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漢語查 成語 形容讀書理解透徹的成語

形容讀書理解透徹的成語


1融會貫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解釋 融會:融合領會;貫通:透徹理解。指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貫穿在一起;從而取得對事理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 宋 朱熹《朱子全書 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2洞若觀火 [ dòng ruò guān huǒ ]

解釋 如同看火那樣看得清楚。比喻對事物觀察得十分明白透徹。

出處 明 林潞《江陵救時之相論》:「當以某辭入告,某策善後,勇怯強弱,進退疾徐,洞若觀火。」

3淋漓盡致 [ lín lí jìn zhì ]

解釋 淋漓:盡情;暢快;盡致:達到極點。形容把事物的一切情態充分地刻畫、表現了出來。

出處 明 李清《三垣筆記 崇禎補遺》:「敘次大內規製井井,而所紀客氏、魏忠賢驕橫狀,亦淋漓盡致,其為史家必采無疑。」

4真知灼見 [ zhēn zhī zhuó jiàn ]

解釋 真:真實;真知:正確的認識;灼:明白透徹;見:見解。正確透徹的認識和見解。

出處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真知灼見者尚且有誤,何況其他!」

5鞭辟入裏 [ biān pì rù lǐ ]

解釋 鞭辟:鞭策,激勵;裏:最裏層。形容作學問切實。也形容分析透徹,切中要害。

出處 盛宣懷《上張香帥書》:「侄忝承付托,責無旁貸,必當鞭辟入裏,成一完全商辦大廠,為天下創。」

6洞徹事理 [ dòng chè shì lǐ ]

解釋 洞徹:透徹,深遠;理:道理,規律。深入透徹了解事物規律。

7洞隱燭微 [ dòng yǐn zhú wēi ]

解釋 形容目光犀利,觀察事物深刻透徹。

出處 清·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課書》:「[學師]謂[馬建忠]能洞隱燭微,提綱挈領,非徒鑽故紙者可比。」

8神領意得 [ shén lǐng yì dé ]

解釋 形容領悟透徹。

出處 《高坐別傳》:「性高簡,不學晉語,諸公與之言,皆因傳譯。然神領意得,頓在言前。」

9洞鑒廢興 [ dòng jiàn fèi xīng ]

解釋 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曆代興盛衰敗情況。

出處 《魏書·李順傳》:「卿往複積歲,洞鑒廢興。若朕此年行師,不克以不?」

10得心應手 [ dé xīn yìng shǒu ]

解釋 心裏怎樣想;手上就能相應地怎樣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藝純熟;做起來很順手。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

11對症下藥 [ duì zhèng xià yào ]

解釋 症:病症;下藥:用藥。醫生針對病人的病情開方用藥。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具體有效措施。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41卷:「克己複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

12一目了然 [ yī mù liǎo rán ]

解釋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樣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7卷:「見得道理透後,從高視下,一目了然。」

13遊刃有餘 [ yóu rèn yǒu yú ]

解釋 刃:刀口;刀鋒;遊刃:運轉刀刃;餘:餘地。比喻經驗豐富;做事熟練;解決問題毫不費力。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14一針見血 [ yī zhēn jiàn xiě ]

解釋 一針刺下去就見到血。常用來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能抓住本質;切中要害。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郭玉傳》:「一針即瘥。」

15了如指掌 [ liǎo rú zhǐ zhǎng ]

解釋 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裏的東西。形容對情況清楚得就像指點掌上的東西;給人看一樣。比喻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16豁然開朗 [ huò rán kāi lǎng ]

解釋 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開朗:地方開闊;光線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現了開闊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種道理;心情十分舒暢。

出處 晉 陶潛《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17知己知彼 [ zhī jǐ zhī bǐ ]

解釋 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對方(彼:他人;對方)。

出處 元 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但上陣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戰千贏。」

18短小精悍 [ duǎn xiǎo jīng hàn ]

解釋 精悍:精明勇猛。指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勇猛。比喻文章等精煉簡短而有力。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遊俠列傳》:「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

19茅塞頓開 [ máo sè dùn kāi ]

解釋 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開通了。形容原來心裏好像被茅草堵塞著;現在一下開竅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20言簡意賅 [ yán jiǎn yì gāi ]

解釋 簡:簡潔;簡練;賅:完備。語言簡練;意思完備而透徹。也作「意簡言賅」。

出處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上卷:「言簡理盡,遂成王言。」

21心領神會 [ xīn lǐng shén huì ]

解釋 指對方沒有明說;心裏已經領會。領:領會;會:理解。

出處 唐 田穎《遊雁蕩山記》:「將午,始到古寺,老僧清高延坐禪房,與之辯論心性切實之學,彼已心領神會。」

22心照不宣 [ xīn zhào bù xuān ]

解釋 彼此心裏明白;而不公開說出來。照:明白;宣:宣揚;公開說明。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張夫人吩咐盡管照舊開輪,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了。」

23一知半解 [ yī zhī bàn jiě ]

解釋 很貧乏的知識;很膚淺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出處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24單刀直入 [ dān dāo zhí rù ]

解釋 單刀:短柄長刀;直:徑直;入:刺入。用短柄長刀直接刺入。原意是認準目標;勇猛向前。後比喻說話、辦事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2卷:「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25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釋 本指書法筆力蒼勁有力。後比喻見解透徹;議論深刻。

出處 唐 張懷瓘《書斷 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26多才多藝 [ duō cái duō yì ]

解釋 具有多方麵的才能和技藝。

出處 《尚書 金滕》:「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27如數家珍 [ rú shǔ jiā zhēn ]

解釋 好像數自己家藏的珍寶那樣清楚。比喻對所講的事情十分熟悉。

出處 《清朝野史大觀 郭生始創戲院》:「吳縣王鶴琴先生耆年碩德,與談吳中掌故,則掀髯抵掌,如數家珍。」

28陰謀詭計 [ yīn móu guǐ jì ]

解釋 暗地裏策劃做壞事的計謀。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大家如能個個像我,坦白地公開了自己的壞處,政治上用不著陰謀詭計。」

29一清二楚 [ yī qīng èr chǔ ]

解釋 十分明白、清楚。

出處 老舍《四世同堂》:「小順兒樣樣事情都要鬧個一清二楚,不然怎幺能當好媽媽的保鏢呢。」

30博大精深 [ bó dà jīng shēn ]

解釋 博:廣博;精深:又專又深。形容思想和學識廣博而高深。

出處 明 薑世昌《逸周書》:「迄今讀之,若揭日月而行千載,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學者所及。」

31洞燭其奸 [ dòng zhú qí jiān ]

解釋 洞燭:洞察;洞悉。看透對方的陰謀詭計。形容觀察力強;看問題敏銳。

出處 《明史 董傳策傳》:「(嚴)嵩稔惡誤國,陛下豈不洞燭其奸!」

32不敗之地 [ bù bài zhī dì ]

解釋 具有優勢;不會遭到失敗的境地。

出處 先秦 孫武《孫子 形篇》:「故善者,立於不敗之地。」

33一語破的 [ yī yǔ pò dì ]

解釋 一句話就說中要害。指說話簡潔精練;能抓住本質切中要害(破的:射中箭靶)。

出處 唐 李欣《放歌行答從弟墨卿》:「吾家令弟才不羈,五言破的人共推。」

34知彼知己 [ zhī bǐ zhī jǐ ]

解釋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處 先秦 孫武《孫子 謀攻》:「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

35提綱挈領 [ tí gāng qiè lǐng ]

解釋 抓住綱繩;提起衣領。比喻抓住要領;簡明扼要。綱:魚網的總繩;挈:提起。

出處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

36感同身受 [ gǎn tóng shēn shòu ]

解釋 感:感激;身:親身。心裏很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

出處 《藝風堂友朋書劄》:「小方壺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饑,感同身受。」

37徹底澄清 [ chè dǐ chéng qīng ]

解釋 徹底:水清見底;澄清:明淨。形容非常廉潔清白。指徹底清查,毫無保留。

出處 《北史·宋世良傳》:「府君非惟善政,清亦徹底。」

38庖丁解牛 [ páo dīng jiě niú ]

解釋 庖丁:廚師。廚師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39博古通今 [ bó gǔ tōng jīn ]

解釋 博:廣博;知道得多;通:通曉。通曉古代和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淵博。

出處 《晉書 石崇傳》:「君侯博古通今,察遠照邇,願加三思。」

40切中要害 [ qiē zhōng yào hài ]

解釋 指批評恰到事物的緊要處。

出處 林語堂《看見碧姬芭杜的頭發談小品文》:「亦可於偶語中道得款曲,切中要害。」

41深知灼見 [ shēn zhī zhuó jiàn ]

解釋 灼:明亮。深邃的知識,透徹的見解。

出處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5回:「幼聞義方,長讀經傳,崇正辟邪之誌,愈堅愈定,時以滅除老佛為念,深知灼見,確然無疑。」

42一語中的 [ yī yǔ zhōng de ]

解釋 見「一語破的」。

出處 馬南邨《燕山夜話·交友待客之道》:「這是把虛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態度,真可謂一語中的,抓住了要害。」

43了若指掌 [ liǎo ruò zhǐ zhǎng ]

解釋 比喻對情況十分明白清楚。

出處 《宋史 道學傳序》:「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了若指掌。」

44灼見真知 [ zhuó jiàn zhēn zhī ]

解釋 同「真知灼見」。正確透徹的見解。

出處 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下》:「平素具有灼見真知,臨時乃能因材器使。」

45頑石點頭 [ wán shí diǎn tóu ]

解釋 形容道理說得透徹,使人心服。

出處 晉 《蓮社高賢傳 道生法師》:「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為點頭,旬日學眾雲集。」

46善解人意 [ shàn jiě rén yì ]

解釋 善:善於;解:理解。善於理解別人的意圖。

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7回:「他總不離楊妃左右,最能言語,善解人意,聰慧異常,楊妃愛之如寶,呼為雪衣女。」

47洞見底蘊 [ dòng jiàn dǐ yùn ]

解釋 洞:深入,透徹;底蘊:事物的內容。透徹地觀察到事物的內容和內情。

出處 宋·劉克莊《待製徐侍郎神道碑》:「拘摧檢核,洞見底蘊,不勝欽歎。」

48融彙貫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解釋 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 秦牧《藝海拾貝 獨創一格》:「鄭板橋學習任何東西,都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融彙貫通,發揚創造性。」

49融釋貫通 [ róng shì guàn tōng ]

解釋 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 清 戴名世《〈讀易質疑〉序》:「世苟有通學古之士,潛心冥會,融釋貫通,其於程朱繼誌述事,能補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50貫穿融會 [ guàn chuān róng huì ]

解釋 見「貫通融會」。

出處 清·戴名世《方舟傳》;「年十四五,盡通六經諸史及百家之書,貫穿融會,發揮為義理之文,窮微闡幽,務明其所以然之故。」

51貫通融會 [ guàn tōng róng huì ]

解釋 猶言融會貫通。

出處 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學,講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寢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52洞悉底蘊 [ dòng xī dǐ yùn ]

解釋 洞:深入,透徹;悉:知道;底蘊:事物的內容。透徹地觀察到事物的內容和內情。

出處 清·錢泳《履園叢話·耆舊·十蘭判官》:「先生自幼通於小學,及長,博極群書,於漢、唐先儒之學,無不洞悉底蘊。」

53生公說法 [ shēng gōng shuō fǎ ]

解釋 生公:晉末高僧竺道生,世稱生公。竺道生解說佛法,能使頑石點頭。比喻精通者親自來講解,必能透徹說理而使人感化。

出處 《蓮社高賢傳》:「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點頭。」

54豁然確斯 [ huō rán què sī ]

解釋 明白透徹。

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郭象注:「了無,則天地萬物彼我是非豁然確斯也。」

55香象絕流 [ xiāng xiàng jué liú ]

解釋 見「香象渡河」。

出處 明·袁宗道《雜說》:「至如般若緣深,靈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絕流。」

56鞭辟近裏 [ biān bì jìn lǐ ]

解釋 鞭辟:鞭策,激勵;裏:最裏層。形容作學問切實。也形容分析透徹,切中要害。

出處 宋 程顥《師訓》:「學隻要鞭辟近裏,著己而已,故‘切問而近思’,則‘仁在其中矣’。」

57鞭辟著裏 [ biān bì zhuó lǐ ]

解釋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裏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

出處 清 李顒《南庠彙語》十六:「一則文字知見義襲於外,原不曾鞭辟著裏,真參實悟。」

58鞭辟向裏 [ biān bì xiàng lǐ ]

解釋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裏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

出處 明 王守仁《寄鄒謙之書》:「隨處體認天理之說,大約未嚐不是,隻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風捉影,縱令鞭辟向裏,亦與聖門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塵。」

59鞭擗進裏 [ bīān pǐ jìn lǐ ]

解釋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裏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同「鞭辟近裏」。

出處 郭沫若《文藝論集 論節奏》:「第三是生理學的假說……這種假說,是把心髒的鼓動和肺髒的呼吸,認為節奏之起源。這覺得很能鞭擗進裏了。」

60鞭擗向裏 [ biān pǐ xiàng lǐ ]

解釋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裏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同「鞭辟近裏」。

出處 宋張栻《答胡季隨書》:「近來士子肯向學者,亦時有之,但實作工夫耐久者極難得也。且是要鞭擗向裏,如此下工,方自覺病痛多耳。」

61析毫剖厘 [ xī háo pōu lí ]

解釋 見「析毫剖芒」。

出處 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一○二:「窮幽極微,至纖無際,析毫剖厘,刀鋏鋒銳,不足言其細也。」

62橫從穿貫 [ héng cóng chuān guàn ]

解釋 謂融會貫通。

出處 清·方苞《兄百川墓誌銘》:「以經世之學,自負其議論,證曏經史,橫從穿貫,聞者莫不屈服。」

63融液貫通 [ róng yè guàn tōng ]

解釋 猶融會貫通。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 清 秦篤輝《平書 文藝下》:「殆於聖賢之義理,心領神會,融液貫通,然後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華,範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而後乃稱為文。」

64融會通浹 [ róng huì tōng jiā ]

解釋 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 宋 葉適《司農卿湖廣總領詹公墓誌銘》:「已而遍觀諸書,博求百家,融會通浹,天文、地理、象數、異書,無不該極。」

65淹會貫通 [ yān huì guàn tōng ]

解釋 猶融會貫通。

出處 明·高啟《〈史要類鈔〉序》:「遂使義理之微不備,事變之實不詳,無以淹會貫通,明其同異而辨其得失矣。」

66析毫剖芒 [ xī háo pōu máng ]

解釋 亦作「析毫剖厘」。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剖析細微透徹。

出處 《文子 道原》:「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析毫剖芒,不可為內。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總名也」。

67洞鑒古今 [ dòng jiàn gǔ jīn ]

解釋 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曆史與現實世事。

出處 《舊唐書·王及善等傳論》:「苟非洞鑒古今,深識王霸,何由立其高論哉。」

68清瑩秀徹 [ qīng yíng xiù chè ]

解釋 瑩:光潔明亮;徹:通透。清潔光亮、秀麗透徹。形容詩文意境清新,詞藻華美。

出處 唐·柳宗元《愚溪詩序》:「清瑩秀徹,鏘鳴金石。」

69香象渡河 [ xiāng xiàng dù hé ]

解釋 佛教用語。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評論文字精辟透徹。

出處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評》:「李杜數公,如金鴙擘海,香象渡河。」

70渡河香象 [ dù hé xiāng xiàng ]

解釋 渡:橫渡江河。大象過河,腳踏河底。形容評論文字精辟透徹。

出處 《優婆塞戒經》第一卷:「如恒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能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

71金鳷擘海 [ jīn zhī bò hǎi ]

解釋 喻詩文雄健有力,精深透徹。

72明目達聰 [ míng mù dá cōng ]

解釋 眼睛明亮,耳朵靈敏。形容力圖透徹了解。

出處 《尚書 舜典》: 「明四目,達四聰。」

73神會心融 [ shén huì xīn róng ]

解釋 猶言融會貫通。

出處 明·宋濂《無隱君子東陽陳先生鹿皮子墓誌銘》:「餘悉屏去傳注,獨取遺經,精思至四十春秋,一旦神會心融,灼見聖賢之大指。」

74大含細入 [ dà hán xì rù ]

解釋 原指文章的內容,既包涵天地的元氣,又概括了極微小的事物。形容文章博大精深。

出處 漢·揚雄《解嘲》:「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

75官止神行 [ guān zhǐ shén xíng ]

解釋 指對某一事物有透徹的了解。

出處 《莊子·養生主》:「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76立於不敗之地 [ 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 ]

解釋 立於:處在;地:地位。指人處在不會失敗的境地上。

出處 孫武《孫子 軍形篇》:「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2024 hgcha.net 漢語查 郵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詞典、成語等漢語國學資料僅供參考,最終以新華字典、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書籍為準