 《北史·王羆王軌等傳論》:「王思政驅馳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際。」

78違條犯法 [ wéi tiáo fàn fǎ ]

解釋 違犯法律條文。

出處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他做了違條犯法的事,昨已斬了。」

79槍林刀樹 [ qiāng lín dāo shù ]

解釋 猶言刀槍林立。形容激烈戰鬥的場麵。

出處 清·無名氏《木蘭從軍·陷陣》:「來見這,槍林刀樹,殺人如麻。」

80烽火連年 [ fēng huǒ lián nián ]

解釋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81金戈鐵甲 [ jīn gē tiě jiǎ ]

解釋 同「金戈鐵馬」。

出處 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他如今管領著金戈鐵甲,簇擁著鼓吹鳴笳,他雖是違條犯法,咱無甚勢劍銅鍘。」

82金戈鐵騎 [ jīn gē tiě qí ]

解釋 見「金戈鐵馬」。

出處 清·汪琬《〈苑西集〉序》:「我太祖、太宗發祥之址,與夫金戈鐵騎百戰創業之區,皆所跋涉而導從。」

83休兵罷戰 [ xiū bīng bà zhàn ]

解釋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 元 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隻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嗬,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84風塵之變 [ fēng chén zhī biàn ]

解釋 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

出處 《晉書·陶璜傳》:「夫風塵之變,出於非常。」

85歸馬放牛 [ guī mǎ fàng niú ]

解釋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 《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86偃武休兵 [ yǎn wǔ xiū bīng ]

解釋 見「偃武息戈」。

出處 宋·嶽飛《乞解軍務第三劄子》:「今講好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還;偃武休兵,可期歲月。」

87以戰養戰 [ yǐ zhàn yǎng zhàn ]

解釋 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

出處 毛澤東《關於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它將更厲害地進行其‘以華製華’的政治進攻和‘以戰養戰’的經濟侵略。」

88偃武息戈 [ yǎn wǔ xī gē ]

解釋 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出處 《後漢書·公孫述傳》:「囂(隗囂)不及此時推危乘勝,以爭天命,而退欲為西伯之事,尊章句,賓友處士,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複出也。」

89硝雲彈雨 [ xiāo yún dàn yǔ ]

解釋 硝煙如雲,子彈像雨。形容激烈的戰鬥。

出處 梁啟超《論自治》:「然則豈待與西人相遇於硝雲彈雨之中,而後知其勝敗之數也?」

90龍血玄黃 [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

解釋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出處 《周易 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91龍戰玄黃 [ lóng zhàn xuán huáng ]

解釋 見「龍血玄黃」。

出處 茅盾《回憶之類》:「不過,當那一聲焦雷打到我們麵前時,童稚之心也曾歡喜而鼓舞,也曾睜大了驚異的眼睛,癡望著‘龍戰玄黃’的天地,好像這一切本在意中,要來的總歸要來,而現在是終於來了而已。」

92止戈散馬 [ zhǐ gē sàn mǎ ]

解釋 停用兵戈,放還戰馬,意謂結束戰爭。

出處 《北齊書·神武帝紀下》:「止戈散馬,各事家業。」

93伐罪吊人 [ fá zuì diào rén ]

解釋 見「伐罪吊民」。

出處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釋而遣之。」

94倒載幹戈 [ dào zài gān gē ]

解釋 倒:把鋒刃向裏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幹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出處 《禮記·樂記》:「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95兵戈擾攘 [ bīng gē rǎo rǎng ]

解釋 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馮衍傳下》:「遭擾攘之時,值兵革之際。」

96幹戈載戢 [ gàn gē zǎi jí ]

解釋 幹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載:虛詞。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來。比喻不再進行戰爭動用武力了。

出處 晉·葛洪《抱樸子·釋滯》:「幹戈載戢,繁弱既韜。」

97一片焦土 [ yī piàn jiāo tǔ ]

解釋 形容遭遇火災(或戰火),房屋全部被衩焚毀的景象。

出處 唐·杜牧《阿房宮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98倒戢幹戈 [ dǎo jí gàn gē ]

解釋 見「倒載幹戈」。

出處 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偃革為軒,倒戢幹戈,示不複用兵。」

99矢石之難 [ shǐ shí zhī nán ]

解釋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的武器。難:不幸的遭遇。指戰爭中的危難。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矢石之難,許馬之勞,此複受次賞。」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