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孩子懂事孝順的成語

形容孩子懂事孝順的成語


1移孝為忠 [ yí xiào wéi zhōng ]

解釋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

出處 語出《孝經 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2彩衣娛親 [ cǎi yī yú qīn ]

解釋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菜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出處 西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嚐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蹄,或美鳥鳥於親側。」

3老萊娛親 [ lǎo lái yú qīn ]

解釋 表示孝順父母。

出處 西漢 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嚐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蹄,或美鳥鳥於親側。」

4入孝出悌 [ rù xiào chū tì ]

解釋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謂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

出處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5母慈子孝 [ mǔ cí zǐ xiào ]

解釋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範。

出處 《尚書·康誥》:「天惟與我彝。」孔傳:「天與民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6父慈子孝 [ fù cí zǐ xiào ]

解釋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出處 《禮記 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7孝悌忠信 [ xiào tì zhōng xìn ]

解釋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此指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標準。

出處 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製顯靈救駕》:「凡遇人,隻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8孝悌力田 [ xiào tì lì tián ]

解釋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出處 《漢書 文帝紀》:「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

9寸草春暉 [ cùn cǎo chūn huī ]

解釋 寸草:小草;春暉:春天的陽光。小草的心意;難以報答春天的恩惠。比喻子女報答不盡父母養育之恩。

出處 唐 孟郊《遊子吟》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0骨肉相連 [ gǔ ròu xiāng lián ]

解釋 像骨頭和肉一樣互相連接著。比喻關係密切;不可分割。

出處 《北齊書 楊愔傳》:「常山玉以磚叩頭,進而言曰:‘臣與陛下骨肉相連。’」

11恩重如山 [ ēn zhòng rú shān ]

解釋 恩情像高山一樣厚重;形容恩義極為深重。

出處 宋 陸遊《刪定官供職謝啟》:「及瓜以往,曾無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12舐犢情深 [ shì dú qíng shēn ]

解釋 比喻對子女的慈愛。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楊彪傳》:「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13孝子慈孫 [ xiào zǐ cí sūn ]

解釋 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14孝子賢孫 [ xiào zǐ xián sūn ]

解釋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泛指有孝行的子孫。

出處 元 劉唐卿《降桑椹》:「聖人喜的是義夫節婦,愛的是孝子賢孫。」

15孝子順孫 [ xiào zǐ shùn sūn ]

解釋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出處 西漢 劉向《說苑 辨物》:「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

16忠孝兩全 [ zhōng xiào liǎng quán ]

解釋 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雙全」。

出處 唐·白居易《除程執恭檢校右仆射製》:「業傳將略,名在勳籍;蘊天爵以修己,忠孝兩全。」

17恩逾慈母 [ ēn yú cí mǔ ]

解釋 逾:超過。比慈愛的母親給予的恩情還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出處 唐 韓愈《禦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陛下恩逾慈母。」

18養生送死 [ yǎng shēng sòng sǐ ]

解釋 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和殯葬。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禮運》:「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

19骨肉至親 [ gǔ ròu zhì qīn ]

解釋 指關係最密切的親屬。

出處 《三國誌·魏書·鮮卑傳》:「不如還我,我與汝是骨肉至親,豈與仇等。」

20椿萱並茂 [ chūn xuān bìng mào ]

解釋 椿:一種喬木;傳說長壽;喻父親;萱:萱草;傳說能使人忘憂;喻母親。大椿和萱草都很茂盛。指雙親健在。

出處 莊周《莊子 逍遙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21敬老尊賢 [ jìng lǎo zūn xián ]

解釋 尊敬年紀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

出處 西漢 劉向《說苑 修文》:「入其境,土地辟除,敬老尊賢,則有慶,益其地。」

22承歡膝下 [ chéng huān xī xià ]

解釋 承歡:舊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時依於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舊指侍奉父母。

出處 《孝經·聖治》:「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曰嚴。」

23扇枕溫衾 [ shàn zhěn wēn qīn ]

解釋 同「扇枕溫席」。

出處 明·高濂《玉簪記·擢第》:「扇枕溫衾,番做個倚門倚閭;不孝兒,逆天罪,難饒恕。」

24臥冰求鯉 [ wò bīng qiú lǐ ]

解釋 臥在冰上以求得鯉魚。指忍苦孝親。

出處 晉·幹寶《搜神記》第11卷:「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

25愛老慈幼 [ ài lǎo cí yòu ]

解釋 慈:慈愛。愛護老人與兒童。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3回:「家中仆從老小想他素日憐貧憐賤,愛老慈幼之恩,莫不悲號痛哭。」

26王祥臥冰 [ wáng xiáng wò bīng ]

解釋 王祥臥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出處 《晉書·王祥傳》:「父母有疾,衣不解帶……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

27菽水承歡 [ shū shuǐ chéng huān ]

解釋 指供養父母,使父母歡樂。

出處 《群音類選 祝發記 分食寄姑>》:「慈幃恩愛成拋閃,怎能夠菽水承歡。」

28移孝作忠 [ yí xiào zuò zhōng ]

解釋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出處 謝覺哉《不惑集 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父母這件事塗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29慈烏反哺 [ cí wū fǎn bǔ ]

解釋 慈:奉養;慈烏:烏鴉的一種,相傳能反哺其母;反哺:烏雛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出處 元·無名氏《薛苞認母》第二折:「常言道馬有垂韁,犬有那展草,踹踏街心,慈烏反哺。」

30寢苫枕塊 [ qǐn shān zhěn kuài ]

解釋 苫:草薦。睡在草薦上,頭枕著土塊。古時宗法所規定的居父母喪的禮節。

出處 《儀禮·既夕禮》:「居倚廬,寢苫枕塊。」

31晨昏定省 [ chén hūn dìng xǐng ]

解釋 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舊時侍奉父母的日常禮節。

出處 宋 陸遊《上殿劄子》:「所謂悅親之道,非薦旨甘,奉輕暖也;非晨昏定省,冬夏溫凊也。」

32冬溫夏清 [ dōng wēn xià qīng ]

解釋 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本指人子孝道。現亦泛稱冬暖夏涼。

出處 北魏《張猛龍碑》:「冬溫夏清,曉夕承奉。」

33戲彩娛親 [ xì cǎi yú qīn ]

解釋 比喻孝養父母。

出處 《藝文類聚 孝引列女傳》:「相傳春秋時楚國老萊子事親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斕衣,作嬰兒戲。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幼學瓊林 卷二 祖孫父子類》:「戲彩娛親,老萊子之孝。」

34祝哽祝噎 [ zhù gěng zhù yē ]

解釋 祝:禱祝;哽、噎:食物堵住食道。古代帝王敬老、養老的表示:請年老致仕者飲酒吃飯,設置專人禱祝他們不哽不噎。

出處 漢 賈山《至言》:「然而養三老於太學,親執醬而饋,執爵而酳,祝噎在前,祝哽在後。」

35陟岵陟屺 [ zhì hù zhì qǐ ]

解釋 陟:登、升;岵:有草木的山;屺:無草木的山。指久居在外的人想念父母。

出處 《詩經·魏風·陟岵》:「陟彼枯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36入孝出弟 [ rù xiào chū dì ]

解釋 見「入孝出悌」。

出處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37子孝父慈 [ zǐ xiào fù cí ]

解釋 兒女孝順,父母慈愛。同「父慈子孝」。

出處 《左傳 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六:「須是就君仁臣敬、子孝父慈與國人信上推究精微,各有不盡之理。」

38孝子愛日 [ xiào zǐ ài rì ]

解釋 謂珍惜與父母共處的歲月,能及時行孝。

出處 漢·揚雄《法言·孝至》:「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